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有655项符合查询结果。(搜索耗时:0.0000秒)
上周 水产前沿盘点了10大上市公司有海大 新希望 大北农 傲农 禾丰 正邦 牧原 温氏 唐人神 天邦 其2024年净利润超了356亿元 成绩斐然 详情点击 豪赚 头部企业优势凸显 海大领衔 10巨头揽获了356亿元 今天 我们再来盘点他们在2025年一季度亮眼业绩 看看三个月时间里 哪家巨头赚钱能力最威猛? 海大 2025年Q1净赚12 82亿元 海大集团公告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为256 29亿元 同比增长10 60 净利润为12 82亿元 同比增长48 99 新希望 2025年Q1净赚4 45亿元 4月30日 新希望 000876 SZ 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披露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 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44 17亿元 同比增长2 13 归母净利润4 45亿元 同比扭亏 大北农 2025年Q1净赚1 34亿元 4月29日 大北农披露了2025年一季报 报告显示 大北农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8 65亿元 同比增长2 36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1 34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164 13 傲农 2025年Q1净赚2 18亿元 *ST傲农 603363 4月30日披露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 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7 83亿元 同比下降25 95 归母净利润2 18亿元 同比扭亏 禾丰 2025年Q1净赚1 18亿元 禾丰食品在2025年第一季度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实现营业收入77 08亿元 较上年同期的72 22亿元增长了6 73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 18亿元 增长率高达215 08 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正邦 2025年Q1净赚1 71亿元 正邦科技 002157 4月24日晚间发布一季报 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0 02亿元 同比增长108 22 归母净利润1 71亿元 同比扭亏 上年同期亏损4880 45万元 牧原 2025年Q1净赚44 91亿元 牧原股份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实现44 91亿元 同比大增288 79 实现扭亏 温氏股份同样实现了业绩大幅增长 期内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61 92 至20 01亿元 温氏 2025年Q1净赚20 01亿元 温氏股份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43 18亿元 同比增长11 34 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 01亿元 上年同期亏损12 36亿元 基本每股收益0 3025元 股 唐人神 2025年Q1亏损7705 16万元 4月29日 唐人神发布2025年一季报 报告显示 公司一季度营业收入为59 73亿元 同比增长22 40 归母净利润为 7705 16万元 同比增长60 99 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7073 94万元 同比增长60 57 基本每股收益 0 05元 天邦 2025年Q1净赚1 27亿元 ST天邦食品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 营业收入为24 43亿元 同比增长19 17 净利润为1 27亿元 同比下降78 97 头部巨头优势持续凸显 2025年前3个月 10大上市企业除了唐人神亏损外 其他都盈利了 盈利率达90 10巨头一季度净利润达89 1亿元 牧原股份以44 91亿元的净利润位居榜首 成为一季度赚钱能力最强的企业 温氏股份以20 01亿元的净利润紧随其后 二者构成盈利的第一梯队 海大集团以12 82亿元的净利润排名第三 这三家企业的净利润总和在10 家企业总盈利中占比较大 体现出明显的头部优势
更新时间:2025-05-07 08:03:42
三大上市猪企牧原股份 002714 SZ 新希望 000876 SZ 温氏股份 300498 SZ 近日发布2025年4月生猪销售情况简报 三大上市猪企近一年的销售情况 注 牧原股份2024年数据为生猪 包括商品猪 种猪 仔猪 2025年数据为商品猪 温氏股份2024年数据为肉猪 含毛猪和鲜品 2025年数据为生猪 含毛猪 鲜品和仔猪 下同 制图澎湃新闻 从销量来看 三大猪企4月份生猪销量同比均增长 牧原股份环比下降 温氏股份和新希望环比增长 4月份 牧原股份销售商品猪657 3万头 环比下降5 2 同比增长51 8 温氏股份销售生猪317 57万头 其中毛猪和鲜品共289 99万头 仔猪27 58万头 环比增长2 59 同比增长27 9 新希望销售生猪159 6万头 环比增长2 92 同比增长8 12 三大上市猪企销量情况 制表澎湃新闻 从销售收入来看 牧原股份 温氏股份同比均增长 新希望同比下降 温氏股份 新希望环比均增长 牧原股份环比下降 4月份 牧原股份商品猪销售收入125 95亿元 环比下降1 6 同比增长53 42 温氏股份销售生猪收入55 45亿元 环比增长1 91 同比增长18 61 新希望销售生猪收入22 78亿元 环比增长2 24 同比下降2 52 牧原股份表示 商品猪销量及销售收入同比增加主要系公司生产经营规划及生产效率提升所致 三大上市猪企销售收入情况 制表澎湃新闻 从销售均价来看 三大猪企环比均上升 同比均下降 4月份 牧原股份商品猪销售均价14 66 元 公斤 环比上升2 5 同比降0 95 温氏股份毛猪销售均价14 92元 公斤 环比上升0 34 同比下降1 71 新希望商品猪销售均价14 7元 公斤 环比上升1 03 同比下降2 84 三大上市猪企销售均价情况 制表澎湃新闻
更新时间:2025-05-12 08:34:47
新希望公告 2025年4月销售生猪159 6万头 环比变动2 92 同比变动8 12 收入22 78亿元 环比变动2 24 同比变动 2 52 商品猪销售均价14 7元 公斤 环比变动1 03 同比变动 2 84
更新时间:2025-05-07 13:58:04
豆粕价格震荡上行 国内头部饲料企业为了控制成本 以及考虑到贸易摩擦背景下的饲料安全 纷纷发力 ldquo 低日粮技术 rdquo 对饲料酶制剂和相关菌类产品需求持续升温 国内酶制剂相关上市公司中 蔚蓝生物 603739 SH 2024年酶制剂业务收入超5亿元 同比增长约6330万元 增幅14 34 大禹生物 871970 BJ 溢多利 300381 SZ 等酶制剂企业的同类业务也有较好表现 ldquo 酶制剂可以提高饲料转化率 帮助杂粕中的能量为动物所吸收 因此在减豆的大背景下 整个行业趋势向好 rdquo 大禹生物证券部工作人员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ldquo 今年一季度 公司包括饲料酶在内的酶制剂产品营收约1 2亿元 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8 稳定增长 rdquo 蔚蓝生物相关负责人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发力 ldquo 减豆行动 rdquo 自2020年以来 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 国际贸易关系 各国主粮产区收成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玉米 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持续走高 2023年以来 农产品价格开始震荡下行 但整体上相比2020年之前的几年仍处于较高位置 进入2025年 由于国际政治与经贸环境的剧烈变化 大宗农产品价格又出现上行趋势 在保证饲料品质和营养的情况下 减少饲料中的豆粕含量 是国内头部饲料企业为降低成本一直努力的方向 在贸易摩擦大背景下 重要性再度提升 新希望 000876 SZ 在2024年报中表示 针对2025年以来中美贸易争端逐步升级 公司在过去多年充分积累了饲料豆粕减量替代的技术与方案 公司参与研发的 ldquo 猪禽多元化日粮应用技术 rdquo 已经入选农业农村部 ldquo 饲料中豆粕减量替代典型案例 rdquo 在行业内推广应用 将为缓解我国蛋白饲料资源紧缺问题起到助力 新希望证券部工作人员进一步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公司对不同配方的饲料都有优化 从2024年数据来看 各种饲料较之前普遍减少豆粕用量在5 到8 之间 禽料豆粕用量减少幅度更大一些 达到8 12 ldquo 2025年 公司将进一步探索菜粕 杂粕等替代配方 rdquo 牧原股份 002714 SZ 4月份在易互动答复投资者时表示 公司在养殖过程中使用的低豆日粮在满足猪群营养需求的前提下 提升饲料的经济性 资料显示 山东饲料上市公司邦基科技 603151 SH 同样通过配方优化 利用氨基酸平衡技术等降低豆粕用量 单吨饲料成本因此下降 综合毛利率得到提升 酶制剂需求升温 如果让菜粕 杂粕中的营养物质被动物充分吸收 并且去除杂质 离不开相关酶制剂的帮助 近年来 受饲料原料价格波动的影响 开发饲料原料替代产品逐渐成为行业的刚性需求 特别是在新型大豆蛋白替代原料的研发方面 发酵蛋白原料及微生物来源的蛋白原料的开发 已成为推动酶制剂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蔚蓝生物酶制剂业务景气度高涨 据财报 2024年公司酶制剂营收创历史新高 公司EBITDA 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 近2 5亿元 同样创历史新高 为了更好地抢抓市场机遇 2024 年 蔚蓝生物加大研发投入至约1 2亿元 占营业收入的8 95 同比增长 6 81 ldquo 通过蛋白质工程改造 部分产品的比酶活和耐温性得到提升 增强了酶的应用效果 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表达系统 底盘细胞 方面 公司进一步改进和优化调控因子 提高了蛋白表达量 rdquo 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公司在年报中表示 比如细胞壁破壁酶可针对性降解植物细胞壁中植酸磷 纤维素等直链和支链难消化成份 围绕蔚蓝基于饲料酶应用大数据系统的精准定制平台 将细胞壁破壁酶与消化酶精准搭配 最大化挖潜动物对饲料的利用率 并且减少动物氮 磷 二氧化碳的排放 溢多利2024年饲料酶营收同比增长12 公司同样表示 在饲用酶产品应用研究方面 公司针对低蛋白日粮 非常规饲料原料和动物肠道健康等热点问题 开展体外研究和动物实验 取得良好成效 酶菌结合原料处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果 大禹生物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 减豆大背景下 酶制剂和菌类产品整个行业趋势向好 据贝哲斯咨询数据 2023年全球酶制剂市场规模达到128亿美元 2028年有望增长到178亿美元 CAGR为6 8 有券商认为 当前全球酶制剂市场以诺维信 杰能科等海外龙头公司为主 2021年市占率合计为65 随着国内酶制剂技术的逐步提升 国内企业陆续开发出了很多新的酶制剂产品并逐步形成了自主生产的能力 实现了部分基础技术的突破 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更新时间:2025-04-29 08:28:30
4月25日晚间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 新希望 000876 SZ 发布2024 年年度报告 报告期内 新希望实现营业收入1030 63亿元 同比减少386 4亿元 降幅为27 27 实现归母净利润4 74亿元 同比增长2 24亿元 增幅为90 05 扣非净利润为6 14亿元 同比增长113 33 基本每股收益0 09元 同比增长125 新希望表示 营收下降主要是由于公司在2023年底转让了白羽肉禽和食品深加工板块的控股权 饲料业务方面 报告期内 新希望饲料销量合计达2596万吨 其中外销料销量2121万吨 禽料销量为1496万吨 猪料销量为867万吨 其中外销猪料销量为422万吨 水产料销量为169万吨 反刍料销量为44万吨 实现营业收入686 98亿元 生猪养殖与屠宰业务方面 报告期内 新希望共销售仔猪300 20万头 肥猪1352 29万头 合计1652 49万头 实现营业收入235 43亿元 共屠宰生猪278万头 实现营业收入68 55亿元 猪产业整体实现营业收入303 98亿元 从生产指标来看 2024年 新希望养猪全年平均窝均断奶数达到10 8头 较上年增加0 3头 全年平均PSY 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 达到24 7 较上年增加 1 7 全年平均断奶成本290元 头 较上年下降90元 头 全年平均育肥成活率达到92 较上年增加3个百分点 全年平均料肉比达到2 67 较上年降低0 12
更新时间:2025-04-27 15:04:54
近日 中国进口商从巴西集中采购了至少40艘货轮 共计240万吨大豆 业内人士表示 这批大豆大多将于5月至7月装船出货 采购量约占中国月均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一 在此次大规模采购前后时间 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反制其对等措施 中国正加快推进对大豆 玉米的 ldquo 去依赖 rdquo 进程 但这场 ldquo 脱钩 rdquo 并非突发 而是过去数年政策引导 产业试验与市场演化的集中体现 通过进口多元化与技术革新 ldquo 双轮驱动 rdquo 中国正系统性降低对美依赖 重塑全球大豆与玉米供应链格局 大豆与玉米虽非直接食用 却是中国养殖体系的核心支柱 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饲料豆粕 豆粕占畜禽饲料蛋白来源的90 以上 玉米则是生猪 蛋禽 肉鸡养殖的主要能量饲料 2024年 中国大豆消耗量约为1 17亿吨 其中超过85 依赖进口 玉米进口量仅占国内总供应量的4 4 但深加工与育种环节的进口依赖仍在加深 自2015年以来 美国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大豆供应国之一 2017年 中国从美国进口3285万吨大豆 占全部进口量的34 到2024年 进口量降至2213万吨 市场份额缩至22 尽管中国仍是美国大豆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其战略地位已不复从前 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 是巴西近年在中国大豆进口市场上的明显增势 2024年 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的金额已占大豆进口总金额的69 16 美国大豆则占中国大豆进口额的22 83 阿根廷 乌拉圭 加拿大共计占据2024年中国大豆进口额的7 左右份额 根据巴西国家商品供应公司 CONAB 预计 巴西2024 25年度大豆产量将达到1 68亿吨 2024年巴西大豆出口潜力高达1 1亿吨 远超同期的美豆供应能力 在正常贸易环境下 巴西大豆到岸价较美豆低5 10 其蛋白含量 平均47 与含油量略优于美豆 更适配中国饲料加工需求 同时 多家企业向界面新闻表示 对美原料依赖已明显下降 记者从新希望集团相关人士处获悉 2024年公司自美国进口的饲料原料仅占全年使用总量不到2 主要涉及玉米 高粱 乳清粉等品类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 公司持续拓展多元化采购渠道 提升国产原料替代比例 逐步降低对美进口依赖 金龙鱼则回应称 原料进口方面 从原料端来看 南美大豆丰产 中国国储大豆和国产大豆也有所增加 无需依赖美国进口 小麦 玉米 水稻以国内自给自足为主 进口占比不大 有少量需要进口的原料可以从黑海等地进口即可满足需求 不过 巴西供应链仍存在结构性短板 其内陆运输依赖未铺装公路 物流成本占比达25 美国仅8 且易受雨季影响 同时 由于南北半球种植季节互补 过度依赖巴西大豆可能在一季度与四季度面临供应空窗期 更重要的是 过度依赖单一进口来源可能威胁粮食安全 一旦主供国遭遇自然灾害或出口政策波动 将对中国原料供应链造成系统性冲击 目前 中国正加快构建覆盖南美 东欧 中亚乃至非洲的多元进口体系 以提升农业外循环的韧性与稳定性 除巴西外 中国正与乌克兰 阿根廷等国家建立长期采购机制 中欧班列已将乌克兰至中国的运输周期压缩至20天 利好玉米 豌豆等品类进口 阿根廷则凭借其大豆压榨产能 向中国出口豆粕等深加工产品 从源头绕开美豆依赖 与此同时 中国企业还积极参与巴西桑托斯港等物流枢纽建设 使年货运能力提升至1400万吨 进一步保障供应稳定 除了外部调整 中国农业体系也在内部同步推进供给优化 ldquo 大豆振兴计划 rdquo 持续推进 国产大豆产量自十年前的1200万吨增至2022年后的2000万吨以上 自给率提升至18 北大荒集团尾山农场引入 lsquo 龙垦3092 rsquo 高蛋白品种 亩产达569斤 蛋白含量达40 玉米方面 全国转基因玉米试点种植面积已突破1000万亩 单产提升10 15 随着商业化落地加速 未来将进一步降低高成本进口玉米的必要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及中国海关总署数据 2013至2022年 我国玉米产量自24845 3万吨增长至27720 3万吨 年复合增长率为1 22 我国玉米需求量自25164万吨增长至29782万吨 年复合增长率为1 89 国产玉米占据我国玉米需求的绝对比例 国产玉米量增长情况也大于玉米需求的增长率 在企业端 大豆 玉米的减量替代成为行业共识 中信建投农业研究院魏鑫对界面新闻表示 在具体应用场景 国内养殖企业对于低蛋白配方已有一定程度研究 加上整体养殖效率的提升 对美豆的依赖程度逐步下降 在养殖效率上 自动化与精细化管理使头部企业每公斤完全成本降至15元以下 这有助于控制饲料消耗水平 2023年 农业农村部在 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方案 中提出 到2025年将饲料中豆粕占比从2022年的14 5 降至13 以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24年1 mdash 10月 全国豆粕用量同比下降8 已基本实现该阶段目标 企业层面 新希望 牧原等头部养殖企业的豆粕使用比例已降至10 以下 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表示 豆粕使用比例仍有进一步压缩空间 ldquo 养殖效率的提升 每年大约可节省一个百分点的豆粕使用量 短期内边际效益尚未显现明显递减 rdquo 王祖力认为 与此同时 昆虫蛋白 单细胞蛋白 乙醇梭菌蛋白等新型蛋白源正加速产业化 在政策与技术共同推动下 这些替代品将有效补充蛋白供给 进一步削弱传统豆粕的主导地位 当前中美贸易仍处于摩擦 博弈与重构阶段 为我国农业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在加快进口来源多元化布局的同时 国内大型饲料和养殖企业凭借豆粕替代技术和养殖效率的持续提升 在豆粕减量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相关变局也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强化行业集中度 利好具备技术与规模能力的头部企业 这场农业有关大豆 玉米进口的变革不仅是对中美贸易对抗的回应 更是一场包含科技革新 供应链多点布局 农业政策协同与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系统性优化 中国的目标 不只是 ldquo 去美国化 rdquo 而是借此构建一个 ldquo 以我为主 多元互补 rdquo 的粮食安全新格局 逐步实现真正的农业自主与战略安全
更新时间:2025-04-25 08:35:13
近日 中国进口商从巴西集中采购了至少40艘货轮 共计240万吨大豆 业内人士表示 这批大豆大多将于5月至7月装船出货 采购量约占中国月均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一 在此次大规模采购前后时间 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反制其对等措施 中国正加快推进对大豆 玉米的 ldquo 去依赖 rdquo 进程 但这场 ldquo 脱钩 rdquo 并非突发 而是过去数年政策引导 产业试验与市场演化的集中体现 通过进口多元化与技术革新 ldquo 双轮驱动 rdquo 中国正系统性降低对美依赖 重塑全球大豆与玉米供应链格局 大豆与玉米虽非直接食用 却是中国养殖体系的核心支柱 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饲料豆粕 豆粕占畜禽饲料蛋白来源的90 以上 玉米则是生猪 蛋禽 肉鸡养殖的主要能量饲料 2024年 中国大豆消耗量约为1 17亿吨 其中超过85 依赖进口 玉米进口量仅占国内总供应量的4 4 但深加工与育种环节的进口依赖仍在加深 自2015年以来 美国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大豆供应国之一 2017年 中国从美国进口3285万吨大豆 占全部进口量的34 到2024年 进口量降至2213万吨 市场份额缩至22 尽管中国仍是美国大豆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其战略地位已不复从前 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 是巴西近年在中国大豆进口市场上的明显增势 2024年 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的金额已占大豆进口总金额的69 16 美国大豆则占中国大豆进口额的22 83 阿根廷 乌拉圭 加拿大共计占据2024年中国大豆进口额的7 左右份额 根据巴西国家商品供应公司 CONAB 预计 巴西2024 25年度大豆产量将达到1 68亿吨 2024年巴西大豆出口潜力高达1 1亿吨 远超同期的美豆供应能力 在正常贸易环境下 巴西大豆到岸价较美豆低5 10 其蛋白含量 平均47 与含油量略优于美豆 更适配中国饲料加工需求 同时 多家企业向界面新闻表示 对美原料依赖已明显下降 记者从新希望集团相关人士处获悉 2024年公司自美国进口的饲料原料仅占全年使用总量不到2 主要涉及玉米 高粱 乳清粉等品类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 公司持续拓展多元化采购渠道 提升国产原料替代比例 逐步降低对美进口依赖 金龙鱼则回应称 原料进口方面 从原料端来看 南美大豆丰产 中国国储大豆和国产大豆也有所增加 无需依赖美国进口 小麦 玉米 水稻以国内自给自足为主 进口占比不大 有少量需要进口的原料可以从黑海等地进口即可满足需求 不过 巴西供应链仍存在结构性短板 其内陆运输依赖未铺装公路 物流成本占比达25 美国仅8 且易受雨季影响 同时 由于南北半球种植季节互补 过度依赖巴西大豆可能在一季度与四季度面临供应空窗期 更重要的是 过度依赖单一进口来源可能威胁粮食安全 一旦主供国遭遇自然灾害或出口政策波动 将对中国原料供应链造成系统性冲击 目前 中国正加快构建覆盖南美 东欧 中亚乃至非洲的多元进口体系 以提升农业外循环的韧性与稳定性 除巴西外 中国正与乌克兰 阿根廷等国家建立长期采购机制 中欧班列已将乌克兰至中国的运输周期压缩至20天 利好玉米 豌豆等品类进口 阿根廷则凭借其大豆压榨产能 向中国出口豆粕等深加工产品 从源头绕开美豆依赖 与此同时 中国企业还积极参与巴西桑托斯港等物流枢纽建设 使年货运能力提升至1400万吨 进一步保障供应稳定 除了外部调整 中国农业体系也在内部同步推进供给优化 ldquo 大豆振兴计划 rdquo 持续推进 国产大豆产量自十年前的1200万吨增至2022年后的2000万吨以上 自给率提升至18 北大荒集团尾山农场引入 lsquo 龙垦3092 rsquo 高蛋白品种 亩产达569斤 蛋白含量达40 玉米方面 全国转基因玉米试点种植面积已突破1000万亩 单产提升10 15 随着商业化落地加速 未来将进一步降低高成本进口玉米的必要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及中国海关总署数据 2013至2022年 我国玉米产量自24845 3万吨增长至27720 3万吨 年复合增长率为1 22 我国玉米需求量自25164万吨增长至29782万吨 年复合增长率为1 89 国产玉米占据我国玉米需求的绝对比例 国产玉米量增长情况也大于玉米需求的增长率 在企业端 大豆 玉米的减量替代成为行业共识 中信建投农业研究院魏鑫对界面新闻表示 在具体应用场景 国内养殖企业对于低蛋白配方已有一定程度研究 加上整体养殖效率的提升 对美豆的依赖程度逐步下降 在养殖效率上 自动化与精细化管理使头部企业每公斤完全成本降至15元以下 这有助于控制饲料消耗水平 2023年 农业农村部在 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方案 中提出 到2025年将饲料中豆粕占比从2022年的14 5 降至13 以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24年1 mdash 10月 全国豆粕用量同比下降8 已基本实现该阶段目标 企业层面 新希望 牧原等头部养殖企业的豆粕使用比例已降至10 以下 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表示 豆粕使用比例仍有进一步压缩空间 ldquo 养殖效率的提升 每年大约可节省一个百分点的豆粕使用量 短期内边际效益尚未显现明显递减 rdquo 王祖力认为 与此同时 昆虫蛋白 单细胞蛋白 乙醇梭菌蛋白等新型蛋白源正加速产业化 在政策与技术共同推动下 这些替代品将有效补充蛋白供给 进一步削弱传统豆粕的主导地位 当前中美贸易仍处于摩擦 博弈与重构阶段 为我国农业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在加快进口来源多元化布局的同时 国内大型饲料和养殖企业凭借豆粕替代技术和养殖效率的持续提升 在豆粕减量方面展现出显着优势 相关变局也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强化行业集中度 利好具备技术与规模能力的头部企业 这场农业有关大豆 玉米进口的变革不仅是对中美贸易对抗的回应 更是一场包含科技革新 供应链多点布局 农业政策协同与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系统性优化 中国的目标 不只是 ldquo 去美国化 rdquo 而是借此构建一个 ldquo 以我为主 多元互补 rdquo 的粮食安全新格局 逐步实现真正的农业自主与战略安全
更新时间:2025-04-24 08:59:23
近日豆粕直接腾飞 现货均价3830元为今年以来的最高位置 今日豆粕现货最高价格站上4270元 直逼4300元的节奏 其中 东北地区价格至4200 4270元 吨 上涨80 120元 吨 山东地区价格在3700 3860元 吨 上涨140 200元 吨 江苏地区价格在3700 3760元 上涨180 200元 吨 广东地区价格在3500 3620元 吨 上涨20 140元 吨 这次豆粕是强定了 目前豆粕供应十分紧张 而且这波强势很有可能在5月中旬左右才能破局 那么为什么供应紧张呢? 海关严查影响 自2025年4月起 中国海关对进口大豆实施全船逐批检验 取代以往每五船抽查一船的随机检查模式 这一调整 清关时间从5天延长至20天 部分港口甚至出现30天以上现象 据了解 不少工厂由于大豆延迟卸货 开机时间再次推迟到5月中上旬 没有大豆 开机率就会偏低 而下游存在一定提货需求 供应量不及需求量 支撑豆粕强势上行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 截止4月18日主要油厂豆粕库存减少至13吨 已经连续第四周下降 较3月下旬阶段性高点减少达63万吨 比2024年同期下降37万吨 再次刷新五年同期新低水平 新希望六和 海鼎 中慧 久久和牧等纷纷上调饲料价格 受到豆粕价格持续高涨 这种压力已经传导至饲料端 多家饲料企业已经纷纷上调饲料价格 其中 新希望六和饲料鲁南片区 4月22日上调饲料价格50 100元 费县海瑞达饲料有限公司 4月22日上调饲料价格50 100元 山东君诺农牧科技集团 4月22日上调饲料价格50 100元 莱阳德慧猪料 4月22日上调饲料价格50 100元 山东久久和牧农牧集团有限公司 4月22日上调饲料价格50 100元 中慧农牧昌乐聚落 4月22日上调饲料价格50 100元 如果后面豆粕进一步疯狂 将会有更多饲料企业调价
更新时间:2025-04-23 18:13:35
近日 中国进口商从巴西集中采购了至少40艘货轮 共计240万吨大豆 业内人士表示 这批大豆大多将于5月至7月装船出货 采购量约占中国月均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一 在此次大规模采购前后时间 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反制其对等措施 中国正加快推进对大豆 玉米的 ldquo 去依赖 rdquo 进程 但这场 ldquo 脱钩 rdquo 并非突发 而是过去数年政策引导 产业试验与市场演化的集中体现 通过进口多元化与技术革新 ldquo 双轮驱动 rdquo 中国正系统性降低对美依赖 重塑全球大豆与玉米供应链格局 大豆与玉米虽非直接食用 却是中国养殖体系的核心支柱 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饲料豆粕 豆粕占畜禽饲料蛋白来源的90 以上 玉米则是生猪 蛋禽 肉鸡养殖的主要能量饲料 2024年 中国大豆消耗量约为1 17亿吨 其中超过85 依赖进口 玉米进口量仅占国内总供应量的4 4 但深加工与育种环节的进口依赖仍在加深 自2015年以来 美国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大豆供应国之一 2017年 中国从美国进口3285万吨大豆 占全部进口量的34 到2024年 进口量降至2213万吨 市场份额缩至22 尽管中国仍是美国大豆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其战略地位已不复从前 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 是巴西近年在中国大豆进口市场上的明显增势 2024年 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的金额已占大豆进口总金额的69 16 美国大豆则占中国大豆进口额的22 83 阿根廷 乌拉圭 加拿大共计占据2024年中国大豆进口额的7 左右份额 根据巴西国家商品供应公司 CONAB 预计 巴西2024 25年度大豆产量将达到1 68亿吨 2024年巴西大豆出口潜力高达1 1亿吨 远超同期的美豆供应能力 在正常贸易环境下 巴西大豆到岸价较美豆低5 10 其蛋白含量 平均47 与含油量略优于美豆 更适配中国饲料加工需求 同时 多家企业向界面新闻表示 对美原料依赖已明显下降 记者从新希望集团相关人士处获悉 2024年公司自美国进口的饲料原料仅占全年使用总量不到2 主要涉及玉米 高粱 乳清粉等品类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 公司持续拓展多元化采购渠道 提升国产原料替代比例 逐步降低对美进口依赖 金龙鱼则回应称 原料进口方面 从原料端来看 南美大豆丰产 中国国储大豆和国产大豆也有所增加 无需依赖美国进口 小麦 玉米 水稻以国内自给自足为主 进口占比不大 有少量需要进口的原料可以从黑海等地进口即可满足需求 不过 巴西供应链仍存在结构性短板 其内陆运输依赖未铺装公路 物流成本占比达25 美国仅8 且易受雨季影响 同时 由于南北半球种植季节互补 过度依赖巴西大豆可能在一季度与四季度面临供应空窗期 更重要的是 过度依赖单一进口来源可能威胁粮食安全 一旦主供国遭遇自然灾害或出口政策波动 将对中国原料供应链造成系统性冲击 目前 中国正加快构建覆盖南美 东欧 中亚乃至非洲的多元进口体系 以提升农业外循环的韧性与稳定性 除巴西外 中国正与乌克兰 阿根廷等国家建立长期采购机制 中欧班列已将乌克兰至中国的运输周期压缩至20天 利好玉米 豌豆等品类进口 阿根廷则凭借其大豆压榨产能 向中国出口豆粕等深加工产品 从源头绕开美豆依赖 与此同时 中国企业还积极参与巴西桑托斯港等物流枢纽建设 使年货运能力提升至1400万吨 进一步保障供应稳定 除了外部调整 中国农业体系也在内部同步推进供给优化 ldquo 大豆振兴计划 rdquo 持续推进 国产大豆产量自十年前的1200万吨增至2022年后的2000万吨以上 自给率提升至18 北大荒集团尾山农场引入 lsquo 龙垦3092 rsquo 高蛋白品种 亩产达569斤 蛋白含量达40 玉米方面 全国转基因玉米试点种植面积已突破1000万亩 单产提升10 15 随着商业化落地加速 未来将进一步降低高成本进口玉米的必要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及中国海关总署数据 2013至2022年 我国玉米产量自24845 3万吨增长至27720 3万吨 年复合增长率为1 22 我国玉米需求量自25164万吨增长至29782万吨 年复合增长率为1 89 国产玉米占据我国玉米需求的绝对比例 国产玉米量增长情况也大于玉米需求的增长率 在企业端 大豆 玉米的减量替代成为行业共识 中信建投农业研究院魏鑫对界面新闻表示 在具体应用场景 国内养殖企业对于低蛋白配方已有一定程度研究 加上整体养殖效率的提升 对美豆的依赖程度逐步下降 在养殖效率上 自动化与精细化管理使头部企业每公斤完全成本降至15元以下 这有助于控制饲料消耗水平 2023年 农业农村部在 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方案 中提出 到2025年将饲料中豆粕占比从2022年的14 5 降至13 以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24年1 mdash 10月 全国豆粕用量同比下降8 已基本实现该阶段目标 企业层面 新希望 牧原等头部养殖企业的豆粕使用比例已降至10 以下 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表示 豆粕使用比例仍有进一步压缩空间 ldquo 养殖效率的提升 每年大约可节省一个百分点的豆粕使用量 短期内边际效益尚未显现明显递减 rdquo 王祖力认为 与此同时 昆虫蛋白 单细胞蛋白 乙醇梭菌蛋白等新型蛋白源正加速产业化 在政策与技术共同推动下 这些替代品将有效补充蛋白供给 进一步削弱传统豆粕的主导地位 当前中美贸易仍处于摩擦 博弈与重构阶段 为我国农业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在加快进口来源多元化布局的同时 国内大型饲料和养殖企业凭借豆粕替代技术和养殖效率的持续提升 在豆粕减量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相关变局也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强化行业集中度 利好具备技术与规模能力的头部企业 这场农业有关大豆 玉米进口的变革不仅是对中美贸易对抗的回应 更是一场包含科技革新 供应链多点布局 农业政策协同与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系统性优化 中国的目标 不只是 ldquo 去美国化 rdquo 而是借此构建一个 ldquo 以我为主 多元互补 rdquo 的粮食安全新格局 逐步实现真正的农业自主与战略安全
更新时间:2025-04-21 14:49:10
近日 生猪养殖巨头牧原股份 002714 SZ 发布公告称 为深入推进国际化战略 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 经充分研究论证 公司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 H股 股票并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对于此次赴港上市 牧原股份有关人士表示 本次港股上市是要推进公司国际化战略 拓宽未来增长空间 而自去年以来 牧原股份就 ldquo 出海 rdquo 动作频频 先是与越南本土养殖公司达成合作 后是直接成立子公司 截至4月16日收盘 牧原股份股价报40 8元 股 涨0 47 总市值达2229亿元 稳居国内生猪养殖行业榜首 净利暴增5倍 牧原股份始创于1992年 主营业务为生猪的养殖销售 生猪屠宰 主要产品为商品猪 仔猪 种猪及白条 分割品等猪肉产品 牧原股份选择此时推进港股IPO 强劲的业绩或是背后的有力支撑 根据2024年年报 牧原股份去年实现营收1379 47亿元 同比增长24 43 归母净利润达178 81亿元 同比激增519 42 另据牧原股份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业绩预告同样亮眼 预计实现净利润45亿元至50亿元 延续了2024年的强劲增长势头 牧原股份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 2024年扭亏为盈 主要原因为去年公司生猪出栏量 生猪销售均价同比上升 且生猪养殖成本同比下降 出栏量方面 公司2024年销售生猪7160 2万头 占全国总量的10 以上 2025年计划出栏商品猪7200万 7800万头 叠加仔猪业务 全年总出栏量或达8000万 9000万头 创近三年新高 猪价上 景气度整体有所回升 2024年 猪价整体呈现先涨后降趋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生猪 外三元 价格年初低点为13 7元 公斤 8月中旬高点达到20 9元 公斤 此后震荡回落至年底的15 7元 公斤 而2023年多数月份保持在13元至14元之间 另一方面 公司业绩增长更得益于其养殖成本下降 财报显示 2024年底牧原股份生猪养殖完全成本已降至约13元 公斤 全年平均成本约为14元 公斤 并在2025年3月进一步下降至12 5元 公斤 一方面 受饲料原材料玉米 小麦 豆粕价格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的影响 ldquo 过去几年小麦 玉米和豆粕等主要原材料成本合计占营业成本的比例约在55 65 上述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会对公司的经营数据产生较大影响 rdquo 牧原股份业绩说明会指出 另一方面 通过完善生猪养殖场区配套建设 提升生物安全硬件设施 牧原股份不断强化生猪养殖的成本管理能力 受益于猪价回升及成本下降 生猪养殖行业2024年集体回暖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 2024年出栏生猪头均盈利214元 比2023年提高了290元 据蓝鲸新闻统计 A股中已有多家生猪养殖行业上市公司公布了2024年度业绩预告或年度报告 其中牧原股份 温氏股份 ST天邦 神农集团 天康生物预告归母净利润超过6亿元居于前列 国际化战略 牧原股份公告显示 本次H股发行规模将不超过发行后总股本的8 超额配售权行使前 并授予承销商不超过15 的超额配售权 募集资金拟用于国际化战略推进 研发创新及公司日常运营等领域 牧原股份强调 公司将综合考虑现有股东利益及境内外资本市场环境 在股东大会决议有效期内 最长24个月 择机完成发行 自去年以来 牧原股份 ldquo 走出去 rdquo 的步伐正在加快 资料显示 2024年 牧原与越南本土养殖公司BAF达成合作协议 为其提供养猪技术服务方案 硬件支持 人员培训等 致力提升越南当地生猪养殖企业的养殖水平和管理能力 2025年3月 牧原股份在越南胡志明市设立越南牧原有限公司 ldquo 相信公司本次进行港股上市 将为公司发展贡献新动能 进一步推进公司国际化战略 拓宽未来增长空间 为公司全体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 rdquo 牧原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 知名战略定位专家 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接受蓝鲸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国际贸易冲突加剧的当下 牧原股份选择港股上市有一定优势和意义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 资本市场成熟 汇聚全球资本 能为牧原股份拓宽融资渠道 满足其海外拓展等资金需求 同时 港股上市规则灵活 对企业盈利等方面的要求相对宽松 且估值体系较高 有利于牧原股份获得更有利的估值 詹军豪进一步表示 牧原股份可借助香港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提升国际知名度 吸引全球投资者关注 为其在海外开展业务合作 拓展市场奠定基础 此外 通过港股上市 公司还能优化资本结构 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增强应对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蓝鲸新闻记者注意到 不仅是牧原 新希望 海大集团 扬翔集团等纷纷选择深耕越南 中国农牧养殖企业 ldquo 下南洋 rdquo 步伐已明显加快 有业内人士分析 当前 中国农牧企业出海本质上是将国内积累的技术 管理经验和成本控制能力转化为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这种 ldquo 以技术换市场 rdquo 的国际化战略 不仅折射出中国农牧业发展的新趋势 也推动中国农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更新时间:2025-04-18 09: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