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西部通榆县的广袤田野上,满目金黄,秋收正忙。一片试验田里,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冯国忠和两名研究生蹲在田埂边,和种粮大户王天禹一起查看玉米长势。“今年这两块试验田都成了‘吨粮田’,玉米亩产超过2000斤。”冯国忠说,语气里透着喜悦。

   不同于中部松嫩平原的肥沃黑土,吉林西部干旱少雨,土壤盐碱度高。试验田边,记者随手抓起一把盐碱沙土,细沙不停从指间流出,攥不成块儿。

   吉林农业大学副教授冯国忠(中)带领学生在吉林省通榆县田间查看玉米长势(2025年10月14日摄)。

    “想在这种出好庄稼,不容易。”冯国忠说。9年前,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高强教授带着一众科研人员,建起通榆谷物科技小院,冯国忠就是其中一员。

   田埂边上,几座民房里,一间间宿舍虽然面积不大,但干净整齐。测量、科研、试验……学科带头人、教授、农民、大学生吃住在一起。

   多年来,小院团队一茬接着一茬干,围绕盐碱地改良、秸秆覆盖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开展系统研究,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的作物单产提升技术模式,让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焕发生机。

   “田间小院,因地制宜。”常驻科技小院的吉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乔英明说,“许多科研课题,就是在这里确定的,所用的大量数据,也都来自这里。”正在读研一的他,已经在这里驻点两个月。

  田里,吉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高念成正在采集土壤样本。“根据土壤养分变化动态调整施肥方案,缺什么补什么。”他说,过去农民凭经验施肥,现在依靠大数据,水肥利用率提高了,产量也随之提升。

   冯国忠说,科技小院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让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开展技术示范推广,引导当地农民采纳新技术,也是小院师生们的重要工作。

   王天禹是科技小院的受益者之一。“地力弱,亩产低,一年到头,结余不多。”他说。王天禹和小院团队一起测土壤、定方案、研究新技术,种粮水平不断提升,还因此被评为吉林省乡村人才高级农艺师。他种的玉米地产量较以前翻了一番。

  如今,王天禹成了当地技术带头人,带动周边100多名农户跟着科技小院团队学技术、促增产。“我经常把乡亲们叫到地里,请科技小院的教授、研究生讲技术。”王天禹说。9年来,吉林农业大学通榆谷物科技小院累计培训农民3000余人次,每年开展技术服务面积超20万亩,带动和辐射面积超50万亩。

  科技小院里,教学相长,研究生们与农民共同进步。几名驻点的研究生说,跟老师下田测数据,入户帮农民解难题,皮肤晒黑了,但收获很大。

   “科技小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搞科研,又更懂农村。”冯国忠说,“他们不仅锻炼了科研能力,还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练就了较强的沟通本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边连着高等学府,一边接着田间地头。截至目前,通榆谷物科技小院已先后迎来近30名硕士研究生、3名博士研究生驻点开展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小院还将迎来一批批学子,他们接续扎根乡野,在广阔农村天地展现更大作为。”高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