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国内玉米市场惊现久违的联动行情,截至4月25日收盘,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主力合约周涨幅达2.1%,创下近1月以来最大单周涨幅;现货市场同步升温,华北部分地区终端收购价已经突破2400元/吨,基差快速收窄同样因此引发市场瞩目,尤其是临近交割的05合约仍然保有超过26万手的持仓。在经历近一个月的弱势震荡徘徊之后,这场突如其来的'双线狂飙'究竟释放何种信号?期现两市全线回暖的态势,是嗅到了供需格局的实质转变,还是单纯的天气炒作?在大幅降低对进口谷物的依赖性之后,内贸最为主要的替代品小麦价格同样也是呈现出了大幅上涨的局面,一度收窄的玉麦价差再度走阔至100元/吨以上,内贸玉米依然是能量原料市场当仁不让的首选。周内呈现出了玉米、小麦乃至玉米期货联袂上涨的行情,是牛市的开始抑或是昙花一现呢?
价格上涨的背后:基层粮源提前枯竭
玉米作为年产量近3亿吨的大宗农粮品种,其价格的涨跌在绝大多数必然取决于市场的供需情况。大家都知道在进入3月中下旬伴随着部分贸易环节获利离场以及最后一波潮粮出清所共同带来的压力,现货市场阶段性的供应出现了一个小高峰,加之期货盘面给出的高升水带来的套保压力,进而使得期现两市尤其是现货市场走出了一波高位回落的行情,即便是在清明节过后市场开始呈现出了企稳的迹象。但整体来看依然缺乏明显的上涨动力,玉米以及小麦价格均在此期间踟蹰不前。不过伴随着基层粮源逐步枯竭,华北地区尤其是山东地区已经开始呈现出缺粮的“端倪”——山东地区晨间到车数量同比大幅削减(下图),即便是有所上量也很难有持续性。且从售粮进度来看,三方机构数据显示截至4月24日华北市场玉米售粮进度已经达到了92%,较上年同期的77%足足加快了15个百分点。
在此种局面之下,未来距离新季玉米供应市场起码还有4个月的时间,包括山东在内的华北黄淮市场势必需要东北粮源再度大规模入关来补给。反观东北产区面临着同样的局面,售粮进度高达96%已经基本上宣布基层余粮所剩无几。接下来就是贸易环节与终端之间的博弈。而东北地区深加工同样也是面临着尽可能将粮源锁定在周边地区,以防止粮源过度流入华北市场进而导致未来无粮可用。也正是因为如此方才形成的两大产区加工企业争先恐后的提价局面。
远期市场展望:虽有压力但动力更足
对于未来尤其是五一之后的玉米市场,虽说将会面临着新季小麦的上市冲击,无论是小麦自身量级对于玉米的冲击抑或是麦收腾库导致阶段性供应增长的预期均将成为玉米市场上涨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但整体来看玉米价格上涨之路虽有阻力但动力似乎更加充分。
首当其冲的就是养殖端的全面复苏,生猪养殖无论是自繁自养抑或是外购仔猪均在近期呈现出较为可观的利润预期。因此无论是补栏抑或是育肥的角度来看均将获得不小的驱动力,其对于包括玉米在内的饲料原料均将形成持续的利好效应。同样禽类养殖在近期受猪价的回暖效应带动同样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复苏迹象。而养殖端对于玉米消费来说其占比超过六成的消费规模势必会将自身的需求能力与玉米的消费速度形成高度的关联。尤其是在进口谷物大幅度削减,内贸替代品缺乏更高的替代价值的背景之下,内贸玉米的消费边际势必在养殖端全面复苏的推动下进一步外扩。
其次就是供应端的表现,虽说市场对于供应端的替代品尤其是定向稻谷保有较高的期许,但从目前的市场来看如果保持价格不变(黑龙江地区1700元/吨)进行投放定向稻谷,其与现阶段黑龙江地区2100元/吨的玉米来说显然不具备任何的优势,想要投放且形成有效的流通势必要大幅调低底价。而过了五一之后恰逢新季小麦上市,大幅调低拍卖底价势必会对新季小麦的上市价格形成间接的冲击,结合1.19元/斤的历史最高托市价,一边托市一边压价显然与调控保护种植者收益相悖,因此在玉米价格达到一个相对合理(不降低底价且能够形成有效流通)价格区间之前,大规模地投放超期稻谷的概率并不是很大。
最后再来说一点那就是从上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初期市场对于玉米价格不看好的核心理念那就是“需求不好”,不过从目前玉米市场的下游表现来看,所谓的需求不好根本看不到合理的体现。无论是生猪存栏稳步提升,能繁母猪重回4000万头上方;抑或是深加工端仍然保持着同期相对较高的水平(仅在二季度比上年同期略低)均是对于原来玉米消费的最大支撑。叠加一种替代品包括进口谷物、糙米以及小麦大规模退出玉米产业链,内贸玉米的整体消费可以说一直处于一个稳步增长的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所谓的玉米需求不好的理论依据核心在哪里,确实值得我们去深入的思考。
总而言之,本周玉米、小麦以及期货市场所展现出的联袂上涨行情更多是基于基本面也就是供需两端所给出最好的回应。在新季玉米上市之前起码还有4~5个月的时间,在这个传统的供应空档期,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替代品介入并且形成有效的补给,那么玉米市场大概率仍将延续着上行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