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红旗村集体种植的玉米刚刚结束丰收的喜悦,田间地头便又立刻喧闹起来。大型农机轰鸣作响,村民们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犁地、播种,一片片新翻的土壤中,饱满的冬小麦种子被播撒下地,孕育着来年夏收的新希望。这是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盘活土地资源、增加村集体收入,实施的“玉米-小麦”一年两熟轮作模式,确保“土地不留空档、生产不留闲时”。
“抢”字当头,盘活土地增效益
“春争日,夏争时,秋播一刻不能迟。”村党支部书记介绍,玉米收获后到土壤上冻前有一个多月的“空窗期”,以往土地大多就此闲置。今年,村集体统一经营后,决心向时间要效益。“我们必须在寒潮来临前完成冬小麦播种,这样才能保证苗齐苗壮,安全越冬。这几天我们是在和天气赛跑!”
“算”好经济账,集体农民双受益
这笔“时间账”和“经济账”算下来非常可观。种植冬小麦,每亩种子、化肥、机耕等成本约300元,而预计明年夏收,每亩可收获小麦400斤,按当前市场价,毛收入可达520元。仅此一季,预计就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2.6万元的增收。
“这完全是‘捡’来的一季收入!“地还是那块地,但由村里统一种,一年能收两季”一位村民高兴地说”。此外,播种、来年的田间管理等环节还优先雇佣本村村民,为留守劳动力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实现了“集体增收+农民致富”的双赢局面。
“谋”划未来,夯实根基促振兴
“玉米-小麦”轮作模式不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回报,更有着深远的意义。农业专家指出,这种模式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发生,是实现藏粮于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种植冬小麦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一项政治任务,牢牢守住了国家的“粮袋子”。下一步,村集体将做好冬小麦的越冬管理,同时积极探索“订单农业”,与收购商提前签订收购协议,消除销售顾虑,让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根基更加稳固。
红旗村通过精准把握农时,巧妙衔接生产环节,让丰收的图景在田野上四季延续,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写下了扎实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