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猪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政策导向宛如风暴眼,强烈牵动着万千猪场老板的心弦。回溯至7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召开的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会议上,大北农邵根伙博士所提出的“限制单一企业年出栏量3000万头”等一系列建议,瞬间在行业内掀起轩然大波,引发了广泛且热烈的讨论。

  在第五届天蓬论坛期间,深耕畜牧产业三十年的播恩集团董事长邹新华接受专访时,邹董直抒胸臆,明确提出鲜明观点:“反对规模设限!力挺家庭农场三分天下!”这一主张既契合当前行业“不搞‘一刀切’限制、鼓励多元主体共生”的发展导向,也精准回应了中小猪场对“生存空间”“发展定位”的关切,为迷茫中的猪场经营者注入信心,更提供了贴合产业实际的发展思路与前行方向。

  反对规模设限:让市场“无形之手”主导产业航向

  “我对邵根伙博士满怀敬意,他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催人奋进,深深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邹董在访谈开篇,便诚挚表明自己对邵根伙博士的尊重。不过话锋一转,他直言:“但单企规模控制在3000万头以下这一观点,在我看来,存在诸多值得深入探讨与商榷之处。”

  邹董持有这一观点,主要基于两大核心依据:

  其一,市场才是产业发展当之无愧的掌舵者。邹董进一步阐释道:“在企业竞争的赛道上,行政力量不应过度干预市场竞争。调控产业结构这一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理应充分借助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让资源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最优配置,推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过度的行政设限,极有可能干扰市场正常的运行节奏,阻碍产业发展的活力与创新。”

  其二,强行设限与国家战略方向背道而驰。“当下,中央正全力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积极营造自由、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旨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潜能。而此时若对单一企业规模进行强行限制,无疑是与国家这一宏观战略背道而驰,不利于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也难以充分释放企业的发展潜力,无法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邹董指出。

  力挺家庭农场:“三分天下”格局初显雏形

  “在未来的生猪产业版图中,必将形成一条龙龙头企业、专业化养殖公司、家庭农场‘三分天下’的全新格局。这三者并非彼此排斥、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而是各有千秋,在产业生态链中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自发挥着独特的竞争力!”谈及产业未来发展趋势,邹董目光坚定,满怀信心地表示:“未来,一条龙大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完善的产业链布局,专业养殖公司依托其精细化、专业化的养殖技术,家庭农场依靠其灵活的经营模式与独特的成本优势,三方将在产业舞台上齐头并进、各展风采。”

  在邹董眼中,集团场(涵盖一条龙大企业及部分专业化农场)所展现出的优势极为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关键维度:

  其一,规模经济优势尽显,尤其在供应链整合方面独树一帜。集团场凭借庞大的养殖规模,在饲料采购、种猪培育、生猪销售等环节具备强大的议价能力,能够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高效协同与优化整合,大幅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其二,创新优势突出。集团场每年都会投入巨额资金用于研发,并广纳行业顶尖人才,致力于在品种改良、养殖技术创新、疫病防控等领域持续深耕。这些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不仅为集团场自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是成为推动整个行业技术升级与进步的重要引擎,助力集团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抢占先机、拔得头筹。

  其三,自身业务闭环优势明显。从种猪繁育、仔猪培育,到育肥猪养殖,再到生猪屠宰与销售,集团场构建了一套完整、闭合的产业链体系。在这一体系内,各业务环节紧密衔接、相互支撑,既能有效抵御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又能实现对产品质量的全程把控,确保为市场提供安全、优质的猪肉产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然而,在集团场诸多耀眼优势的映衬下,普通规模场、家庭农场的优势又体现在何处?它们又将凭借何种“法宝”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谋求发展?

  家庭农场的三大生存利器

  邹董认为家庭场同样具备三大独特优势,足以在市场竞争中与集团场分庭抗礼:

  其一,强烈的事业心驱动下的高度责任心。“家庭农场主往往将养猪视为自己毕生奋斗的事业,而非仅仅是一份工作。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使得他们对待每一头猪,都仿佛在养育自己的孩子一般,倾注了无尽的心血与关爱。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责任心,是大企业职业经理人所难以企及的。在家庭农场,每一个决策、每一项管理措施,都紧密围绕着猪群的健康成长与养殖效益的提升,力求做到尽善尽美。”邹董感慨地说。

  其二,天然的低成本优势。“适度规模的猪场,其产生的猪粪可以通过种养循环的模式直接回田。在这一过程中,猪粪尿得到了高效、环保的消纳处理,不仅极大地降低了环保成本,还为农田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实现了养殖与种植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这种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欧洲的家庭农场已经相当成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家庭农场也开始积极探索并践行这一模式,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市场竞争力。”邹董介绍道。

  其三,敏捷的市场应对能力。“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中,适度规模的猪场和家庭场宛如灵活矫健的猎豹,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快速的应变能力。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它们能够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对养殖规模和生产节奏进行精准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降低经营风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集团猪场由于庞大的组织架构和复杂的决策流程,其决策周期往往长达一两年,在应对市场快速变化时,难免显得力不从心、反应迟缓。”邹董分析指出。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对于广大规模猪场、家庭猪场而言,若想在与集团猪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生存与发展的双重目标,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力迫在眉睫。邹董为大家指明了方向:“我认为,策略性地扬长避短便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之道。通过精准识别自身优势与劣势,充分发挥优势,巧妙规避劣势,方能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两大核心举措加以落地实施。”

  家庭农场两招破解巨头“围剿”

  邹董针对集团企业在“供应链优势”和“创新壁垒”方面的显著优势,开出了家庭农场极具实战价值的“药方”:

  其一,联盟化:凝聚小力量,铸就大格局。“单个猪场由于采购规模有限,在市场议价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然而,当千千万万个家庭农场携手合作,共同组建合作社或者联盟时,情况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他们所汇聚而成的强大采购力量,足以与集团企业相抗衡。通过联盟化运作,家庭农场不仅能够在饲料、兽药等物资采购环节获得更优惠的价格,降低采购成本,还能在技术交流、信息共享、市场销售等方面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市场竞争力。”邹董详细阐述道。

  其二,专业化:深耕细分领域,打造极致高效。“在生猪养殖产业链中,每个环节都蕴含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饲料厂专注于研发创新,不断优化饲料配方,提升饲料品质与转化率;种猪场聚焦专业育种,培育出更优良的种猪品种,提高繁殖性能与仔猪质量;育肥场则全力做好增重管理,精细化把控养殖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确保育肥猪健康快速生长。通过这种专业化分工,各个角色或环节各司其职、各展其长,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自然能够在研发和创新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实践证明,这种专业化分工模式所带来的进步与成效,丝毫不逊色于一条龙企业。以国内某家大型集团猪场为例,其业务涵盖自繁自养和仔猪代养育肥两大板块。经过多年运营数据对比分析发现,仔猪代养育肥模式在成本控制方面表现更为出色,成本更低。这一案例有力地证明了专业化分工能够显著提高养猪效率,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通过产业上下游联盟与专业分工的深度融合,家庭农场完全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一条龙企业一较高下,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邹董以详实的案例为依据,深入浅出地进行解读。

  尊重市场,自有答案

  采访临近尾声,邹董再次郑重重申自己的观点:“将集团出栏规模控制在3000万头上限,这一做法不仅难以充分激发企业的积极主动性与创新活力,更严重违背了市场运行的客观规律。我们应当尊重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通过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与升级。与此同时,广大规模猪场、家庭农场应坚定信心,充分挖掘并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巧妙借助外部供应链和研发创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如此一来,家庭农场在养猪业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广阔天地中,必将大有可为,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在生猪产业发展的汹涌浪潮中,邹新华董事长“三分天下,反对设限!”的观点,为行业健康发展指引了新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与各方共同努力下,生猪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繁荣、美好的明天!
 

  本文参考来源:猪易传媒

  改编者:播恩集团凌健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