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连绵,土壤过湿致收割机难以下地,“收得快、运不走”更让未及时转运的玉米面临霉变减损风险。自10月5日起,山东省金乡县京信合作社为农服务队紧急驰援,以“空中搬运工”模式破解机械作业与转运双重梗阻,目前已公益帮扶数十名农户,完成140余亩玉米秋收。

    10月10日清晨6点,金乡县鸡黍镇二荣楼村的田间还裹着未散的雾气,农户苏保东已和家人钻进玉米地展开抢收。掰棒、装袋、系口,他粗糙的手指翻飞间,一袋50斤重的玉米便稳稳落定,挨个儿摆在秸秆旁。潮湿的泥土裹着裤脚,汗水顺着鬓角滑落,上午9点多,这片7分地的玉米全部收完,数十个饱满的粮袋在田间排成整齐的长队。

    “雇人搬一袋要10元钱,这7分地得花200元。”他搓着手上的泥渍说。听说京信合作社有无人机转运服务,他联系了鸡黍镇京信为农服务中心,提前预约了10日的运输。话音刚落,玉米地空地上已响起旋翼的轰鸣。一架大型无人机缓缓升空,搅动着湿冷的空气。苏保东弯腰攥紧粮袋绳索,快步走到无人机下方,将挂钩牢牢拴紧。这是他当天转运的第8袋玉米,“雨天扛着袋子踩泥路,一步一滑,一天顶多运两亩,现在无人机十分钟就跑7趟!”

    飞手轻按操控键,无人机载着粮袋平稳升至15米高度,沿着预设航线朝田埂旁的硬化路飞去。其40公斤的额定载重恰好适配袋装玉米,柔性吊钩设计让粮袋在飞行中纹丝不动。待无人机精准落地,合作社工作人员立刻上前解绳搬袋。“差不多40分钟这7分地就运完了。”苏保东望着运出的粮袋,眉头舒展了大半,“还剩下一亩八分地今天就能收完,我这悬着的心也可以放下了。”言谈间,他连日的愁容渐渐散去。

    二荣楼村的“空中运输”并非个例。这场“救援”行动的起源,要追溯到10月4日一位老人的求助。“那天有位老人来问能不能用无人机运玉米,我们的无人机原本是用来打农药的,谁也没试过运粮食。”金乡县鸡黍镇京信为农服务中心员工赵晨回忆说。为解农户燃眉之急,中心次日便在赵马庄村紧急实验,“用10多米的绳子加挂钩改装后,不下雨时一次能运一袋,全程不到2分钟。”这次成功尝试,让“空中搬运工”模式正式落地。74岁的前盐村农户胡玉江是受益者之一。“多亏有这无人机,要不然我这么大岁数真扛不过来。”他种的7亩玉米,9日一天就全部收完,言语间眼中闪烁着光亮。

    这份高效背后,是京信合作社的全力调度。“9日我们调集17台无人机,派出51名工作人员,一台无人机配3个人专班作业,飞手操控、田埂绑袋、路边卸袋。”京信合作社办公室主任程帅介绍,当天便完成70-80亩地的转运。10日,6台无人机转向分散作业,继续攻克零散地块。“老百姓挺不容易,这次全是公益性质。”程帅说,目前已累计完成140余亩玉米运输,相比传统人力效率提升10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