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杂草丛生未进行有效除草的玉米田,玉米产量损失可达 20%- 40%,甚至在一些杂草肆虐的极端情况下,损失比例更高。而苗后除草作为玉米种植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合理有效的苗后除草措施,能够为玉米生长营造优良环境,确保玉米茁壮成长,为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全国玉米田苗后除草的奥秘。
一、认识玉米田常见杂草
正所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开展苗后除草行动前,我们得先认清玉米田中的常见杂草 “面孔”。
(一)禾本科杂草
稗草:这可是玉米田中的 “常客”。它的叶子呈线形,较为光滑,没有叶舌和叶耳。
稗草的生命力极其顽强,繁殖速度快,与玉米竞争养分的能力一流。在玉米生长前期,若稗草大量滋生,会严重影响玉米幼苗的生长,导致玉米苗瘦弱、矮小。
马唐:马唐的茎基部倾斜,着地后节处易生根。叶片扁平,表面有柔毛。
它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在夏季雨水充沛时生长迅速。马唐不仅会与玉米争夺地上部分的光照和空间,其根系在地下也会大量吸收养分和水分,对玉米生长造成极大阻碍。
狗尾草:狗尾草的辨识度较高,圆锥花序紧密呈圆柱状,形似狗尾巴。
它适应性强,在各种土壤条件下都能生长。狗尾草生长迅速,会大量消耗土壤中的养分,使得玉米可获取的养分减少,从而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
(二)阔叶杂草
马齿苋:马齿苋的茎平卧或斜倚,多分枝,肉质多汁。叶片扁平,呈倒卵形。
它具有强大的耐旱能力,在干旱的玉米田也能顽强生长。马齿苋的繁殖方式多样,既可以通过种子繁殖,还能通过无性繁殖,一旦在玉米田扎根,就很难彻底清除,会严重影响玉米的通风透光条件。
反枝苋:反枝苋植株高大,茎直立,有明显的纵条纹。叶片呈卵形或椭圆状卵形。
反枝苋生长迅速,会遮挡玉米的阳光,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而且它的种子数量众多,落入土壤后,会给后续的除草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田旋花:田旋花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横走。茎缠绕或匍匐,有棱。叶片戟形或箭形。
田旋花的根状茎深入土壤,难以根除,会不断与玉米争夺养分和水分,对玉米生长造成长期的不利影响。
(三)莎草科杂草
香附子是莎草科杂草的典型代表。它具有地下块茎,繁殖能力超强。香附子的茎三棱形,叶片窄长。
在玉米田,香附子生长迅速,会迅速侵占玉米的生长空间,大量消耗土壤养分,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且因其地下块茎的存在,防治难度较大。
二、玉米苗后除草剂的类型及特点
面对形形色色的杂草,玉米苗后除草剂家族有着不同类型的 “得力干将”,它们各有 “神通”。
(一)烟嘧磺隆类
烟嘧磺隆属于磺酰脲类除草剂,是内吸传导型的高手。它能被杂草的茎叶和根部迅速吸收,然后在植物体内通过韧皮部与木质部快速传输。其除草的核心原理是抑制植物体内乙酰乳酸合成酶的活性,这就如同给杂草生长必需的氨基酸合成之路设下了 “路障”。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与异亮氨酸无法正常合成,细胞分裂受阻,杂草也就只能乖乖停止生长,逐渐走向死亡。
这类除草剂对稗草、狗尾草、马唐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有着出色的防除效果,对马齿苋、反枝苋等部分阔叶杂草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不过,它对刺儿菜、大蓟等杂草效果欠佳。
优点:在于活性高、用药量低,在正常按规定用量使用的情况下,对玉米比较安全,持效期大概在 30 - 40 天,能在玉米生长前期较好地管控杂草。
缺点:比如杀草速度不算快,杂草通常要 7 - 15 天才能逐渐死亡。而且某些玉米品种,像甜玉米、爆裂玉米对它比较敏感,使用时需格外谨慎,一旦用错,可能会对玉米造成药害。
(二)硝磺草酮类
硝磺草酮是三酮类除草剂,其作用机制相对复杂。它主要抑制羟基苯基丙酮酸酯双氧化酶(HPPD),这一抑制动作最终会影响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好在玉米对药剂吸收速度慢,并且自身有 “解毒” 本领,能通过 4 - 羟基化作用快速把硝磺草酮降解为无活性的化合物,所以在推荐浓度下使用,对玉米安全。
它的杀草谱较广,马唐、狗尾草、苘麻、藜、苋等多种禾本科和阔叶杂草都在它的 “打击范围” 内。
优势:作用速度快,施药后杂草能较快出现白化等中毒症状,一般2-5天叶片就开始白化,进而枯死;既有较好的触杀效果,内吸传导性也不错。持效期约20-30天。
缺点:对芦苇、牛筋草等顽固禾本科草效果不太理想,往往需要和其他药剂搭配使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莠去津类
莠去津是三氮苯类除草剂中的 “明星产品”。它主要通过植物根部吸收,随后向上传导,其除草方式是抑制杂草的光合作用。杂草没了光合作用制造和积累有机物质的能力,就如同断了粮草,只能走向死亡。
优点:莠去津能防除多种一年生禾本科和阔叶杂草,活性高,对玉米较为安全,而且持效期超长,可达60-90天,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控制杂草生长。
缺点:残留期长,如果后茬种植对其敏感的豆类、蔬菜等作物,可能会受到残留药害影响。另外,长期单独使用莠去津,容易导致杂草(如苋菜、狗尾草)产生抗药性,所以现在多与其他除草剂复配使用。
(四)苯唑草酮类
苯唑草酮是新型三酮类苗后茎叶处理剂,同样属于对羟基苯基丙酮酸酯双氧化酶(HPPD)类抑制剂。它能通过根和幼苗、叶吸收,在植物中向顶、向基传导到分生组织,抑制4-HPPD,使得类胡萝卜素、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受抑制,功能出现紊乱。这样一来,发芽的敏感杂草在处理2-5天内就会出现漂白症状,14天内植株死亡。
优点:它对各种品种玉米田的杂草,如稗草、狗尾草、马唐、反枝苋、藜等禾本科和阔叶杂草均有较好防效,尤其对红根狗尾草等一些抗性杂草效果突出。苯唑草酮活性高、用药量低、杀草速度快,杂草白化速度肉眼可见地快,对玉米安全性也高,持效期还长。
缺点:单剂使用时价格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
(五)氯氟吡氧乙酸类
氯氟吡氧乙酸属于内吸传导型苗后除草剂。药后能很快被植物吸收,会让敏感植物出现典型激素类除草剂的反应,植株变得畸形、扭曲,最终枯死。
优点:它对猪殃殃、卷茎蓼、马齿苋等阔叶杂草有特效,选择性强,只针对阔叶杂草起作用,对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安全,作用速度快,而且耐雨水冲刷,施药后短时间遇雨对药效影响较小。
缺点:但它的除草谱相对较窄,只对阔叶杂草有效,对于禾本科杂草无能为力。
(六)辛酰溴苯腈类
辛酰溴苯腈是选择性苗后茎叶处理触杀型除草剂,主要由叶片吸收,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有限的传导。它通过抑制光合作用的各个过程,包括抑制光合磷酸化反应和电子传递,特别是光合作用的希尔反应,使植物组织迅速坏死,从而达到杀草目的。气温较高时,能加速叶片枯死。
优点:它主要针对蓼、藜、苋等阔叶杂草,速效性好,能迅速让杂草叶片出现坏死斑,残留期短,对后茬作物影响小,使用时期也比较灵活,在玉米苗后3-8叶期均可使用。
缺点:但要避开高温时段,否则可能影响药效,还容易对玉米造成药害。同样,它的除草谱不够广泛,只对特定的阔叶杂草有效。
三、如何选择合适的玉米苗后除草剂
选择合适的玉米苗后除草剂,如同为玉米挑选一位得力的 “保镖”,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
(一)依据杂草种类选
禾本科杂草为主:如果玉米田以禾本科杂草为主,如烟嘧磺隆、苯唑草酮等单剂或其复配制剂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阔叶杂草为主:那氯氟吡氧乙酸、辛酰溴苯腈等更能发挥优势。
对于禾本科和阔叶杂草混生的复杂情况:就需要选择含有多种有效成分的复配除草剂了,像硝磺莠去津(硝磺草酮+莠去津)、烟嘧莠去津(烟嘧磺隆+莠去津)等。
比如,当田间马唐、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与马齿苋、反枝苋等阔叶杂草同时大量出现时,硝磺莠去津就能大显身手,发挥良好的综合除草效果。
(二)考虑玉米品种特性
不同玉米品种对除草剂的耐受性有差异。
甜玉米、爆裂玉米、制种田、自交系玉米田,就不能随意使用常规的含烟嘧磺隆成分的除草剂,否则很可能产生严重药害,影响玉米生长。
例如,甜玉米对烟嘧磺隆极为敏感,一旦误用,可能导致玉米苗生长停滞、叶片发黄甚至死亡。对于这些特殊品种的玉米,应选择如苯唑草酮等安全性更高的除草剂。
(三)关注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对除草剂效果影响很大。在高温干旱时,某些除草剂的药效可能降低,而且玉米对药剂的耐受性也会下降,容易出现药害。
所以,施药时要避开高温时段,选择合适的时间,如下午5点之后,此时气温相对较低,药效更能稳定发挥,同时还能保证打完药傍晚叶片能干,避免因水分蒸发不及时影响药效或产生药害。
另外,土壤湿度也很关键,苗后除草剂一般在湿度相对较大时效果较好,利于药液吸收。在干旱的土壤条件下,可适当加大用水量,以提高除草效果。
(四)权衡成本效益
不同除草剂价格不同,在选择时要综合考虑除草效果和成本。
烟嘧磺隆 + 莠去津价格较为亲民,每亩大概5块钱左右,能防治常见杂草,但死草速度慢。
硝磺草酮 + 莠去津死草速度快,7天左右就能看到效果,可价格稍贵,每亩需要10块左右。
烟嘧磺隆+硝磺草酮+莠去津这种三元复配的,除草谱更广,除草速度快且不反弹,但价格更高,每亩成本在15-18 元。
农户们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和实际需求,在保证除草效果的前提下,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
四、玉米苗后除草剂的正确使用方法
正确使用玉米苗后除草剂,是发挥其除草威力的关键。
(一)掌握施药时间
一般来说,玉米苗在 2-5片叶,杂草在2-4叶期时施药效果最佳。
这个时期,玉米对除草剂的耐药性较强,而杂草相对较为脆弱,对除草剂的吸收能力强。
选择在晴天的上午 10 点以前或下午 4 点以后进行施药,避免在高温时段施药,防止药液中的水分挥发过快,造成药液浓度过高,产生药害。同时,也要避免在雨前、雨中施药,以免药液被雨水冲刷,影响除草效果。
如果在施药后 6 小时内下雨,可根据雨量大小和药剂特性,考虑是否需要补喷。
(二)注意施药天气
风力达到 3 级以上时不能喷药,否则药雾会随风刮跑,降低药效。此外,应选择在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条件下施药,确保药液能够均匀地喷洒在杂草上。
在阴天或湿度较大的天气施药,有利于提高除草效果,但要注意避免在高温高湿且无风的闷热天气施药,以免增加玉米药害的风险。
(三)严格控制用药剂量
按照除草剂说明书上的推荐剂量使用,不得随意加大用药量,以免造成药害。同时,在混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除草剂时,每种除草剂的用量应为其常规用量的 1/3 - 1/2。
随意加大用药量不仅可能对玉米造成伤害,还可能导致杂草产生抗药性,增加后续除草难度。例如,过量使用烟嘧磺隆可能导致玉米叶片发黄、生长受阻。
(四)进行二次稀释
在配制除草剂药液时,要先将药剂进行二次稀释,即先在小容器中加入少量水,将药剂充分溶解后,再倒入喷雾器中,加足水并搅拌均匀,确保药液浓度均匀一致,避免出现药害。
二次稀释能够使药剂在水中充分分散,提高除草效果,同时减少因药剂浓度不均匀导致的局部药害现象。
(五)注意施药方式
施药时要均匀喷雾,做到不重喷、不漏喷。对于玉米苗较大的情况,可采用顺垄定向喷雾的方式,压低喷头,使药液尽量喷洒在杂草上,减少对玉米叶片的接触。在使用背负式喷雾器施药时,行走速度要均匀,确保喷雾均匀一致。对于一些高秆玉米品种,可使用高架喷雾机进行施药,提高作业效率和施药效果。
五、玉米苗后除草剂使用的常见问题及解答
在使用玉米苗后除草剂的过程中,农户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下面为大家一一解答。
(一)使用玉米苗后除草剂后,多久能看到除草效果?
一般来说,使用硝磺草酮等药剂,2-3 天就能看到杂草受害状况,杂草叶片开始白化;而使用烟嘧磺隆等药剂,杂草通常在7-15天左右死亡,先是叶片发黄,随后逐渐枯萎。不同除草剂的作用速度不同,这与它们的作用机制和杂草对药剂的吸收、传导速度有关。
(二)施药后遇到下雨怎么办?
如果施药后立即下雨,且降雨量较大,会冲刷掉叶片上的药液,降低除草效果,此时可在雨停后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重喷。但如果施药后 5 - 6 小时后才下雨,且雨量较小,多数除草剂已被杂草吸收,一般不需要重喷。例如,氯氟吡氧乙酸耐雨水冲刷,施药后短时间遇雨对药效影响较小;而莠去津等药剂,若施药后不久遇大雨,可能需要适当补喷。
(三)玉米苗后除草剂可以和杀虫剂混用吗?
部分除草剂可以和杀虫剂混用,但需谨慎选择药剂和控制混用比例。例如,烟嘧磺隆不能与有机磷类杀虫剂混用,使用前后需间隔 7 天以上,否则可能引起玉米药害。
在混用前,要仔细阅读除草剂和杀虫剂的说明书,查看是否有明确的混用禁忌。如果可以混用,要先进行小面积试验,观察是否会产生不良反应,如沉淀、分层、变色等,确保安全后再大面积使用。
(四)玉米苗后除草剂的药效与哪些因素有关?
药效与施药时期、天气条件、用药剂量、杂草种类和生长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选择在杂草敏感期和玉米抗药性强的时期施药,在适宜的天气条件下,按照正确的剂量使用,针对不同的杂草种类选择合适的药剂,都能提高除草效果。例如,在杂草叶龄较小、生长旺盛时施药,药效更好;在高温干旱天气下,药效可能降低。
(五)施药时不小心将除草剂喷到玉米叶片上怎么办?
如果喷药量较少,可及时用清水冲洗玉米叶片,减少药液在叶片上的残留,降低药害风险。若药害已经发生,可根据药害程度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中耕施肥浇水,促进玉米生长;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芸苔素内酯、复硝酚钠等,缓解药害;也可喷施叶面肥,增强玉米的抗逆性。对于轻微药害,玉米一般可在一段时间后自行恢复生长。
(六)为什么要进行二次稀释?
二次稀释可以使药剂充分溶解,确保药液浓度均匀一致,避免因药剂溶解不完全或浓度不均匀而导致的药害,提高除草效果。如果不进行二次稀释,药剂可能在喷雾器中不能完全分散,导致局部浓度过高,对玉米造成伤害,同时也会影响除草的均匀性,降低除草效果。
(七)在一个生长季节内,是否可以重复使用同一种玉米苗后除草剂?
一般情况下,在一个生长季节内,不建议重复使用同一种或同一类作用机制的除草剂,以免杂草产生抗药性,降低除草效果。如果需要再次除草,可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除草剂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