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鸡,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亚洲独一份的“哥伦比亚羽系(颈部、翅部及尾部有黑色横斑条纹)”稀有鸡种,先后被收录进《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是我省不可多得的优质种质资源。

  景阳鸡是19世纪末由比利时传教士带来的洋鸡品种与建始本地土鸡杂交而成。因多在景阳河(清江景阳段)沿岸养殖而得名,又因成年公鸡体重可达9斤,被称为“九斤鸡”。

  20世纪50年代,景阳鸡因身材高大、能飞善跑、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等特点而声名鹊起。如今,与泰和乌鸡、清远鸡等地方鸡相比,景阳鸡的开发和发展相对滞后,年产值不足5000万元。

  养它为何贵?保种为何难?“叫好”为何“不叫座”?兴它要靠谁?10月,记者带着这些疑问,探访当地职能部门、企业、保种户。

  一问养殖成本:

  何以成为“鸡中吞金兽”?

  10月7日,建始县景阳镇大树垭村,雾散鸡鸣。

  景阳鸡保种户黄治泉把一袋包谷倒进鸡槽,嘴里念叨:“包谷1.5元一斤,黄豆3元一斤,100斤鸡食只够30只母鸡、3只公鸡吃半个多月,太费钱了!”

  红冠、绿耳、乌皮、黑腿、大高个,景阳鸡外形格外醒目,啼声极具穿透力,奔跑起来健步如飞。

  “养一只景阳鸡,成本是普通鸡的3倍到5倍,妥妥的‘鸡中吞金兽’。”养景阳鸡费钱,景阳镇兴隆寺村养殖大户向飞感同身受。

  他掰着指头给记者算账:

  鸡苗价格贵——景阳鸡苗市场均价为16元/只,普通土鸡苗约3元/只。

  养鸡时间长——普通鸡最快40天出栏,景阳鸡至少要300天才能出栏;

  养殖成本高——每只景阳鸡日均进食3两玉米,辅以豆粕、麦麸、中药材等,平均5斤草料换1斤鸡肉,料肉比是普通鸡的3倍;

  住得更挑剔——不同于普通鸡的规模化养殖,景阳鸡是低密度生态养殖,通常一亩山地养殖景阳鸡不超过50只。

  高成本和慢养殖模式,吓退了众多跃跃欲试者。

  “咨询养殖景阳鸡的不下千人,但真正养成功的屈指可数。”与景阳鸡打了40余年交道的正高级畜牧师、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原家禽养殖首席专家谭维君直言。景阳鸡省级地方标准、景阳鸡鸡肉省级地方标准、景阳鸡生态养殖技术标准等均出自他手。

  “原以为标准我有、品种我优,景阳鸡可以在市场上独占鳌头,市场却狠狠教育了我们——内功修炼不够就‘飞’不出去。”他长叹一口气。

  为保护这一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2003年,建始县划定景阳鸡自然保护区,发展保种户60户,建立景阳鸡家系300个。

  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站长黄俊生介绍,保护区成立后,政府对保种户给予每只母鸡50元、公鸡100元的补贴,但相比高额的养殖成本,补贴显得杯水车薪。

  数据显示,建始现有景阳鸡种群万余羽,常年饲养量10余万羽。与明康汇智牧(建始)蛋鸡养殖基地相比,全县的景阳鸡数量仅为一个养殖基地的1/10,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养殖产业。

  二问保种之路:

  何以三度濒危?

  景阳鸡的保种历程,像极了一张起伏的心电图。

  2002年、2006年、2016年,景阳鸡3次濒危,景阳镇兽医站原站长、建始县翱特农牧业有限公司(简称“翱特农牧”)负责人沈作霖是亲历者。

  “孵化时温度和湿度的设定,出壳后怎么打疫苗,都很讲究,稍不注意就可能‘全军覆没’。”沈作霖回忆,多年来,尝试良种孵化的厂家不下5家,均以失败告终。

  景阳鸡的3次保种经历惊人地相似:

  ——2002年,省第二次地方遗传资源普查队发现景阳鸡这一品种,当时其数量已岌岌可危。随即,建始县开始景阳鸡品种资源保护和提纯复壮工作。2005年,其数量回升至万余只。

  ——2005年,响应当地政府“公司化运作”号召,建始县青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青龙食品”)接手万余只景阳鸡。由于欠缺养殖和管理经验,仅一年时间,景阳鸡卖的卖、死的死,数量“清零式”锐减。经过第二次保种,其数量又恢复至万余只。

  ——2011年,建始祥丰农牧有限公司(简称“祥丰农牧”)接手景阳鸡产业。2016年,因经营不善和疫病暴发,景阳鸡数量骤减,公司随之倒闭。精准扶贫期间,各方加大景阳鸡产业扶持力度,数量有所恢复,但发展一直难见起色。

  当地政府和企业何以如此“大费周章”保种?

  “保种不能只算经济账。”在沈作霖看来,对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来说,景阳鸡是优质生物遗传资源、农业文化遗产和地理标志品牌,它的保护和提纯复壮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态和文化价值;对于百姓而言,它的卖价高于一般鸡,是很好的增收致富产业。

  关于景阳鸡保种缘何如此之难,沈作霖认为,主要是4个因素:

  ——养殖成本高,回报慢,致使养殖积极性大打折扣;

  ——养殖技术门槛高,生态养殖风险大,将很多人拦在门外;

  ——种群基数小,致使近亲繁殖风险高,一次大型疫病就可能“断香火”;

  ——缺乏长期系统性技术攻关,产蛋率低、规模化养殖时疫病防治难等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

  因素叠加,环环相扣,使得保种成为一件“正确却很难的事”。

  三问市场困局:

  何以“叫好不叫座”?

  如此“富养”出来的鸡,真如传说中的营养又美味?

  沈作霖出具的景阳鸡检测检验报告显示:景阳鸡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17种,鸡肉的硒、锶、钙、铁等微量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鸡,同时脂肪含量低,属于市场热捧的“黑色食品”(含有天然黑色素的动植物食品)。

  武汉某知名餐饮企业曾想开发一味招牌鸡汤,尝试了众多品种后,最终认为景阳鸡的色香味形养最佳。遗憾的是,因合作方式无法达成一致,景阳鸡与成为一道“名菜”失之交臂。

  “叫好不叫座”,是所有被采访者的共同看法。

  景阳鸡的最大竞争对手,是速成鸡和土鸡,它们市场价每斤10元至25元。

  “按成本算,景阳鸡一斤卖不上60元就算亏本。为挤进市场,景阳鸡被迫以35元/斤的价格贱卖。”成立7年,翱特农牧亏损7年。向飞的景阳鸡最低售价398元/只,虽有小卖,但无法进入大众消费市场。

  市场较混乱,是又一“痛点”。

  景阳鸡是建始县独有的品种,但在该县找不到一家有明显招牌的景阳鸡专卖店或餐馆;青脚麻鸡常被冒充为景阳鸡销售,真假难辨。

  “市场好时,大家一哄而上,因缺乏专业技术支撑、产品研发开发能力和成熟的市场运营能力,无法真正实现产业突围,一定程度上还会扰乱市场、描黑品种资源潜力,造成品牌力下滑、品种退化、饲养种群萎缩等。”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冉思国如是分析。

  缺乏龙头企业引领,是景阳鸡产业发展的最大桎梏。

  青龙食品、祥丰农牧均因缺乏养殖和管理经验、资金链断裂等原因相继退出。每年都有企业、大型连锁酒店慕名前来考察,却因产业基础薄弱、回报周期长、市场容量小而退却。

  四问未来出路:

  何时从保种迈向产业?

  回顾过去,景阳鸡不乏高光时刻:

  20世纪50年代初,它被选送到武汉参展;

  1953年,被列入湖北省优质地方肉用型鸡种;

  2004年,被载入《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

  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5年,入选国家级星火计划。

  关起门来看,哪儿都挺好;推开门去比,差距真不小。

  同样跻身“中国十大名鸡”的“泰和乌鸡”已开发出熟食制品、酒类、保健品等多个品种,年产值超70亿元;以皮爽、骨酥、肉鲜味美而闻名的“清远鸡”已形成区域公用品牌,开设了清远鸡文化馆、清远鸡展示馆等,而景阳鸡仍困于有品种、无产业的窘境。

  发展景阳鸡,建始是有家底的——

  翱特农牧是我省唯一一家景阳鸡原种保种场,保有全省最完整、最标准的景阳鸡代际家系,包括祖代家系30个,父母代家系60个,子代家系200个,年存(出)栏量超8万只;

  青龙食品是景阳鸡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授权使用企业,曾在武汉、重庆等地开设了景阳鸡专卖店,还为多家大酒店供货,产品供不应求;

  祥丰农牧形成过一条孵化、养殖、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研制的景阳鸡自加热罐头也曾热销一时。

  热闹过,也失败过,但每一步都算数。

  “当前,我们亟须加强产业规划、标准建立、溯源体系建设与公共品牌打造。”冉思国说。

  地标红利的释放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无一例外都离不开长周期资本的支持。

  “要想把这个产业发展好,必须得有懂技术、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引领。”沈作霖说,景阳鸡走出山是他一辈子的心愿。

  如今“踱步”的景阳鸡,何时能“扬眉吐气”?

  答案或许在市场、在车间、在品牌、在每一个环节的咬合中。景阳鸡的困局,是许多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缩影:品种珍贵、模式传统、市场割裂、品牌无力。若不能从“保种情怀”走向“产业思维”,这只本可以“起飞”的鸡,恐难逃“长久踱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