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的玉米市场,给感觉真的是乱的“飞起”,东北地区在此时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黑龙江单日最高涨幅达到50元/吨,吉林也出现了30元/吨的涨幅,而备受关注的山东及华北地区,价格确实震荡下滑,单日最高跌幅也达到30元/吨,整个产区形成了南北“对抗”局面,马上进入五一备货周期,玉米价格涨跌到底谁说了算?

  现在无论是持粮主体还是企业都在盯着五一假期,企业是想看下会不会出现利好的刺激,如果下游需求有好转的苗头,企业会提价进行收购,而持粮主体则是期待五一期间玉米价格能出现上涨,但从实际角度来看,无论是企业还是持粮主体,对玉米价格上涨都并不抱多大希望,甚至都明白就算是当前阶段的价格都撑不了多久。

  最近两天东北地区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补涨,从单日报价来看,东北地区价格呈现小幅偏强,但主要原因和山东一样,都是到货少造成的,而一些到货较多的企业正在悄悄的降价,如果参考去年的情况,五一前玉米价格确实上涨,但五一之后价格立马就回落,今年持粮主体也担心出现这样的景象,所以据调研显示,东北地区的贸易商现在出货的意愿明显增强,更关键是,东北地区现在价格两级分化,干粮的价格有所上涨,但水分较高的粮源却造成压价,而这样的局面近期会进一步激烈!

  至于山东及华北地区,南北部也开始出现分歧,原因还是到货,南部企业到货一直较少且库存相对不如北部地区,所以提价就显得稍微积极一些,北部到货多的原因一是运输更方便,二是企业普遍结算周期较快,更吸引持粮主体,而到货多就意味着企业不缺补库,价格肯定就会下跌,说白了还是企业看车下菜碟,再加上目前华北及山东地区有缺乏相关政策的引导,显得更“市场化”一些!

  现在对于基层的粮贩子来说有点不友好,对于他们来说现在收购或是出售都等于是在“赌博”,基层现在要价不断走高,但企业却在频繁压价,而这些小的粮贩子又缺乏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可靠的信息来源,所以动作就显得有些犹豫,而对于企业来说,进入本月之后确实在粮价上的话语权加重了不少,但还达不到绝对控制的程度,所以收购起来也就显得“灵活”,近期不少持粮大户和小编反映,企业私底下和他们接触,准备以合同的形成完成收购!关于企业五一周期期间是否会进行采购备货,小编认为就是有需求量也不大,如果没有天气助力的话,五一期间价格都可能出现先涨后跌的景象,所以对五一假期对价格的刺激不必要多少希望,玉米市场“天花板”是死的!

  关于产区玉米价格开始形成“南北对抗”的局面,其实没啥大不了的,现在东北地区相对底气更多一些,但小编认为留给他们的时间也不多了,五月份东北地区的玉米价格就可能出现较大的波动,而华北特别是山东地区,价格震荡不错,但不会出现大的变化,供需双方都有自己的“底线”,只要持粮主体把握合理的出货时机即可!

  小结: 玉米价格走势受多方因素影响,涨跌变化或在一瞬间。目前重点关注天气,持粮主体售粮节奏,中美贸易形势等,虽说当前玉米呈现出不同的态势,但整体的趋势早已经定下了,未来一段时间频繁的出现价格波动肯定的,所以建议持粮主体要合理把握时机,分批分量出货,本月需要重点关注政策的变化,特别是中储粮投放的变化,关于玉米中远期的走向,小编认为玉米下一波的机会在6-9月份,得出这个判断的主要原因就是今年售粮进度较快,后期容易出现阶段性的供应偏紧,价格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随着新麦受灾消息的不断扩大,小麦市场一改往日的“颓势”,也开始“莽”起来了,企业的收购价纷纷开始上涨,目前多少企业都涨至1.22元/斤附近,就连就连近期中储粮、地储小麦轮出成交率和成交价格都随之有所提升,部分标段出现溢价,但这并不代表小麦就会“高枕无忧”,要知道当前政策小麦出货较为积极,不少地储或是国储开始腾库,整个供应市场依旧宽松,而目前小麦的需求有,但主要是口粮消耗,饲料企业的采购度并不是很高,所以说阶段性的小行情有,大的很难!

  关于现在小麦价格上涨是给新麦预热的说法,小编是不认同的,大家可说当前麦价走高是受到了新麦受灾消息的刺激,但肯定不会是预热,就算是今年官方再次提高了小麦的保护价也不行,道理其实很简单,在前面的文章里咱提到过,今年新麦情况具体啥样没有确切的消息,而持粮主体去年可是亏大了,现在的心气虽有所恢复但依旧小心翼翼,对高价小麦的接受能力较低!

  麦收前的小麦价格呈现温和上涨小编是认可的,但期间肯定会出现波动,好在目前小麦市场基本脱离“底线”位置,随着持粮主体的信心的恢复,加上有政策持续采购订单的输出,小麦价格还具备一定的上涨条件,所以建议持粮主体要保持心态的稳定,小编认为小麦依旧不具备大涨的条件和基础,在1.2-1.25元/斤的价格区间很难出现“超出者”!所以建议贸易商需要合理的把控出货时机,毕竟距离新麦入市仅剩不到一个来月,接下来需要密切关注新麦产情变化、中储粮轮出规模及成交情况,谨慎把握购销节奏,在涨跌博弈间寻找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