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田野上,每到收获季节,秸秆便成为一种“甜蜜负担”。以往,不少秸秆一烧了之,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对环境造成污染。但如今,秸秆饲料化产业在通江正悄然兴起,金色秸秆变废为宝,正成为通江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香饽饽”和养殖业的“营养美餐”,全面奏响了资源循环利用的乡村振兴曲。

  在杨柏镇新桥河村,村民们正忙着收获玉米秸秆,大家分工协作,收割、打捆、转运、装车……各项工作有条不紊,下一步这些秸秆就将运往秸秆收储及饲草料集散交易中心进行一场“华丽变身”。

  “以前我们玉米收了过后,秸秆不能焚烧就只能丢了,现在新建了秸秆收储加工点,砍下来就能卖成钱,一亩地的秸秆还可以额外有200多元的收入,我们很满意!”杨柏镇新桥河村村民吴映伯笑着告诉我们。

  来到秸秆收储及饲草料集散交易中心,机械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正熟练地将玉米秸秆“喂”入秸秆自动打捆包膜机中,只见坚硬的秸秆瞬间变成了柔软细碎的饲草料,经过机器的流水线运转,不一会儿,就完成了秸秆打捆包膜,发酵后就能变身成牛羊的“营养罐头”。基地负责人薛皓告诉我们,黄贮加工出来的秸秆饲料相较于常规的干草饲料,不仅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消化吸收率高,而且不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保存方便且时间长,深受养殖市场欢迎。

  “公司以秸秆饲料化重点县项目建设为契机,共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秸秆收储及饲草料集散交易中心,通过‘线上+线下’订单式收购的方式,可为全县33个乡镇的秸秆收储、转运、加工提供保障,满足全县320余家养殖场及周边县区的优质低价饲草饲料供应需求,助力养殖户实现‘傻瓜式’养牛。”丹丰牧业负责人赵志刚说道。

  据了解,通江县秸秆收储及饲草料集散交易中心于今年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22万平方米,建有秸秆粉碎、打包、发酵、运输生产线1条,TMR预混日粮生产线1条,同时配套建设打包厂房 、生产车间、成品及原材料堆码场共计6200余平方米,建有污水收纳处理、消防池等设施1000立方米,购置收割机、运输车等设备20余台(套),可有效解决秸秆处置难题,满足全县秸秆饲料化收储、加工需求,解决农民工常年就近就业500余人(次)。

  “通江是产粮产油大县也是畜牧养殖大县,年产秸秆达39万吨,为有效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我们以秸秆饲料化、肥料化为重点,全力推动秸秆‘五化’利用。下一步,将以秸秆收储及饲草料集散交易中心为重点,进一步完善‘1+3+129’收储体系,拓宽秸秆资源化利用渠道,实现环境保护与农业降本增效多方共赢。”县农村能源办公室负责人王开林表示。

  近年来,通江聚焦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持续完善秸秆田间处理、收集、储运体系,大力开展秸秆青贮、黄贮、氨化、微贮等技术研究,引进秸秆饲料加工先进技术,大力研发高效适配饲料加工工艺,逐步构建了农作物秸秆从种植、回收到饲草加工、销售的一体化产业体系。目前,通过秸秆综合利用,全县每年可实现农作物降本增收超4000万元,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1%以上,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13万吨以上,有效减轻了环境压力,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