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奶制品产品结构现状分析
(一) 总体规模与结构分析
2024 年我国乳制品行业呈现“规模庞大但结构失衡”的典型特征,全年总产量达2 9 6 1 . 8 万吨,但产品结构严重失衡。液态奶产量占比高达92.7%,其中UHT 灭菌乳独占76%,巴氏杀菌乳占比不足15%,与日本(89%)、欧盟(65%)等成熟市场差距显著;而奶酪、黄油等深加工产品占比仅7.3%,不足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关键原料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乳清粉进口占比92%、乳铁蛋白进口依存度达95%。与此同时,新兴消费场景需求快速增长却面临供给不足困境:冰淇淋专用乳脂年需求增速18%,但进口占比65%;新茶饮定制乳基料市场规模突破120 亿元,却80% 依赖进口;功能性乳制品年增长率25%,但核心菌种90% 需进口。这种“液态奶过剩、高附加值产品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导致行业陷入低端产能利用率不足60%、高端产品年进口额突破80 亿美元的困境。
综合来看,我国乳制品产业虽总量庞大,但仍处于以初级加工为主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转型和产品高端化亟需加快步伐。提升乳源利用效率、扩大精深加工产品供给,是推动乳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的核心任务。
(二) 液态奶市场结构性矛盾
1常温奶产能过剩
2024 年,我国液态奶产量达2860 万吨,占乳制品总量的92.7%,其中超高温灭菌乳(UHT)占比超过75%,而低温鲜奶的渗透率仅在一线城市不足40%。这一消费结构导致产能闲置与营养流失的双重矛盾:一方面,消费疲软使原奶过剩量达400 万吨,乳企依赖日均喷粉1–2 万吨来缓解原奶过剩压力;另一方面,UHT 奶在加工过程中乳铁蛋白等活性营养物质损失率超过90%,而低温鲜奶的乳铁蛋白保留率则可达80% 以上。
2低温鲜奶渗透不足
从供给端看,低温鲜奶产量仅占液态奶总产量的35%,远低于日本89%的渗透率,其中高端产品如A2 β- 酪蛋白奶、有机鲜奶等市场占比不足30%,区域性乳企产能利用率普遍低于60%,全国性品牌市占率不足20%;从流通环节看,县域冷链覆盖率仅为42%,县级以下市场冷链断链率约37%,运输环节温控合格率仅68%,销售终端冷链设备配置率不足50%,导致区域乳企销售半径普遍局限在300 公里范围内;从市场格局看,呈现显著城乡分化,一线城市低温鲜奶渗透率达55% 而三四线城市仅为28%,县域市场库存数量不足城市40%,高端产品接受度差距达3.2 倍。
(三) 干乳制品与功能基料短板
1奶酪产业链不完善
2024 年我国黄油和奶酪产量分别为13.6 万吨和5.2 万吨,虽然保持稳步增长,但整体高端乳品仍存在较大供需缺口,结构性短缺问题依然突出。
其中,原制奶酪年产量不足1 万吨,再制奶酪所用原料中约90% 依赖进口。作为副产物高效利用的重要资源,乳清的开发利用严重不足——每生产1 吨原制奶酪可联产约9 吨乳清,但我国乳清类产品的年产量仅1.0 万吨,而乳清粉年进口量高达66.1 万吨,乳清蛋白进口依赖度亦超过90%。此外,2023 年我国酪蛋白类产品(以奶酪为主)产量为21.5 万吨,乳脂类产品(以稀奶油和黄油为主)产量为72.07 万吨,但仍难以满足多元化、功能化消费需求。
2 功能乳品供给滞后
乳源功能成分供给滞后,既体现在提取技术水平有限,也受制于高端应用场景拓展不足。目前乳铁蛋白工业化提取纯度仅为85%,低于国际先进水平(≥ 95%),关键耗材如离子交换树脂和膜分离材料的国产化率不足30%;同时,2024 年乳清类产品进口量高达87.1 万吨,占乳品深加工进口总量的73%,但其中约90% 集中用于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相比之下,在特医食品、运动营养等高附加值领域的应用占比不足5%。
(四) 新兴场景应用不足
1冰淇淋与茶饮原料缺口大
餐饮工业原料市场年需求增速超20%,但茶饮定制乳脂(如芝士奶盖原料)75% 依赖恒天然等进口品牌,冰淇淋稳定剂和奶茶专用乳脂粉的进口依存度也分别高达68% 和60%。国产产品在乳脂稳定性、打发率、耐酸性、风味表现等关键技术指标上与进口产品存在明显差距,难以满足连锁茶饮品牌对高一致性、高还原度和工艺适配性的要求。
2 银发经济适配性弱
老年功能性乳品市场规模仅120 亿元,仅占整个乳制品市场的3.2%,与我国2.8 亿老年人口的庞大需求极不匹配。吞咽辅助型酸奶、高钙乳品渗透率不足10%,日本同类产品市场占比达60%。
3 To B 端工业原料薄弱
近几年我国烘焙用无水黄油、乳脂末等专用乳制品原料年进口量超50万吨,进口依存度高达65% 以上。其中,高端烘焙行业使用的无水黄油进口占比更是超过80%,主要来自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乳业发达国家。国产产品在稳定性、风味保持等指标上落后进口产品。
(五) 区域与城乡消费分化
北方主产区贡献75% 原奶产量,但人均消费仅28 公斤/ 年,南方消费市场乳源自给率不足30%。县域市场含乳饮料占比超80%,低温鲜奶渗透率不足15%,与一线城市高端产品占比45% 形成显著差距。
丨来源:中国奶业协会
丨本期编辑:董仙鹤
丨校读:董仙鹤
丨监制:张耀 封斌
丨总监制: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