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华亭市连片玉米地迎来丰收。田间地头,大型青贮收割机、揉丝机轰鸣作业,秸秆被迅速切割、粉碎、压实,送入青贮池……一派现代化农业生产的繁忙景象。近年来,华亭市畜牧兽医局以“粮改饲”为抓手,推动玉米秸秆青贮利用,打通“种植—养殖—还田”绿色循环链,走出了一条产业融合、农民增收的新路径。

  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粮改饲”带动种养结构优化

  华亭市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户参与”三级联动机制,通过专项资金对收贮主体按每吨30.5元予以补贴,覆盖80余家经营主体。推行“先贮后补”模式,依托社保卡直补与银行账户双渠道,确保补贴精准快速发放。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收贮玉米秸秆5.75万亩,青贮量突破23万吨。

  “改种青贮玉米后,亩产3.5吨,订单收购价每吨350元,亩收入达1225元,比普通玉米增收200多元!”河西镇种植户卜东东高兴地说。今年,全市推广粮饲兼用玉米1.5万亩,带动1200余户参与,预计增收1837万元。

  全程机械化助力,青贮生产实现提质增效

  华亭市大力推进青贮玉米收割、加工、储运全程机械化。高效农机具广泛投入一线,配合专业技术服务队深入田间开展操作培训与质量跟踪,大幅提升青贮饲料品质与生产效率。

  “这台青贮收割机,一天能收100亩,顶得上200个劳力。”正在操作机械的农机手李建军擦了把汗说道,“收割、粉碎、装车一气呵成,秸秆切碎程度还能自动调节,你看,经过揉丝处理后的秸秆纤维结构被破坏,适口性更好,牛的采食率能提高20%以上。”

  专家服务团下沉,秸秆饲草品质显著提升

  今年,市里组建专家服务团,开展“点单式”培训6场,推广裹包青贮、微生物制剂等新技术。高级畜牧师薛文勇在现场指导时强调:“适时收、快速运、草切短、籽破碎、密实装、口封严,是保证乳酸菌发酵的关键。”在润地饲草、仁禾农牧、金恒农牧等规模养殖场,青贮饲料已成为平凉红牛日粮的“主力”,占比60%,降低饲料成本30%,牛肉品质显著提升。

  种养循环闭环形成,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

  华亭市构建“饲草种植—牛羊养殖—粪污还田—绿色农产品”闭环产业链,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通过订单种植、保价收购等方式,稳定农户收益,带动家庭农场、合作社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市已培育百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7家,建设有机肥加工厂3个,年消纳秸秆4.93万吨,土壤有机质提升0.8个百分点。

  “粮改饲”项目正成为华亭草畜产业升级的“加速器”。下一步,该市将继续扩大青贮玉米种植覆盖面,推动饲草品种多元化、加工精细化,强化政企合作与科技入户,进一步打通种养循环关键环节,让青贮玉米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黄金秆”、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