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有1,594项符合查询结果。(搜索耗时:0.0000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人 要端牢自己的饭碗 饲料用粮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关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玉米 豆粕等饲料是我国粮食安全重大战略基础 玉米豆粕减量化替代可降低饲料中玉米 豆粕占比 以解决玉米 大豆供应趋紧 价格高企问题 同时 可降低饲料成本 减少对原料进口的依赖 1玉米替代技术 现阶段 辽宁省饲料生产企业主要使用小麦 糙米 大麦 米糠 米糠粕 高粱和一些非常规原料和地源性原料替代部分玉米 辽宁省逐渐形成小麦 糙米加玉米混合物替代部分玉米的能量饲料粮替代格局 1 1按畜种及阶段划分 产蛋鸡配合饲料 使用小麦或糙米15 20 替代配方中15 20 的玉米 同时加入相应酶制剂 比如 使用小麦时用麦类专用酶 中大猪配合料 使用小麦 糙米 油糠 米糠粕 抛光粉替代配方中玉米 小麦 糙米为辅 玉米为主 随糙米玉米混合物价格的优势逐渐减少玉米添加 个别猪料如禾丰兴城猪场已形成小麦为主 玉米和糙米为辅的日粮 小麦或糙米使用量约 为15 20 小麦 糙米大多已占配方40 55 玉米只占10 20 中大猪料各家企业玉米占比稍有不同 个别企业应用不到10 甚至几乎不使用玉 米 油糠 米糠粕 抛光粉使用量为5 10 仔猪料和生长育肥料 有研究表明 可用10 20 稻谷和5 10 米糠替代玉米 玉米用量可至少降低15 但目前 仔猪料销量较小 产品敏感度高 玉米 豆粕替代比例低 反刍精料补充料 使用大 麦 木薯颗粒和小麦 用量将继 续逐步增大 个别企业大麦占谷 物的比例实际已超过50 使用米糠粕 油糠10 左右替代配方中玉米 使用糙米5 10 替代配方中玉米 生产工艺与玉米相同 1 2按替代物划分 小麦 有研究指出 小麦可全部替代玉米 山东 河南等地的猪饲料2020年11月率先启用小麦 辽宁2021年初开始大范围推动小麦使用 已形成小麦日粮 一般小麦替代玉米时 需添加大豆油或平衡脂肪 用以调节能量和亚油酸的含量 注意氨基酸平衡 同时要添加生物素和抗营养因子 加工时不宜过细 注意硬度 糙米玉米混合物 2021年1月 部分区域推动启用糙米 开展糙米替代实验 添加量为30 3月 各工厂开始大量使用 在肉禽料中 因玉米的价格及质量 糙米在个别时候全部替代玉米使用 当糙米的质量发生变化 粉碎粒度不同时 个别工 厂粉料中的使用量根据到货情况进行调整 但当糙米价格与小麦相同 大量使用小麦 不使用糙米 2豆粕替代技术 经调研了解到 辽宁省饲料生产企业主要使用棉粕 菜粕 花生粕 DDGS 玉米蛋白粉 芝麻粕等替代豆粕 豆粕用量呈下降趋势 一是由于逐渐形成了杂粕综合评估标准 花生粕在辽宁地区有优势 棉粕在山东及西北地区有优势 企业的豆粕使用量更看重豆粕与杂粕的价格差 二是低蛋白日粮技术成为趋 势 商品饲料对于高粗蛋白的追求逐渐降低 更加理性 三是产业化饲料的阶段划分更加细致 阶段划分更精准 满足了动物生理 生长需求 四是随着发酵 膨化 烘焙等大豆的深加工 提高了大豆类原料的消化率 五是小麦可提供能量和蛋白 使用小麦可节省豆粕的使用量 值得注意的是 杂粕中含有抗营养因 子 如棉粕中的棉酚 菜粕中的硫代葡萄糖苷 植酸 单宁和芥子碱 花生粕中的抗胰蛋白酶 脱毒处理无形中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而杂粕的适口性差 生产中需根据具体情况添加一定量的着色剂或诱食剂等加以中和 以上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豆粕替代物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发酵工艺 酶处理 物理处理和氨基酸平衡可提高杂粕在动物生产中的利用率 2 1按畜种及阶段划分 产蛋期配合饲料 使用DDGS5 10 芝麻粕1 3 菜粕1 3 替代配方中的部分豆粕 同时加入蛋鸡复合酶制剂 按照同豆粕一样的生产工艺进行粉碎后使用 在浓缩料中按比例折算后替代部分豆粕使用 中大猪浓缩饲料 使用玉米蛋白粉3 10 替代豆粕 加工工艺同豆粕 反刍精补料与浓缩料饲料 使用DDGS 胚芽粕 喷浆玉米皮等替代部分豆粕 加工工艺同豆粕 仔猪料和生长育肥料 用5 玉米蛋白粉 5 15 DDGS和 合成氨基酸替代豆粕 豆粕用量可至少降低10 2 2按替代物划分 棉籽粕 蛋白质含量在45 50 粗纤维含量在10 15 产量有优势 如对棉籽粕进行合理的营养配比 去除抗营养因子 可以发挥其对于豆粕的替代性优势 菜籽粕 粗蛋白质含量在35 40 粗纤维含量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均较高 由于粗蛋白质含量低 菜籽壳难以消化利用 菜籽粕的有效能值偏低 使用前需进行脱毒处理 使用时需根据菜籽粕中有害成分的含量调整饲喂量 用菜籽粕喂猪 适口性不佳 生产性能较差 花生粕 适口性好 可提高畜禽食欲 但受黄曲霉毒素B1和季节性因素影响 在猪全价料中比例不超过5 浓缩料中添加可少量替代豆粕 玉米的粗蛋白8 左右 大麦粗蛋白11 左右 小麦粗蛋白13 左右 饲料中加入大麦 小麦 同时添加相应的酶制剂 合成氨基酸 维生素 微量元素 在保证饲喂效果不变的同时可以降低豆粕使用量 合理使用已工业化生产的氨基酸 根据氨基酸平衡模式设计配方 可以适当降低饲料粗蛋白 减少豆粕使用量 3小结 无论从粮食安全角度 食品安全角度 环境保护角度 还是行业发展角度出发 辽宁省都应积极推进玉米 豆粕等饲料原料减量化替代技术创新发展 提升产品质量确保饲料用粮安全
更新时间:2022-10-12 11:04:38
消化道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 免疫防御的关键场所 也是畜禽微生物的主要定植场所 消化道健康标准的建立对于评估畜禽机体健康尤为重要 对于畜禽而言 强有力的消化吸收 完整的物理屏障 特异性的化学屏障 稳定的微生物区系和适度的黏膜免疫可以有效地帮助宿主维持健康高效的生长 生产及繁殖 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营养与健康养殖科研创新团队主持的重点研发计划相关研究以及近年来对畜禽消化道生理的研究 我们基于以上五个方向定义了畜禽消化道健康的五环标准 文章就稳定的微生物区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动物胃肠道内栖息着数量庞大 种类繁多的微生物群落 在漫长的自然选择和共同进化中与宿主形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 以往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 无法获取消化道菌群的全面信息 近年来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们能够精细地表征肠道微生物基因组 并进行深入的分类学鉴定和功能分析 增加了对复杂微生态系统的认知 胃肠道微生物作为机体微生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参与动物生理代谢 免疫防护和疾病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 微生物的结构组成与多样性受到宿主遗传和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 日粮组成 年龄以及宿主基因型可以显著改变畜禽肠道微生物构成 稳定的胃肠道微生物区系对抑制病原菌在肠道内定植 保证肠道健康 提高畜禽生产性能以及改善饲料利用效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1畜禽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构成与区室化 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具体表现为 ①微生物利用宿主肠道中特定营养环境或依靠种内和种间的相互作用 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微生物区系 ②微生物的群体感应可以对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以及新加入的微生物进行重新调整 以形成稳定的微生物区系 动态的胃肠道微生物区系以功能的多样性和较大的适应性来应对外界环境的改变 因此 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建立能够加强微生物利用营养物质的能力 使微生物有效利用群体优势以应对营养供给变化 动物所采食的饲料主要在胃肠道消化吸收 胃肠道的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以及微生物发酵在饲料的消化吸收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且互补的作用 胃肠道不同部位均定植了大量的微生物 但由于胃肠道的生物学位置以及功能的差异 胃肠道不同区域间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有所差异 1 1 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构成 反刍动物各个肠段中均定植了大量微生物 由于不同的pH 肠蠕动 氧化还原电位 营养物质供应和宿主分泌物等导致胃肠道不同区域间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有所差异 瘤胃 小肠和大肠中的细菌在空间上彼此分离 但瘤胃和大肠的细菌群落多样性相似 而小肠样本中却与其有显著差异 瘤胃微生物区系是一个多样化的生态系统 主要由细菌 原虫和真菌组成 其中 细菌是反刍动物体内数量最多 种类最丰富 代谢活性最强的微生物 在瘤胃中发酵植物性蛋白 多糖以及纤维素等 进而产生宿主维持和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同时 在瘤胃中进行大量复杂代谢活动的多种代谢物也被微生物用于自身增殖 研究发现 牛瘤胃中主要存在的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 各约占细菌总量的40 且在饲料纤维素 半纤维素 淀粉 蛋白质和脂类物质的降解及其细菌代谢产物的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属水平 普雷沃氏菌属 拟杆菌属 疣微菌属为优势菌属 此外 不同的日粮水平和饲喂方式也会导致宿主微生物组成的不同 小肠是水和营养物质吸收的重要场所 其菌群分布与瘤胃大有不同 拟杆菌门在小肠中丰度较低 而变形菌门丰度较高 十二指肠中厚壁菌门为主要优势菌门 拟杆菌门种群的丰度仅为0 4 1 1 在属水平上 瘤胃中的优势菌属 如普雷沃氏菌属在小肠中几乎不存在 该属细菌在瘤胃中的高丰度可能与其高遗传可变性有关 使得其成员能够在瘤胃内占据各种生态位 然而 目前关于普雷沃氏属在小肠含量中较少的机制尚不清楚 有待进一步研究 厚壁菌门中优势的菌群为梭菌科和毛螺旋杆菌属 与十二指肠相比 空肠中的优势菌群中除梭菌科以外 芽孢杆菌也占较大比例 而回肠中 变形菌门 57 0 丰度最高 其次是放线菌门 23 8 和厚壁菌门 18 5 与前肠道一样 微生物在胃肠道远端的代谢 生理和免疫过程中也至关重要 随着食糜向后肠道的移动 细菌的多样性发生变化 细菌以1012 1014个 mL的水平存在于后肠 反刍动物后肠道不同位置 盲肠 结肠 直肠 的微生物比较相似 主要为厚壁菌门 60 和拟杆菌门 30 其中厚壁菌门中的优势菌为梭菌科 30 瘤胃球菌科 23 和毛螺旋菌科 19 拟杆菌门中的优势菌为拟杆菌科和普雷沃氏菌科 综上 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构成具有显著的 ldquo 区室化 rdquo 特征 1 2 单胃动物肠道微生物构成 家禽消化道微生物多是通过外源定植而产生 其中以拟杆菌门 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要的优势菌群 由于特殊的消化道解剖结构 鸡肠道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远低于牛 羊 猪等哺乳动物 家禽每个胃肠段因空间结构 内容物pH及生理功能等不同 导致不同肠段中的微生物组成和数量存在较大差异 21 鸡嗉囊中定植着乳酸杆菌 肠球菌 链球菌 梭状芽孢杆菌等 其中乳酸杆菌属作为优势菌群 其丰度约占总菌量的28 62 且主要参与了淀粉的降解和乳酸的产生过程 肌胃与腺胃紧密连接 菌群以乳酸杆菌 梭状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等为主 但因肌胃的酸性环境 微生物丰度较低 发酵能力相对较弱 在小肠段中 十二指肠的细菌丰度最低 这可能是由于食糜通过时间短且消化物被肝脏分泌的胆汁稀释所导致 该肠段的微生物群落主要由梭状芽孢杆菌 链球菌 肠杆菌和乳酸菌组成 家禽空肠微生物区系研究相对较少 而回肠菌群研究较多 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回肠微生物 发现乳酸杆菌为主要菌群 70 其次是梭状芽孢杆菌 11 链球菌 6 5 和肠球菌 6 5 与回肠相比 盲肠拥有更丰富多样和稳定的微生物群落 且以厌氧菌为主 Oakley等 2014 和Kogut等 2016 研究表明 商品肉鸡从孵化开始到6周龄 盲肠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增加 到3周龄时 群落的分类组成由变形菌门 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迅速转变为厚壁菌门 然而 Kumar等 2018 研究发现 除盲肠第42 d存在大量的拟杆菌门外 鸡的所有日龄 第0 42 d 的盲肠和回肠中均以厚壁菌门最为丰富 在属水平上 主要以瘤胃球菌属 乳杆菌属和梭菌属等厌氧菌为主 由此可见 家禽肠道微生物同样具有 ldquo 区室化 rdquo 分布的特点 猪消化道中的微生物同样具有区域性 主要以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 且后肠道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前肠道 在菌群结构上 小肠中的优势菌主要为厚壁菌门的梭菌属 乳杆菌属和链球菌属 其中乳杆菌属和梭菌属为十二指肠 mdash 空肠段的优势菌 梭菌属和变形菌门的埃希氏菌属为回肠段的优势菌 后肠道中的优势菌主要为双歧杆菌属 瘤胃球菌属 链球菌属和乳杆菌属 其中瘤胃球菌属 普雷沃氏菌属和拟杆菌属为盲肠 mdash 结肠段的优势菌 可见 十二指肠 mdash 空肠微生物相似度较高 而盲肠 mdash 结肠微生物相似度较高 此外 猪肠道内还存在丁酸梭菌属 克里斯滕森氏菌属 颤杆菌属和棒杆菌属等 这些微生物可影响肥育猪的生长 2非健康肠道微生物区系 畜禽稳定的胃肠道微生物区系能够通过争夺致病菌的生存空间来抑制其生长 当肠道益生菌数量减少而病原菌数量增加时 其正常的生理平衡被打破 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微生物根据其与宿主的关系可分为共生菌 条件致病菌和致病菌三类 共生菌能够与动物保持良好的互利共生关系 如乳杆菌 双歧杆菌等 是肠道的优势菌群 具有营养及免疫调节作用 条件致病菌是保持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必需组成部分 如肠球菌 肠杆菌等 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菌不会致病 但在特定条件下具有侵袭性 对动物产生不利影响 致病菌长期定植机会少 如沙门氏菌 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 弯曲杆菌等 生理条件下数量极少 不会致病 但在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可以迅速增殖并引发肠道黏膜损伤等一系列有害影响 2 1 致病菌及条件性致病菌感染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细菌感染会引起宿主发生免疫反应 这对清除肠道内病原菌 如沙门氏菌 是有益的 但对共生菌的生存却是不利的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食源性病原菌 可在肠道内定植并诱发早期肠道炎症反应 研究显示 感染沙门氏菌的肉鸡肠道微生物丰度随日龄的增加会发生明显变化 且与42日龄感染鸡相比 14日龄感染鸡肠道菌群变化程度最大 尤其是兼性厌氧菌和潜在病原体的增加使肠道菌群生态系统紊乱 导致肠道炎症发生 然而 沙门氏菌定植对肉鸡的生长一般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但诸如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潜在问题仍然存在 弯曲杆菌感染的禽类盲肠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也会发生改变 且该病原菌的入侵会持续在肠道内定植 进而产生促炎反应 最近一项关于致病性大肠杆菌攻毒试验的结果表明 致病性大肠杆菌诱发犊牛腹泻可降低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 抑制抗菌物质的产生 破坏免疫系统 由此可知 细菌感染机体后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进而影响动物健康 2 2 病毒感染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病毒感染宿主后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不利于动物生长 据报道 鸡感染H9N2亚型流感病毒后会提高回肠黏膜促炎细胞因子 如干扰素 alpha IFN alpha 白细胞介素17A IL 17A 干扰素 gamma IFN gamma 和白细胞介素 22 IL 22 的表达水平 并促进肠杆菌科的增殖和易位 尤其是大肠杆菌 这可能是由于肠上皮黏液层和紧密连接的完整性破坏而引起 小鼠感染流感病毒后 肠道微生物组成发生明显改变 其中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加 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 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 其与正常小鼠肠道菌群组成差异愈加显著 Mishra等 2018 分析发现 肠道菌群与免疫之间存在着平衡关系 流感病毒感染导致局部炎症反应 从而引起肠道菌群紊乱 降低机体对流感病毒的清除作用 就人类而言 儿童的肠道菌群稳定性较差 生物代谢速度快 更易受到病毒的感染 进而增加病原菌在肠道中的定植 老年人感染流感病毒后 由于肠屏障功能减弱以及自身免疫功能下降 肠道菌群容易出现质和量的变化 腐败菌占比显著提高 双歧杆菌减少 这也是导致老年人对各种疾病易感性增加 身体功能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病毒感染猪同样会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 如感染流行性腹泻病毒的猪肠道中梭菌和大肠埃希氏杆菌等致病菌丰度显著增加 而大多数共生菌嗜冷杆菌属 普雷沃氏菌属和粪杆菌属的丰度则减少 可见 肠道菌群 病原微生物和宿主三者相互作用 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关系 在感染的进程中不断地共进化 2 3 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肠道菌群失调除由病原微生物和宿主共生引起外 还由一些环境因素 如抗生素 日粮营养水平等 所导致 抗生素不仅可以促使病原菌入侵和繁殖 还会降低宿主原生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 对宿主产生长期的有害影响 研究显示 鼠伤寒沙门氏菌在健康小鼠肠道中很难定植 但仍可以增殖 使用抗生素处理后 肠道菌群被破坏 继而引发严重的肠道炎症 不同抗生素的使用剂量持续时间和抗菌谱不同 对肠道菌群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是用于治疗家禽各种细菌感染的重要抗生素 有文献报道 高剂量恩诺沙星对鸡肠道沙门氏菌有良好的杀灭效果 但同时也会导致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发生改变 如乳球菌和芽孢杆菌数量显著增加 肠球菌数量减少 且在停药期间明显富集 这可能是由于机体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结果 也有研究认为 早期接触抗生素可引起仔猪肠道菌群失调 并显著降低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 产蛋雏鸡饲喂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分布产生负面影响 且抗生素干预后的菌群和免疫力很难完全恢复 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对畜禽免疫能力产生长期影响 肉鸡服用抗生素6 d 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受到显著影响 但服用16 d后 这种差异明显消失 表明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尤为关键 此外 短期 7 d 使用广谱抗生素 如克林霉素 可长期影响人体肠道菌群的丰度 且对微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可逆的损伤 而对肠道菌群本身就不稳定的个体而言 抗生素对其影响更为复杂 因此 在畜禽养殖业中 寻找有效的抗生素替代品对维持肠道菌群稳态 保障动物健康至关重要 综上 细菌 病毒感染以及抗生素滥用都会导致机体肠道微生物区系紊乱 具体表现为益生菌数量减少而有害菌数量增加 不利于动物生长 可定义为非健康的肠道微生物区系 因此 健康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必要条件是无肠道致病菌 条件性致病菌以及病毒的感染 且没有受到抗生素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3健康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形成 广义上定义 没有致病菌及病毒感染 同时没有受到抗生素等药物明显影响的微生物区系可定义为健康肠道微生物区系 健康的微生物区系具有良好的营养和免疫调节作用 3 1 反刍动物健康肠道微生物区系及定植规律 人们普遍认为 新生反刍动物肠道处于无菌状态 出生后通过母体和环境获得的微生物很快定植于肠道 然而 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 羔羊在出生前 肠道就已经存在低多样性和低生物量的微生物组 且以变形菌门 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 可见 新生牛羊肠道是否有微生物定植目前存在争议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反刍动物瘤胃中主要以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 其比例升高与动物体重增加有关 犊牛断奶后 随着高纤维高能量日粮的增加 瘤胃中普雷沃氏菌和拟杆菌的数量也会提高 前者可降解瘤胃中的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 同时也是主要的蛋白降解菌 厚壁菌门中存在分解纤维的菌属 如瘤胃球菌属 丁酸弧菌属等 肠道中同样以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 但与瘤胃相比 拟杆菌门丰度下降 而变形菌门丰度提高 其中普雷沃氏菌 拟球梭菌和直肠真杆菌作为核心菌长久存在 而奇异菌属 柔嫩梭菌属以及一些益生菌属 如乳酸菌属 双歧杆菌属 的数量会随着宿主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 由于肠道各个部位承担的生理功能不同 因此在科水平上存在的主要微生物也不同 奶牛前肠道中毛螺旋菌科 消化链球菌科和肠杆菌科为核心菌 后肠道消化链球菌科丰度明显提高 瘤胃球菌是消化链球菌科中的菌属 在后肠道的丰度为24 其作为混合发酵菌 可利用后肠道的纤维素和纤维二糖发酵为乙酸和甲酸 与前肠段相比 乳酸菌科的丰度升高 其作为肠道有益菌 可以抑制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活性 进而减少犊牛腹泻的发生 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 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等 3 2 单胃动物健康肠道微生物区系及定植规律 正常情况下 新生仔猪肠道是无菌的 随着与母猪产道 外界环境 粪便等的相互作用 多种微生物能够在肠道内按照一定顺序定植 然而 Liu等 2019 在新生仔猪的胎粪中观察到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 发现仔猪在母体子宫时 肠道就已存在微生物 并在出生一周后建立起稳定的微生物群落 也有研究表明 健康新生儿胎粪中的微生物不仅仅是在产后出现的 早产儿脐带血中存在许多可培养的微生物 羊水中也检测到大量不可培养和未分类的微生物 综上 新生仔猪或胎儿肠道微生物可能是在分娩前通过母源传播的 但这又与母体子宫基本无菌的结论存在冲突 因此 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加以探讨 仔猪出生2d后 乳酸杆菌属 拟杆菌属等丰度逐渐增加 成为肠道内的优势菌群 14d后 小肠后端与结肠中的乳酸菌含量最为丰富 与断奶仔猪相比 乳酸杆菌数量在哺乳仔猪肠道中会更高 而大肠杆菌数量则相反 这归因于断奶仔猪胃内升高的pH导致乳酸杆菌减少 大肠杆菌快速增殖 从而抑制乳酸杆菌的生长 与母猪分离后 断奶仔猪的饲粮由液体的母乳换为固体饲料 其肠道生理和微生态环境发生巨大改变 随着肠道发育的不断完善 各肠段微生物组成等日渐成熟 ldquo 区室化 rdquo 特征逐渐分明 所以成年猪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相对稳定 肠道中的核心微生物在营养物质吸收代谢 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例如 粗纤维作为猪饲料中的主要成分 机体自身无法很好地分解利用 但后肠道中存在大量的纤维素降解菌 如瘤胃球菌 可以将粗纤维发酵成短链脂肪酸 乳杆菌在代谢过程中可以产生细菌素 有机酸 过氧化氢和短链脂肪酸 抑制病原菌增殖 同时也可帮助肠道中初级胆汁酸转化为次级胆汁酸 促进脂质的吸收等 猪肠道微生物组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如宿主遗传 环境 饮食 免疫力和抗生素等 因此 通过调控肠道菌群结构来提高猪的生长效率和健康水平 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鸡胚胎形成与哺乳动物的胎儿有所不同 虽然受精卵在母体内形成 但其胚胎发育在蛋壳内进行 与母体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鸡胚中的肠道微生物区系进行检测 结果发现 鸡胚中存在丰富的微生物群落 其中变形菌门和盐单胞菌的丰度最为明显 进一步对3个不同发育阶段 鸡胚 雏鸡 母鸡 的肠道微生物进行对比 结果发现 65个优势菌属在3个时期始终存在 暗示这些菌属在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鸡肠道微生物的组成随年龄的变化发生短暂改变 高日龄比低日龄鸡盲肠微生物组成更复杂 1 3日龄雏鸡盲肠微生物种类较少 但菌群丰度及数量与成年鸡相比并无显著差异 孵化后7 d内 盲肠微生物的变化较大 小肠微生物大概在14 d内建立 14 d前回肠与盲肠的微生物结构相似 之后微生物结构及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 40 d左右盲肠微生物建立并趋于稳定 总之 孵化后的早期阶段是鸡肠道微生物建立的关键时期 3 3 健康肠道微生物区系与肉鸡生产性能 肠道形态结构及免疫指标的Meta分析 健康的肠道微生物区系能够与动物保持良好的互利共生关系 在畜禽养殖中 健康的肠道微生物区系还应该具有益生的调控效应 在此我们以肉鸡微生物区系为例 通过Meta分析初步研究了健康肠道微生物区系对生产性能 肠道形态结构及免疫指标的潜在作用 3 3 1 文献检索与数据筛选 利用Science Direct Web of Science NCBI和中国知网 CNKI 等数据库筛选相关文献 关键词包括chicken broiler cecal microbiota gut microbiota intestine microbiota cecum microbiota villous height crypt depth feed conversion efficiency feed conversion ratio feed efficiency residual feed intake及immunity的不同组合 文章采纳标准 试验动物为肉鸡 试验指标为盲肠 小肠微生物 小肠形态 包括绒毛高度 隐窝深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比值 V C 饲料转化效率 FCR 和免疫因子A G M IgA IgG IgM 筛选结果见图1 3 3 2 结果与分析3 3 2 1 盲肠微生物与饲料利用效率 FCR 通过不同数据库检索获取的文章 大部分集中于粪杆菌属和乳杆菌属研究 且这两种菌属被认为是对机体有益生作用的优势菌属 因此 选用这两种菌属进行分析 饲料利用效率 FCR 与盲肠粪杆菌属 乳杆菌属的回归关系见图2 Meta分析结果表明 FCR与粪杆菌属的回归方程系数大于0 05 P gt 0 05 未达到显著水平 FCR与乳杆菌属呈显著负相关 P lt 0 05 达到显著水平 说明肉鸡盲肠乳杆菌属丰度的升高与FCR的降低有关 但与粪杆菌属之间并无显著关系 3 3 2 2 盲肠微生物与小肠形态结构 在盲肠 小肠微生物与肠道形态结构部分 检索获取的文章主要研究对象为大肠杆菌和乳杆菌属 其中 大肠杆菌是肠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微生物 乳杆菌作为益生菌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 因此 选用这两种菌进行Meta分析 十二指肠上皮形态与盲肠乳杆菌属 大肠杆菌之间的回归关系见图3 Meta分析结果表明 十二指肠绒毛高度与大肠杆菌 乳杆菌属的相关性不显著 P gt 0 05 隐窝深度与大肠杆菌呈先降低后升高的二次曲线变化 P lt 0 01 而与乳杆菌属呈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曲线变化 P lt 0 01 V C与大肠杆菌呈极显著正相关 P lt 0 01 与乳杆菌属丰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二次曲线变化 P lt 0 01 空肠上皮形态与盲肠大肠杆菌和乳杆菌属之间的回归关系见图4 Meta分析结果表明 空肠绒毛高度与大肠杆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曲线变化 P lt 0 01 与乳杆菌属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P gt 0 05 空肠隐窝深度与大肠杆菌 乳杆菌属都呈极显著负相关 P lt 0 01 V C与大肠杆菌和乳杆菌属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P lt 0 01 回肠上皮形态与盲肠大肠杆菌和乳杆菌属之间的回归关系见图5 Meta分析结果表明 回肠绒毛高度与大肠杆菌丰度呈显著正相关 P lt 0 05 与乳杆菌属无显著相关性 P gt 0 05 回肠隐窝深度与大肠杆菌和乳杆菌属呈极显著负相关 P lt 0 01 V C与大肠杆菌和乳杆菌属呈极显著正相关 P lt 0 01 3 3 2 3 小肠微生物及其形态结构 回肠绒毛高度与回肠大肠杆菌和乳杆菌属的回归关系见图6 Meta分析结果表明 绒毛高度与大肠杆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曲线变化 P lt 0 01 与乳杆菌属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P lt 0 01 回肠隐窝深度与回肠大肠杆菌和乳杆菌属的回归关系见图7 Meta分析结果表明 隐窝深度与大肠杆菌 乳杆菌属的回归方程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P gt 0 05 说明回肠的隐窝深度与大肠杆菌和乳杆菌属丰度之间无显著关系 回肠V C与回肠大肠杆菌和乳杆菌属的回归关系见图8 Meta分析结果表明 V C与大肠杆菌 乳杆菌属的回归方程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P gt 0 05 说明回肠的V C与回肠大肠杆菌 乳杆菌属丰度之间无显著关系 3 3 2 4 盲肠微生物与免疫因子 大肠杆菌是肠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微生物 其菌群丰度可反映机体免疫水平和肠道健康状况 故此部分选用大肠杆菌作为分析对象 肉鸡血清中免疫因子与盲肠微生物之间的回归关系见图9 Meta分析结果表明 血清IgA IgG和IgM浓度与盲肠大肠杆菌属丰度呈显著负相关 P lt 0 01 说明肉鸡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随盲肠大肠杆菌丰度的增加而降低 4讨论 健康的肠道菌群受宿主及环境双重因素影响下处于动态平衡 一旦失衡或紊乱则不利于畜禽肠道健康 甚至导致系统性代谢疾病的发生 最终导致其生产性能下降 在文章中通过Meta分析证明 肠道微生物区系以及一些优势菌群的丰度变化与动物的生产性能 肠道结构形态和免疫反应息息相关 大量研究证实 健康的肠道菌群具有促进营养代谢 维持肠黏膜屏障 调节免疫系统 抑制病原菌感染 改善畜禽生产性能等多重功能 首先 微生物具有一些特异性的多糖利用位点 可以利用宿主无法直接利用的多糖 将其转化为宿主可以利用的短链脂肪酸等 且短链脂肪酸还可以为肠道细胞给养 从而维持上皮屏障功能 调控上皮增生 维持肠道免疫稳态及促进骨骼肌生长等 从而全方位地维护畜禽健康并促进其生长发育 其次 肠道微生物还具有蛋白质代谢功能 可以合成一些宿主自身无法合成的必需氨基酸 从而利于宿主的生长发育过程 特别地 后肠道菌群含有大量必需氨基酸合成相关的基因及基因簇 表明宿主与肠道菌群间氨基酸的交换是双向的 这种共生关系保证了宿主对某些必需氨基酸的摄入 同时通过后肠道发酵增加了无法通过宿主酶解吸收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 最后 肠道微生物合成的维生素K和部分维生素B 同样是宿主的正常代谢所必需的 综上 微生物的肠道给养功能所产生的短链脂肪酸等营养物质 不仅有利于肠道发育及免疫功能完善 还有利于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肠道菌群与宿主的免疫反应相关 稳定的微生物区系可以阻止病原菌繁殖 对宿主肠道屏障起到保护作用 与正常小鼠相比 无菌或肠道菌群多样性较低的小鼠存在许多免疫缺陷 对肠道病原菌的易感性更高 说明健康的胃肠道微生物区系在宿主免疫成熟与调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 肠腔内特定的共生细菌能够促进T细胞 如调节性T细胞 Treg 辅助性T细胞 Th17 不同亚群的生成 维持肠道在免疫耐受与炎症反应之间的平衡 有利于肠黏膜稳态的建立 另外 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 如胆汁酸 维生素 短链脂肪酸 SCFAs 多糖 PSA 共轭脂肪酸等 可以直接作用于肠道或通过体液循环 影响肠道及其他组织的免疫调控 最终将肠道菌群与全身免疫系统有机联系在一起 由此可见 肠道菌群的定植与代谢刺激了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与成熟 宿主免疫系统的不断发育成熟则反过来影响着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与功能等 5小结与展望 畜禽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的平衡是保障宿主健康状况和发挥正常生产性能的必要条件 文章Meta分析结果表明 肠道微生物的改变对动物的生产性能 肠道形态结构和免疫反应产生不同影响 可见 保证胃肠道优势菌群的稳定在维持机体健康 促进肠道发育和营养物质吸收方面至关重要 胃肠道微生物的区室化及其功能的差异 导致其在畜禽的胃肠道发育 生长及免疫调控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 我们应运用系统思维看待胃肠道微生物区系 即 ldquo 消化道一体化 rdquo 将有助于业界深入探讨微生物菌群和各种调控因子间的协同作用 对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和改善饲料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更新时间:2022-10-08 13:27:14
单宁是复杂的水溶性多酚化合物 存在于许多植物中 并可存在于树皮 树叶 树干 果实和根中 单宁能够络合蛋白质 氨基酸 大分子物质 对消化酶产生拮抗作用 阻碍营养物质的吸收 降低动物的消化率 并因其苦涩的味道减少动物的采食量 从而降低植物饲料的营养价值 桑叶资源丰富 富含粗蛋白质 CP 氨基酸 维生素 矿物质 是一种较好的非常规饲料资源 但桑叶单宁含量较高 限制了其在畜牧业的应用 因此 有效降解单宁对提升桑叶的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物理加工技术可以有效地降解单宁 如高温 浸泡 煮沸 高压 挤压蒸煮等 尽管上述技术可以降解一些单宁 但也可能降低桑叶营养成分 另外 上述技术耗能成本较高 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因此 需要一种更合适的 高效降解桑叶单宁的技术 发酵是利用微生物将植物茎叶成分转化为微生物蛋白 活性小肽 活性物质的技术 能降解抗营养因子 提高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 黑曲霉 地衣芽孢杆菌 酵母 乳酸菌可以高效地将高分子单宁降解为小分子物质 柔毛镰孢菌和球孢白僵菌等丝状真菌发酵显著减少了橄榄饼单宁含量 黑曲霉 产朊假丝酵母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降低了辣木叶41 单宁含量 提高了44 CP含量 罗伊氏乳杆菌 乳酸片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降低了朱缨花叶单宁含量 这些文献为发酵降解桑叶单宁提供了思路 但是 关于桑叶发酵工艺的研究很少 通过发酵技术降解桑叶单宁的研究更少 尚不清楚发酵条件如何影响桑叶单宁的降解 因此 本研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提高桑叶CP含量同时降低单宁含量的发酵条件 研究了桑叶发酵基质组成 菌种组合 接种量及发酵时间对单宁降解的影响 并且探讨了发酵对桑叶营养成分的影响 以期为桑叶的应用提供参考 试验设计 将鲜桑叶切短 1~2cm 按照一定比例添加麸皮混合均匀 按照所需菌种组合和接种量添加菌种并搅拌均匀 发酵基质未灭菌 基质pH自然状态 不调整pH 每个呼吸袋装入200g发酵基质 密封发酵 在空调房内进行发酵 发酵温度为 25 plusmn 1 ℃ 结果 1 正交试验极差分析 由表2可知 通过直观分析方法比较表中极差大小 对CP含量影响因素大小排序为 桑叶与麸皮质量比 A 菌种组合 B 接种量 C 发酵时间 D 根据Ki值的大小判断最优水平 得到各因素对CP含量的最优组合为A1B2C2D2 同理 对单宁含量影响因素大小排序为 菌种组合 B 发酵时间 D 桑叶与麸皮质量比 A 接种量 C 得到各因素对单宁含量的最优组合为A1B2C2D1 综合上述分析 桑叶发酵最优方案为A1B2C2D1或A1B2C2D2 即桑叶与麸皮质量比为9∶1 菌种组合为酒窖片球菌 地衣芽孢杆菌 接种量为2 发酵时间为4或6d 2 正交试验方差分析 由表3和表4可知 CP的校正模型P值为0 030<0 05 说明校正模型对试验结果有显著影响 正交试验结果具有可信度 桑叶与麸皮质量比和菌种组合显著影响发酵桑叶CP含量 说明二者是影响发酵桑叶CP含量的主要因素 根据F值得到 对CP含量影响因素大小排序为 桑叶与麸皮质量比 菌种组合 接种量 发酵时间 对桑叶与麸皮质量比 A 分析 A1的CP含量显著高于A3 P<0 05 A2的CP含量与A1 A3差异均不显著 P>0 05 因此选择A1 同理 菌种组合 B 选择B2 桑叶与麸皮质量比 A 和菌种组合 B 对CP含量的最优组合为A1B2 同理 菌种组合和发酵时间是影响单宁含量的主要因素 菌种组合 B 和发酵时间 D 对单宁含量的最优组合为B2D1 综合CP和单宁含量的最优组合 得到桑叶发酵最优组合为A1B2CiD1 3 对比试验3 1营养成分 发酵桑叶颜色黄绿 有桑叶清香 味道酸甜 由表5可知 发酵桑叶CP和EE含量分别比未发酵桑叶提高了16 82 和30 57 P<0 05 发酵桑叶粗灰分和磷含量显著高于未发酵桑叶 P<0 05 发酵桑叶单宁 NDF 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比未发酵桑叶降低了56 40 16 78 7 29 P<0 05 发酵桑叶pH显著低于未发酵桑叶 P<0 05 发酵桑叶与未发酵桑叶之间DM CF ADF 钙含量差异不显著 P>0 05 3 2氨基酸含量 由表6可知 与未发酵桑叶相比 发酵桑叶精氨酸 丝氨酸 谷氨酸 天冬氨酸 总非必需氨基酸 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 P<0 05 而丙氨酸含量 总必需氨基酸 总氨基酸 TEAA TAA 总必需氨基酸 总非必需氨基酸 TEAA TNEAA 显著提高 P<0 05 3 3必需氨基酸组成 结论 发酵桑叶的最佳条件是 桑叶与麸皮质量比为9∶1 菌种组合为酒窖片球菌 地衣芽孢杆菌 接种量为2 发酵时间为4d 发酵提高了桑叶CP EE 粗灰分 磷含量 降低单宁 NDF 碳水化合物 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和pH 由表7可知 发酵桑叶的半胱氨酸 蛋氨酸 苏氨酸 亮氨酸 酪氨酸 苯丙氨酸组成均显著高于未发酵桑叶 P<0 05 与未发酵桑叶相比 发酵桑叶缬氨酸组成有提高的趋势 0 05 le P<0 10 未发酵桑叶和发酵桑叶的赖氨酸和亮氨酸组成高于鸡蛋蛋白和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模式 苏氨酸 缬氨酸 异亮氨酸 酪氨酸 苯丙氨酸和总必需氨基酸组成高于FAO模式 稍低于鸡蛋蛋白模式 半胱氨酸 蛋氨酸组成低于鸡蛋蛋白和FAO模式 由此可见 未发酵桑叶和发酵桑叶的必需氨基酸组成较为均衡 发酵桑叶必需氨基酸组成优于未发酵桑叶
更新时间:2022-09-15 16:50:04
时下 ldquo 双疫 rdquo 尚未离去 而中国养猪业又面临着饲料原料价格暴涨 市场行情持续低迷的巨大挑战 举步维艰 艰难时局下 如何 ldquo 降本 amp 增效 rdquo 提升企业竞争力已成为行业无法回避的问题 更是上升到攸关企业生死的重大课题 ldquo 降本 amp 增效 rdquo 不能只是口号 围绕 ldquo 器 物 术 道 rdquo 它的实现过程需要企业从战略 管理 采购 生产 营养技术 服务等各个方面真抓实干 注重细节 创新与效率 才能渡过难关 基于此 2022年7月5日下午 由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主办 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ldquo 中国好饲料 第10季 rdquo 系列直播No 3 降本 amp 增效百家谈器物术道谁当先 rdquo 以线上直播方式开启 本次直播论坛主要围绕高产母猪营养方案 生物发酵料助推降本增效 液体发酵饲料的功能与应用前景 提升仔猪饲养提高养猪效益等主题展开 并且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和案例分析 本场直播活动由饲料行业信息网官方直播平台直播 微赞 视频号 快手号同步直播 博亚和讯 赛尔传媒 华信共享 畜牧人 改变饲界同步转播 总计有超过12万 观看量 内容丰富落地 受到了业界同仁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参会直播嘉宾纷纷表示 感谢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搭建交流平台 汇集好观点 凝聚好声音 助力全行业 ldquo 降本增效 rdquo 为畜牧业建设带来动力 播恩生物工程研发部二级总监黄明媛受邀参加了本次直播活动 并作了主题为 生物发酵料助推降本增效 的报告分享 黄总从生物发酵料概述 四驱生物发酵料核心技术 四驱发酵生物料降本案例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首先 黄总提到生物饲料是通过生物技术制成的饲料产品 最早在法国超过30 的猪场使用 特别在乳猪料阶段 荷兰至少有60 的规模化猪场全程使用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关注和研究发酵饲料 发展至今 生物发酵饲料已成为效果最确凿 性价比最好 应用最广泛的抗非 替抗产品首选 播恩 牵头制定了行业2项生物饲料标准 拥有农业农村部生物饲料重点实验室 在生物饲料方面拥有多项发明专利 其次 黄总在直播间分享了播恩四驱生物发酵料的核心技术 一是优选微生物菌种 好氧菌和厌氧菌协同组合 分别是丁酸梭菌 乳酸菌 芽孢杆菌 酵母菌 集约化猪场猪只通过饲喂发酵料 补充有益菌 提高饲料消化吸收率 同时抑制肠道有害菌的生长繁殖 调理动物胃肠道健康 二是产物丰富 四驱发酵料四种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 维生素 消化酶 有机酸 小肽 细菌素等 均处于活性状态 不但在体外对饲料原料进行了有效预消化 且进入消化道即刻发挥作用 四驱发酵料产生含10种以上有机酸 总酸>5 发酵产酸效果优于复合酸化剂 三是含有丰富小肽 总小肽含量>3 主要为分子量1000道尔顿以下的2 3肽 四是发酵工艺的成熟稳定 液体 固体组合发酵工艺 厌氧 好氧菌发酵条件分别控制 错峰发酵 无缝连接 深度发酵14天以上 最后 黄总分享了四驱发酵生物料降本案例 分别是在保育阶段预混料 四驱发酵料 小猪阶段使用2 小猪预混料 四驱发酵料 育肥猪阶段使用2 预混料 四驱发酵料 可以降低饲喂成本 可以提早出栏 全程料肉比降低 减少小僵猪发生 提高猪肉品质 提高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节约用药成本和改善圈舍环境 在主题互动环节 黄总就 ldquo 怎样解决生物发酵料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rdquo 进行了回答 首先保证控制发酵工艺 发酵工艺相对稳定 这种现象会很少发生 另外一个是优选菌种 合理搭配菌种 菌种搭配不合理也会发生发霉等问题 ldquo 如何选择生物发酵饲料 rdquo 黄总 首先要看要解决哪些问题 如降低成本 提高肠道健康等 其实是发酵饲料要有稳定的品质 ldquo 播恩生物发酵料采用哪些菌种 rdquo 黄总 播恩主要是四种优势菌 一个是好氧菌芽孢菌 厌氧菌丁酸梭菌 酵母菌 乳酸菌 通过四种菌搭配 分段控制发酵 即使同样是乳酸菌 酵母菌 也会有很大区别 同一类菌有不同类型菌株 不同类型菌株决定发酵料的好坏 即菌株选择是关键 还需要考虑搭配 就共同探讨 ldquo 从各自公司的角度 谈谈围绕器物术道哪个方面或者哪几个方面来做到增效降本 rdquo 黄总介绍到播恩一直致力于用生物技术手段来改变传统饲料 第一提高上游生物技术 加大生物工程研究 促进研究成果的应用 第二是低价值原料如杂粕以及一些副产品 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变废为宝 降低饲料成本 第三是加强原料采购及品控 在 ldquo 中国好饲料 bull 第10季 rdquo 的后续活动中 播恩集团将积极参与 并继续向全行业奉献更多针对性解决性方案 通过科技创新赋能行业发展 持续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敬请关注 扫码 观看精彩回放
更新时间:2022-07-14 16:04:45
粗饲料是指在牛的饲料中 松散 体积大 重量轻 质地硬 营养价值低 消化率低的饲料 种类较多 养牛想赚钱 成本控制很重要 养牛的饲料成本也需要调控 应该精饲料和粗饲料相结合 一方面是因为粗饲料的成本低 另一方面是出于科学养殖的角度 牛的科学食谱离不开粗饲料 就像人吃五谷杂粮反而身强体壮 常年吃肉者则容易引发健康疾病 粗饲料虽然营养价值低 但它也不是一无是处 在养牛者的眼中 它也有迷人的魅力 1 降低养殖成本 2 含有纤维素 纤维素是形成乳脂肪的重要原料 3 增强瘤胃兴奋 保持正常的消化机能 4 调节瘤胃内酸碱度 保持瘤胃微生物分解 5 产生挥发性脂肪酸 参与乳脂的合成 提高乳脂率 既然粗饲料这么多闪光点 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呢?在利用它之前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一下粗饲料这个词汇 粗饲料可分为豆科秸秆类 禾本科秸秆类 批壳类 牧草类 野草类等 详细划分如下 1 豆科秸秆类豆科秸秆中以花生秸秆的饲用价值最好 其次为碗豆秸秆 大豆秸秆 苜蓿用作饲料在近几年颇为广泛 2 禾本科秸秆类禾本科秸秆中以玉米秸秆的饲用价值最好 其次顺序为大麦秸秆 高粱秸秆 荞麦秸秆 谷草 稻草 小麦秸秆 3 批壳类批壳类粗饲料是农作物籽实脱壳后的副产品 如豆荚 棉籽壳 花生壳 谷壳 高粱壳 玉米芯 轴 碧糠 稻壳 批壳类粗饲料中以豆荚的饲用价值最好 其次顺序为花生壳 谷壳 高粱壳 棉籽壳 玉米芯 轴 碧糠 稻壳 4 牧草类 人工栽培和野生牧草 如首楷草 狼尾草 三叶草 象草等 5 野草类草 野青草等 今天呢给大家讲几种比较常见的粗饲料的优缺点 希望对大家的养殖有所帮助 1 苜蓿干草 适口性好 营养价值高 苜蓿以 ldquo 牧草之 王 rdquo 着称 不仅产量高 而且草质优良 绿叶的苜蓿干草营养丰富 为牲畜所爱食 含约13 16 的蛋白质及8 的矿物质 苜蓿含有大量的粗蛋白质 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B族维生素 维生素 C 维生素E及铁等多种微量营养素 适口性强 有能促进肠道蠕动 防止便秘和消化道溃疡的作用 在种畜 怀孕母畜日粮中添加一些苜蓿草粉效果良好 但是 苜蓿是豆科牧草 大量使用时 容易引起胀气 需要搭配一定量的禾本科草料使用 例如黑麦草 青干草 玉米秸秆等 2 黑麦草 黑麦草是禾本科牧草中可消化物质产量最高的牧草之一 黑麦草营养价值高 富含蛋白质 矿物质和维生素 其中干草粗蛋白含量高达25 以上 且叶多质嫩 适口性好 可直接喂养牛 羊 3 花生秧 花生秧的粗蛋白含量在8 12 左右 可以在牛羊饲料中大量使用 使用时 注意不要含大量地膜 不能霉变 4 干玉米秸 外皮光滑 坚硬 粗纤维的消化率比较高 约为65 同一株玉米的营养价值上部比下部高 叶片比茎秆的营养价值高 使用时注意必要有霉变 5 稻草 稻草是一种含纤维素高而营养价值低的粗料 而且纤维素的消化率比较低 给牛羊喂稻草时 不要单喂 要搭配些其他饲草饲喂 稻草在粗料中占的比例控制在30 以下 6 稻壳粉 稻壳本身没有什么营养价值 可消化蛋白非常少 0 2 质地又粗硬 表面长有刚毛 是非常不容易消化的 在肠道中也难以排出 如在胃中长期停滞 就会导致百叶干病 所以不建议用稻壳喂牛羊 7 青刈带穗玉米 玉米带穗青贮 即在玉米乳熟后期收割 将茎叶和玉米穗整株切碎进行青贮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蛋白 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 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适口性 是牛的优质饲料 8 豆腐渣 适口性好 营养价值相对比较高 它含有三种抗营养因子 即胰蛋白酶抑制素 致甲状腺肿素 凝血素 其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它能阻碍动物体内胰蛋白酶对豆类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造成腹泻 影响生长 所以啊 在饲喂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几点 不可直接生喂 不可单一投喂 不可喂腐败渣 不可过量饲喂 收集的豆渣往往容易变质 由于含水量在 极易滋生杂菌甚至有害菌 变质变味 所以 豆渣建议发酵或者烘干当做精饲料的原料 9 湿酒糟 酒糟是酿酒过程中的直接下脚料 它含有一定比例的粮食 饲喂牛的时候可以节省精料 酒糟适口性好 营养价值相对比较高 但是酸度大 不宜作为日粮的唯一粗料 应和其他粗饲料混喂 一般酒糟占粗料的30 50 较好 粗料用酒糟时 配制精料时要添加小苏打 小苏打添加量为2 2 5 酒糟以新鲜为好 发霉变质的酒糟不能使用 酒糟也是易发酵饲料 即使在冬季 如果放在向阳处或舍内 也易发热而降低其营养价值 严重时会发霉 变质 为了保证均衡供给 可在价格低 易买季节大量购入 需长期保存 可用窖贮存 最大量不能超过体重的3 酒糟喂羊 不能超过体重的2 10 青贮饲料 具有芳香味 柔软多汁 适口性好 表面湿润 疏松 消化率高 有效地保持青绿饲料的青鲜状态 减少营养物质的损失 而且青贮饲料制作简便 贮备可补偿冬春青绿饲料的缺乏 保证了牛羊青绿饲料全年供应的稳定性 但是 妊娠牛羊用青贮饲料时要限量 特别的妊娠羊 青贮饲料使用量过大会引起母羊流产 粗料是青贮饲料时 配制精料时要添加小苏打 小苏打添加量为2 2 5
更新时间:2022-05-24 14:24:34
豆粕是大豆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品 因其蛋白质含量高 氨基酸组成较平衡 在饲料行业作为一种优质蛋白质源而广泛使用 但由于豆粕中存在多种抗营养因子 脲酶 棉子糖 蔗糖 水苏糖 植酸 皂苷 抗原蛋白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等 影响了豆粕的饲用价值 发酵豆粕是以豆粕为原料 通过添加微生物和酶制剂 利用现代生物工程发酵和酶解技术 消除抗营养因子 将大豆蛋白降解多肽 小肽和游离氨基酸 所获得的无抗原优质蛋白质 具有提高适口性 改善营养物质消化吸收 促进生长和减少腹泻的功效 我们都知道豆粕的用处是很庞大的 因为豆粕是棉籽粕 花生粕 菜籽粕等12种动植物油粕饲料产品中产量最大 用途最广的一种 但是发酵豆粕虽说用途不如豆粕普遍化 但是发酵豆粕的营养成分要高于豆粕 从营养成分看豆粕与发酵豆粕的区别 豆粕虽谓动物饲料中的龙头老大 作为一种高蛋白质 豆粕是制作牲畜与家禽饲料的主要原料 还可以用于制作糕点食品 健康食品以及化妆品和抗菌素原料 它既能作为牲畜的一日三餐 自然养殖户会格外的注意豆粕的营养价值 单看豆粕的蛋白质含量占40 ~48 赖氨酸2 5 ~3 0 色氨酸0 6 ~0 7 蛋氨酸0 5 ~0 7 就知道豆粕作为牲畜饲料可谓是不二之选 发酵豆粕以优质豆粕为主要原料 接种微生物 通过微生物的发酵最大限度地消除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 有效地降解大豆蛋白为优质小肽蛋白源 并可产生益生菌 寡肽 谷氨酸 乳酸 维生素 UGF 未知生长因子 等活性物质 具有提高适口性 改善营养物质消化吸收 促进生长 减少腹泻的功效 而这些功效是豆粕不具备的 可见发酵豆粕是在豆粕的基础上又进步研发的一种高端饲料 综上所述 虽然豆粕内含的多种氨基酸适合于家禽和猪对营养的需求 但是发酵豆粕具有提高适口性 改善营养物质消化吸收 促进生长 减少腹泻的功效 促进动物的健康生长发育 了解了豆粕与发酵豆粕的区别才能更好地去选择牲畜的 quot 三餐 quot 1 发酵豆粕具有特的发酵芳香味 诱食性极佳 改善饲料风味 增加动物食欲 长期使用养成嗜好 提高动物采食量 促进生长 降低料耗 2 提供天然的酸化剂 乳酸 醋酸 不必另行添加饲料酸化剂 降低饲料成本 3 无抗原和抗营养因子 解决动物的营养性腹泻 4 调理和激活细胞和机体的整体活性 促进动物肠道绒毛的发育 促进幼龄动物胃肠道功能 提高防病抗病能力 促进动物的健康生长发育 5 高含量生物活性小肽蛋白 可以通过肠道粘膜直接吸收 转运速度快 吸收速率快 不易饱和 不存在与氨基酸吸收竞争 还能促进游离氨基酸的转运 小肽吸收耗能低 节省能量 提高蛋白利用率 6 补充大量活性益生菌 增强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抑制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等有害菌的生长 改善肠道的微生态平衡 减少疾病的发生 7 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 减少抗生素的用量或替代部分抗生素 具有营养和提高免疫力的双重作用 发酵豆粕的用量 乳猪10 25 中大猪5 8 仔猪5 15 哺乳母猪5 10 怀孕母猪5 8 种蛋禽10 20 肉小禽5 10 淡水鱼5 15 鳜鳖海水鱼10 20 虾蟹鳗10 25 牛羊5 15
更新时间:2022-04-18 14:40:00
麦麸 即小麦麸 是在面粉厂生产粗面粉时产生的副产品 营养价值丰富 并含有大量可调节肠道健康的膳食纤维和非淀粉多糖 被广泛应用于畜禽生产 小麦麸一般由种皮 煳粉层 部分胚芽及少量胚乳组成 其营养价值随胚乳含量升高而提高 我国对于小麦麸的分类方法较多 按小麦品种 可分为红粉麸和白粉麸 按面粉加工精度可分为精粉麸 特粉麸和标粉麸 按产出麦麸的形态 形状 可将其分为片麸和面麸 按不同制粉工艺中产出物的形态 成分 又可分为大麸皮 小麸皮 我国麦麸年产量在0 26亿吨以上 主要用途有食用 入药 饲料原料 酿酒等 1 麦麸的营养特性 1 1 能量 与麦科饲料原料小麦 大麦相比 麦麸的无氮浸出物含量较低而粗纤维含量较高 故其能值较低 见表1 据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 2014 麦麸在猪上的消化能为9 33 MJ kg 代谢能为8 66 MJ kg 净能为6 36 MJ kg 在鸡上的代谢能为5 65 MJ kg 反刍动物方面 在肉牛上的增重净能为4 5 MJ kg 奶牛产奶净能为6 08 MJ kg 羊上的消化能为12 1 MJ kg 此外 陈朝江等 2005 研究测定 麦麸在鸭上的表观代谢能为 12 46 plusmn 0 14 MJ kg 真代谢能为 12 83 plusmn 0 14 MJ kg 在鹅上的表观代谢能为 10 95 plusmn 0 32 MJ kg 真代谢能为 11 41 plusmn 0 32 MJ kg 而张琼莲等 2011 研究测定 麦麸在黄羽肉鸡中净能为5 20 MJ kg 黄强 2015 研究测定 在生长肥育猪中小麦麸的消化能为12 04 MJ kg 细小麦麸的消化能为12 45 MJ kg 1 2 粗蛋白质麦 麸的粗蛋白质含量较高 与同类饲料米糠粕接近 含量一般为10 ~ 17 但其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偏少 见表2 蛋白质品质较差 尤其蛋氨酸仅为0 22 赖氨酸含量0 56 含量最高的为精氨酸和亮氨酸 均为0 88 必需氨基酸总量仅占到总蛋白的5 87 1 3 维生素 矿物质 与一般谷物类饲料相似 小麦麸维生素A D 偏少 而B 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 含量较高 见表3 但烟酸的利用率仅达到35 矿物质元素丰富 见表4 含钙较少而磷偏多 但主要为植酸磷 约占2 3 ~ 3 4 麦麸中植酸酶的活性很强 故磷利用率较高 微量元素铁 锰 锌含量丰富 但受产地影响 含铁量差异很大 1 4 功能养分 麦麸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非淀粉多糖 对畜禽肠道健康的调节有着重要意义 麦麸中粗纤维含量一般为10 左右 其中40 可在肠道内转化为短链脂肪酸 包括乙酸 丙酸 丁酸等 即人们平时所说的膳食纤维 曾霞娟等 2011 报道 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 防治便秘 减少有害物质与肠道接触的时间 降低患病风险 并减少肠道对于脂肪的吸收 对于调节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 欧仕益等 1999 研究表明 从麦麸中提取的水溶性膳食纤维和不溶性膳食纤维 经氢氧化钠处理后 碱提取液表现出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和羟自由基清除活性 欧仕益等 2005 在麦麸酶解产品清除自由基的体外试验研究中报道 麦麸酶解产品 EHWB 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麦麸中非淀粉多糖主要为阿拉伯木聚糖 其对肠道的作用主要包括抗营养性和保健功能两方面 一方面 阿拉伯木聚糖不能被畜禽自身的消化酶分解 并具有很高的黏性 畜禽在采食木聚糖含量高的饲料后 在肠道内形成黏性食糜 会使饲料的养分利用率降低 Choct 等 1996 另一方面 阿拉伯木聚糖在调节肠道健康中起到重要作用 Molist 等 2012 Hermes 等 2009 在仔猪上的研究发现 麦麸中非淀粉多糖能促进畜禽肠道益生菌的增殖 并使病原菌的生长受到抑制 同时 Molist 等 2011 2010 研究报道 麦麸中非淀粉多糖具有直接与病原菌结合的能力 可抑制病原菌在肠道的定植 2 麦麸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 2 1 反刍动物 小麦麸可以在反刍动物中大量饲喂 在奶牛中使用量为25 ~ 30 有助于泌乳量的提高 但用量太大时会失去应有的效果 对于种牛 肉牛 牛犊等 其效果均佳 育肥期宜与谷物类饲料配合使用 李增森 1991 研究报道 将种公牛精料中的麦麸含量从29 9 提高到40 可以大大降低饲料成本 同时显着提高种公牛采精量 此外 在青贮前将麦麸混入青贮物料之中 可提升青贮品质 程志斌等 2012 研究发现 20 麦麸与水葫芦渣混合青贮18 d 并添加青贮发酵菌 可使青贮物料感官品质优异 而黄伟等 2013 研究报道 用麦麸与水葫芦渣混合青贮料替代30 比例的鸭茅草使山羊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着提高 并提高了山羊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的磷 铁和锰元素的含量 未对山羊生长性能和肉品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何玉鹏等 2014 研究表明 在以15 米糠为吸收剂的马铃薯茎叶中添加4 小麦麸 对比单独青贮和添加米糠做吸附剂青贮时达到了更良好的青贮品质 2 2 猪 小麦麸有轻泻作用 常用于饲喂妊娠期母猪以防治便秘 但从以往的生产经验来看 由于其吸水性也很强 大量饲喂可能会导致或加重便秘 故必须适量使用 对于育肥猪 用量太大会降低育肥效果 麦麸主要用于出栏前调节日粮能量浓度 起限饲作用 有助于猪肉品质的提高 可使脂肪变白 彭华 2012 研究报道 育肥猪日粮中使用麦麸使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效率显着降低 并降低了屠宰率和热胴体重 背膘厚 增加了无脂廋肉数 而对于能值要求高的生长猪饲料 使用量不宜超过10 马永喜等 2001 研究表明 仔猪 15 kg 日粮中使用5 麦麸时 仔猪对于饲料干物质 有机物 总能 蛋白质和ADF 的回肠表观消化率相比未使用麦麸的对照组显着提高 而尹佳 2012 研究发现 日粮中小麦麸纤维占到纤维的10 时 仔猪总能 干物质 有机物 NDF 和ADF 表观消化率极显着降低 而粗蛋白质和磷表观消化率极显着提高 而在生长阶段 与对照组相比 日粮中麦麸纤维达到总纤维20 时 猪的能量 干物质 有机物 粗纤维和ADF 表观消化率极显着降低 2 3 家禽 麦麸的热能不高 故不适用于育肥饲料 陈明华 1997 研究表示 用麦麸替代部分小麦饲喂3 ~ 5 周龄肉鸭 在生长后期增重显着降低 且每周和全期的料重比均高于小麦组 对于种鸡和产蛋鸡 在不影响热能需求的前提下 可尽量使用 但用量也不宜超过10 在对鸡进行限饲时使用 可以起调节能量浓度的作用 在育成鸡的饲料中 用量最高可达30 白建等 2016 研究报道 在24 周龄的海兰褐蛋鸡饲料中使用麦麸替代部分玉米提高了平均日采食量 平均蛋重 产蛋率 料蛋比 蛋比重和哈夫单位 试验结果表明 麦麸替代玉米可以提高蛋鸡生产性能 改善蛋品质 且替代10 的玉米效果最佳 此外 由于麦麸的物理结构疏松 常作为添加剂预混料 吸附剂与发酵饲料的载体 由于其植酸酶活性高 也可直接将其用作添加剂以提高对植酸磷的利用率 杨武等 2009 研究表明 以内源性植酸酶来降解麦麸中的植酸比蒸煮法降解效果大为提高 周庆安等 2009 研究表明 在3 ~6 周龄肉鸡日粮中使用9 含量的麦麸 可显着提高日粮总干物质 总磷的利用率 3 麦麸在饲料中使用的局限 3 1 稳定性差 成分的变异系数过大 受小麦产地 气候 储存条件 制粉工艺 见表5 的影响较大 王四新 2010 等研究报道 不同产地小麦麸的钙和总磷含量变化较大 为16 95 ~ 26 09 水分和粗蛋白质含量受产地影响较小 在10 以内 马玉杰等 2016 在对黑龙江省饲料原料进行抽样分析的研究中指出 不同产地小麦麸的粗蛋白质含量差异不大 粗纤维含量差异较大 3 2 麦麸的使用必须适量 单一使用麦麸进行饲喂或在饲料中添加过量的麦麸会对其饲喂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限制了麦麸的使用规模 孟丽辉等 2015 研究报道 在生长猪日粮中使用20 麦麸相比未使用麦麸的基础日粮 总能和养分的表观全肠道消化率显着降低 这与尹佳 2012 得到的试验结果相近 3 3 蛋白质品质差 尽管小麦麸含有较高的粗蛋白质 但其质量较差 其必需氨基酸含量也都不能满足猪 鸡的营养需要 3 4 不宜长时间储存 麦麸的吸水性较强 在潮湿 不通风情况下易发生结块 霉变 侯智锐等 2016 研究发现 同一样品在不同的条件下 麦麸的霉菌含量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显着增加 含水量为13 的麦麸 在储藏温度为30℃ 湿度为76 时霉菌含量超标 水分含量为15 的麦麸 在温度25℃ 湿度76 及温度30℃ 湿度48 等储藏条件下霉菌超标 但在40℃条件下霉菌含量有降低的现象 4 小 结 麦麸在饲料中的使用有其独到的优势 但也存在着相当大的缺陷 对此 可通过改进处理方式 比如使用酶解 发酵等方法提高其营养价值利用率 并合理地确定麦麸在畜禽生产中的使用量 使其饲喂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同时 加大对于如大麦 木薯 米糠粕 饲料桑等饲料原料的开发 对麦麸进行替代 弥补其缺陷 充分发挥我国饲料资源丰富的优势 注 本文由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BFC 小编整理发布 参考文献略
更新时间:2022-04-07 15:50:42
脂肪作为神经 皮肤 血液和肌肉等组织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遍布于猪只全身 可分为皮下脂肪 内脏脂肪和肌内脂肪3部分 脂肪酸是脂肪的基本单位 在猪只生长发育过程中 猪肉肉质风味 饲料营养组成及猪产品加工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 猪肉中肌内脂肪的组成 含量和沉积是影响猪肉品质和加工风味的重要因素 第二 皮下脂肪可以防止过多热量扩散到环境中 减少猪只机体的热量散失 保持体温 脂肪导热性较差 能够缓冲外界压力和维持体温保护内脏 此外 脂肪作为高密度的能量物质 在用作猪饲料原料时 一方面 其独特的香气可以提高日粮的适口性 提高猪只采食量 另一方面 脂肪还可以提高日粮的能量浓度 改善猪只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同时在促进脂溶性营养物质如维生素A 维生素D 维生素E 维生素K等的吸收和降低饲料生产过程中粉尘及提高制粒效率等方面具有潜在的益处 在夏季高温应激条件下 饲料中油脂因热增耗低可以减少热应激对猪只的影响 最后 类脂中的固醇类物质可作为原料和前体物质转化为肾上腺素 维生素D 胆汁酸盐和性激素等 从而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 饲料脂肪是猪只必需脂肪酸的主要来源途径 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 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是生物体必需脂肪酸 猪只体内没有生化途径在脂肪酸甲基末端的第8个以上碳原子引入不饱和键 因此 必需脂肪酸必须由饲料中的脂肪提供或由机体内的特定前体物质转化而成 随着养殖终端需求及饲料企业的开发 已经将各种动 植物油脂通过不同配比和加工工艺制成功能完善 使用便利的脂肪粉 文章就脂肪粉的种类 性质以及在猪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为脂肪粉在养猪业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 脂肪粉 1 1 脂肪酸的分类和营养特征 脂肪酸是由碳 氢 氧组成的长度可变的碳氢链 它是中性脂肪 磷脂和糖脂的主要成分 目前 已有上百种脂肪酸从动 植物和微生物中被分离出来 自然存在的脂肪酸碳链长度为4 36个碳原子 其中12 24个碳原子的脂肪酸占多数 脂肪酸按碳链长度分为短链脂肪酸 short chainfattyacids SCFAs C lt 6 中链脂肪酸 medium chainfattyacids MCFAs 6 le C le 12 和长链脂肪酸 long chainfattyacids LCFAs C gt 12 短链脂肪酸 SCFAs 主要包括挥发性脂肪酸 VFA 其营养功能首先表现在维持肠上皮细胞的形态功能及对肠黏膜的营养作用上 乙酸 丙酸和丁酸占总SCFAs的90 95 其余SCFA仅占5 10 SCFAs作为营养物质和信号分子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 一方面 丙酸和丁酸 尤其是丁酸 是维持畜禽小肠黏膜正常功能和调节细胞生长繁殖的必需物质 研究发现 VFA在结肠上皮细胞中通过参与膜离子交换的途径来维持细胞离子的平衡 对细胞的脂肪合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另一方面 肠道中的SCFAs具有调节微生态平衡的作用 是结肠内有益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以调节动物机体代谢的信号分子 它通过宿主细胞表达的膜转运蛋白SLC5A8和细胞表面受体GPR109A GPR43发挥信号传递作用 常见的椰子油是中 短链脂肪酸的主要来源 占比达60 以上 其中C12脂肪酸含量约为45 48 中链脂肪酸 MCFAs 是一类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饱和脂肪酸 通常存在于动物母乳及少量液体油脂如椰子油 棕榈仁油 蒲葵等和一些海洋微藻类植物中 较长链脂肪酸碳链更短 熔点更低 较SCFAs稳定性高 作用于机体的时间更长 包括己酸 C6 0 辛酸 C8 0 癸酸 C10 0 和月桂酸 C12 0 等 MCFAs对猪只具有重要的生理学和营养学功能 第一 MCFAs不仅是动物的能量来源 也能够调节动物机体脂肪 能量等物质的代谢 第二 MCFAs的水解能力是长链脂肪酸的数倍 具有较强的乳化能力 而且能够促进长链脂肪酸的乳化 因此MCFAs更容易被消化吸收 MCFAs分子量小 116 200 在动物体内不需要胆盐乳化就可被胰脂肪酶水解 且水解效果是长链脂肪酸的6倍 不依赖线粒体肉碱脂酰转移酶的协助转运即可经过门静脉循环系统直接运输到肝细胞线粒体内进行 beta 氧化 分解供能 第三 MCFAs对多种病原体均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 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包膜病毒 真菌 藻类以及原生动物等 解离的MCFAs可进入细菌内并和细菌质膜中的膜蛋白结合 改变膜的通透性 使细菌膨胀受压过大而死亡 因此具有抑菌作用 通过破坏包膜病原体 如细菌和脂质双层包膜病毒 周围的磷脂膜 进而达到抑制细菌生长 诱导细菌细胞溶解和杀菌的作用 一般来说C10类癸酸和C12类月桂酸及其甘油酯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 Bergsson等的研究显示 单癸酸甘油酯具有破坏幽门螺旋杆菌的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功能 单月桂酸甘油酯 GMLs 具有抑制细菌繁殖的作用 通过阻止细菌的细胞壁合成信号传导物质细胞内相关物质结合 除抗菌特性外 MCFAs和MCTs还具有免疫调节特性 G蛋白偶联受体84 GPR84 是MCFAs C9 C14 的特异性受体 其中C10 C12的作用最强 Sundqvist等证实 MCFAs 癸酸 月桂酸 在嵌合G蛋白 Gqi9 嵌合体的存在下能够激活小鼠GPR84 获得稳定表达N端标记的CHO GPR84细胞 使其抑制小鼠体内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促炎细胞因子 第四 MCFAs还有调节肠道微生态 改善肠道环境健康的功效 Dierick等的试验证明 MCFAs能够提高断奶仔猪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 而隐窝深度有所降低 从而增加了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 使仔猪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面积扩大 减少了上皮淋巴细胞的数量 降低了细胞凋亡的风险 长链脂肪酸 LCFAs 又称高级脂肪酸 按饱和度分为饱和脂肪酸 SFAs 和不饱和脂肪酸 USFAs 多数LCFAs含有非共轭双键 含单个非共轭双键的脂肪酸称为单不饱和脂肪酸 MUFAs 包括棕榈油酸 油酸等 而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非共轭双键的脂肪酸称为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s 通常分为 omega 3PUFAs和 omega 6PUFAs 脂肪酸甲基端第3个碳原子上开始出现双键就是 omega 3PUFAs 主要包括 alpha 亚麻酸 ALA 二十碳五烯酸 EPA 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 脂肪酸甲基端第6个碳原子上开始出现双键就是 omega 6PUFAs 主要包括亚油酸 LA gamma 亚麻酸 GLA 花生四烯酸 AA 研究显示 仔猪对乳脂的消化率为95 以上 然而不同日粮中脂肪酸饱和度 碳链长度 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不近相同 且添加量和添加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饲料中脂肪的消化吸收 断奶仔猪消化道和消化腺未达到成熟水平 断奶初期脂肪酶活性迅速下降 对LCFAs的消化利用率很低 常见的大豆油中LCFAs占比90 以上 因此在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豆油往往导致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 棕榈酸属于长链饱和脂肪酸 是棕榈油的主要成分之一 因此仔猪对棕榈油的利用率不高 1 2 脂肪粉 脂肪粉是将不同油脂按照不同生理阶段猪只的理想脂肪酸模型和脂肪酸组成特点进行科学配伍 经过乳化和均质化过程处理后用特殊材料包被或吸附制成 可取代常规油脂提供高能量与功能性脂肪酸营养的饲料添加剂 母猪乳汁中的脂肪是由脂滴组成的 脂滴被单层磷脂和来自分泌细胞的蛋白质包围而成 极易被仔猪消化 而液体植物油脂在断奶仔猪小肠中难以形成胶束相 会限制饲料中脂肪酸的消化率 日粮中的磷脂作为良好的乳化剂 可以弥补仔猪胆汁分泌不足导致脂肪不能被充分乳化的问题 从而提高其脂肪的消化率 脂肪粉具有流动性好 运输储存及使用方便 不易氧化 消化利用率高 充分满足生猪能量和脂肪酸营养需求等优点 豆油 椰子油 棕榈油 鱼油等多种油脂是常用于脂肪粉复配的单体脂肪原料 1 3 脂肪粉加工工艺 脂肪粉主要分为包被型 载体型和颗粒型三种 包被型脂肪粉是液体油脂经乳化剪切后由玉米糖浆等包材包被而成 主要用于精炼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 以亚油酸和 alpha 亚麻酸为主 的植物油脂中 载体型脂肪粉是由单一或多种液体油脂经乳化剪切后与膨化玉米粉 玉米芯粉等载体充分混合而成 颗粒型脂肪粉由单一植物油或两种植物油 一般为棕榈油和大豆磷脂油 高温混合遇剧冷喷雾形成或高温混合喷雾形成 包被型脂肪粉是将植物油脂经过抗氧化和保鲜处理后与乳化剂在50~60℃环境下混合均匀 得到乳化混合溶液 将水 玉米糖浆 维生素 稳定剂等与乳化混合溶液混合并搅拌剪切 将均质化的浆料进行巴氏杀菌和喷雾干燥 粉碎和筛选 得到植物脂肪粉 包被型脂肪粉粗脂肪含量在50 以上 微黄或白色粉末 有特定的油香气味 各脂肪酸均衡 实现水相包被油相 具有特别水溶性 富含蛋白 单糖与维生素 喷雾干燥是制作包被型脂肪粉过程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干燥过程短 只需5 30s 可用于热敏性物料的封装 且该方法生产的粉末状微粒水分较低 保证了包被型脂肪粉的质量 相对于其他的处理方法 包被型脂肪粉的制作成本较高 通常在乳制品或乳仔猪日粮的配制过程中使用 载体型脂肪粉是由一种或多种植物油经过乳化均质后与载体和抗氧化剂 维生素等添加剂均匀混合而成 载体一般是玉米芯粉和膨化玉米粉 价格较低 成本易掌控 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及畜禽养殖阶段的变化 载体型脂肪粉的粗脂肪含量一般在40 60 左右 是棕黄色膨松性载体粉末 具有一定的油香气味 特别适合在水产 蛋禽和育肥猪中使用 颗粒型脂肪粉是由不同物料按照一定比例配比而成 棕榈油经水解 蒸馏等工艺之后得到棕榈油脂肪酸并与棕榈油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高温复配 遇剧冷喷雾形成 或通过喷雾干燥等工序后所得到固体颗粒产品 即为颗粒型脂肪粉 此种工艺同样适用于大豆油 玉米油 棕榈仁油等植物油脂 生产方法成本较低 原料简单 产品质量稳定 成品脂肪含量可达95 以上 为白色或黄色均匀性细小颗粒 2 脂肪粉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2 1 脂肪粉在断奶仔猪日粮中的应用 仔猪断奶后 营养供应由液态奶水突然变成固体饲料 固体饲料中的干物质在胃肠道中进行机械磨损 不断刺激断奶仔猪胃肠道黏膜 可使肠绒毛迅速磨损 萎缩 肠绒毛表面由高密度手指状变为扁平的舌状 隐窝加深 肠黏膜的损伤在断奶后持续7~14d 严重影响仔猪的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能力 造成断奶仔猪能量摄入严重不足 出现 ldquo 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征 rdquo 钟翔等的研究结果显示 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由棕榈油 磷脂油 维生素等混合而成的脂肪粉可提高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 但在日粮中添加豆油却没有表现相同的效果 棕榈油等植物油可以平衡饲料中的脂肪酸组成 提高饲料中的能量浓度和维生素含量 从而提高仔猪对日粮中脂肪 蛋白质 氨基酸 维生素等的利用效率 郑荷花等的研究结果显示脂肪粉可有效替代豆油 成为仔猪良好的能量源 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3 的脂肪粉可使粗脂肪 粗蛋白和粗纤维的消化率分别提高6 73 11 99 和4 46 使血清中三碘甲状原氨酸 T3 和甲状腺素 T4 水平分别提高0 58和23 82ng mol 使仔猪腹泻率降低18 2 改善仔猪生产性能 孙丽华等在断奶仔猪日粮中采用3 5 脂肪酸优化脂肪粉替代膨化大豆 可显著提高仔猪生长性能 降低腹泻率 不同油脂经科学配伍后 脂肪粉经脂肪酸优化后配比更加合理 脂肪颗粒减小 比膨化大豆粉中的脂肪更容易被仔猪消化利用 从而提高仔猪机体健康水平和生长性能 2 2 脂肪粉在母猪日粮中的应用 母猪在营养分配上遵循 ldquo 繁殖优先 rdquo 的规律 现代母猪的高度选育大大提高了其繁殖性能 营养需求也进一步提高 但母猪的采食调节能力差 泌乳期间母猪能量摄入不足不能满足维持自身能量需要和哺乳仔猪需要 因此 以能量为主的营养物质供应对于现代高产母猪潜在生产能力的发挥有重大意义 哺乳期母猪日粮既要满足自身的能量消耗 又要满足仔猪的哺乳需求 哺乳母猪日粮中所添加的脂肪主要转运到乳腺细胞中 以增加乳脂含量 改变乳汁和仔猪体组织中的脂肪酸组成 从而提高仔猪肝糖原含量 提高仔猪成活率 将优化后的脂肪粉应用于玉米 豆粕型饲粮中 理想的脂肪酸模式使日粮脂肪酸组成满足母猪及仔猪的营养需求 从而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及仔猪的生长性能 吴先华等发现 母猪日粮中添加以棕榈油为主要成分的脂肪粉 母猪哺乳期的总消化能显著高于不添加脂肪粉的对照组 且脂肪粉的添加量为2 时 将哺乳期母猪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消化率分别提高2 和3 魏可健等发现 哺乳母猪日粮中添加脂肪粉使母猪乳汁中脂肪含量提高了46 2 乳脂率提高了26 72 使仔猪断奶重提高了8 08 说明日粮中脂肪酸含量和组成明显影响猪乳中脂肪酸的含量和组成 哺乳动物日粮中 omega 3PUFAs和 omega 6PUFAs的功能活性均不相同 omega 3PUFAs是多种性激素的来源 而 omega 6PUFAs中的AA是促炎类激素的前体 因此应维持母猪饲粮中 omega 3PUFAs和 omega 6PUFAs的比例在适宜的水平 研究表明 降低饲粮中 omega 6多不饱和脂肪酸 提高 omega 3多不饱和脂肪含量 保持 omega 3与 omega 6最佳比例可提高母猪繁殖性能 仔猪免疫力及增重 添加脂肪粉使猪乳中 omega 3脂肪酸 C18 3 EPA和DHA 的含量由0 71 提高至1 69 使MCFAs C8 0 C10 0和C12 0 的含量由0 1 提高至1 87 张静等的研究也显示类似的结果 在妊娠母猪中添加椰子油和磷脂油粉后 母猪初乳乳脂含量分别提高了4 80 和2 51 2 3 脂肪粉在生长育肥猪日粮中的应用 目前 脂肪粉对生长育肥期畜禽生长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反刍动物和肉鸡中 娄鹏等在肉鸡饲粮中添加10 以变性淀粉 可溶性油脂 抗氧化剂和复合糖为主要成分的脂肪粉可以将肉鸡肌肉的系水力提高7 39 降低肉鸡肌肉的剪切力 使上市鸡肉质幼嫩多汁 同时脂肪粉还可以将肉鸡肌肉中总抗氧化能力 T AOC 提高7 88 将过氧化氢酶 CAT 活力显著提高68 15 并将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31 46 从而提高鸡肉的抗氧化能力 有利于维持贮存期间鸡肉品质的稳定 刘融等的研究结果显示 在育肥期湖羊饲粮中添加3 棕榈油脂肪粉时 可以显著提高1 60日龄羊只日增重5 21 降低料重比8 78 将干物质和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1 13 和9 49 但添加量大于3 时 对湖羊的生长表现出抑制效果 因此日粮中脂肪粉的添加量需要控制在合理的比例 在生长育肥猪的日粮中添加脂肪可以提高饲料转化率 日增重和出栏肥猪的背膘质量 缩短存栏时间降低育肥成本 但目前脂肪粉在育肥猪的应用主要偏重于解决配料现场液体油脂配料困难和改善毛色等问题 对于猪只生长性能与肉质改善报道少见 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数据累积 3 结论 脂肪粉产品替代液体油脂已经在反刍动物 蛋鸡 生猪养殖过程中广泛使用 大量动物试验证明脂肪粉既具有液态油脂的供能作用 合理的脂肪酸配比还对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及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脂肪粉在养猪生产中的研究较少 尤其是针对生猪不同养殖阶段脂肪酸的科学搭配的研究 因此 应加强对脂肪粉科学配伍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开发适合猪只使用的功能性脂肪粉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更新时间:2022-03-03 17:12:34
在我国过去养殖行业的发展历程中 抗生素常应用于饲料中 作用显著 但是 随着我国养殖行业不断呈规模化 集约化发展 药物残留及危害问题日益凸显 使得人们对食品安全格外关注 因此 在如今 ldquo 禁抗 rdquo ldquo 限抗 rdquo 的背景趋势下 探求环保 营养好 利用率高 污染小的饲料成为行业研究的热点 其中 微生物发酵饲料以其科学 安全 环保等优势 成为现今饲料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 为此 本文将结合有关微生物发酵饲料的研究成果 对微生物发酵饲料常见菌种及应用 微生物发酵饲料在生猪 家禽和反刍动物养殖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促进我国养殖业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微生物发酵饲料的定义 微生物发酵饲料指将各种原料经过微生物发酵处理 其营养物质内部的抗营养因子得到了分解或转化 形成了利于消化 吸收和利于消解有毒 有害或抗营养物质的生物饲料 微生物发酵饲料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健康型饲料无疑是当今养殖业的最佳选择 2 微生物发酵饲料常见菌种及应用 2013 年 12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045 号 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 2013 的微生物细目中列出了乳酸菌类 酵母菌类等33个菌种 本文主要介绍以下4类在微生物发酵饲料中应用较多的菌种 2 1 乳酸菌 乳酸菌是一类无芽孢 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 属原核生物细菌 为异养厌氧型 其细胞形态为球状 杆状 耐酸性环境 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乳酸菌常见菌种有乳酸杆菌 链球菌 双歧杆菌 片球菌等 乳酸菌发酵饲料主要作用于肠道 具有助消化 改善肠道健康 抑制有害菌 促进生长等作用 亦被称为益生菌 其原理是乳酸菌产生的乳酸通过与金属离子螯合来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加之 乳酸的降 pH特性 对有害菌的生长繁殖抑制作用显著 据报道 利用乳酸菌制备的发酵秸秆饲料 秸秆的干物质 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体外消化率分别提高了13 94 22 56 乳酸菌添加在饲料中的有益作用已被诸多试验证实 殷溪莎通过对犊牛生长发育 消化代谢以及血液指标的研究发现 饲用乳酸菌在提高犊牛的生长性能的同时 对犊牛的机体免疫力以及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功能也有促进作用 石青松研究发现 乳酸菌发酵饲料能够提高仔猪的平均日采食量 促进断奶仔猪肠道健康 此外 有研究证实 乳酸菌还能够改善饲料品质 改善饲养环境 魏爱彬通过利用乳酸菌发酵豆粕试验发现添加组能够显著降低豆粕中黄曲霉素B1的含量 有利于保证饲喂动物的机体健康 乳酸菌通过肠道内有害菌的抑制作用 减少有害物质如氨气 生物胺等的产生 降低了畜禽舍内的NH3以及H2S的浓度 对实现减少环境污染 改善饲养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2 2 酵母菌 酵母菌属一类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富含丰富的蛋白质 糖类 维生素 酶以及生长因子等物质 能将糖发酵成酒精和CO2 环境适应性强 在畜牧养殖业中应用广泛 酵母发酵饲料是指以酵母为菌种 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出更易被畜禽消化 无毒害作用的生物饲料 具有改善饲料品质 降解大分子物质 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减少环境污染等作用 耿爽等研究表明育肥猪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可显著改善肠道健康 影响肉中脂肪酸及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 提高肉的风味 张政研究筛选出的活性酵母BY SC18以及BC株的发酵饲料能够显著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率 肖曼在饲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肉仔鸡影响的实验中发现 酵母发酵饲料能够明显改善肉仔鸡的生产性能和肠道黏膜组织结构 提高肉仔鸡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该结论在王卫正的奶牛实验中也得到了证实 此外 酵母菌适口性好 能有效刺激饲喂动物采食 加之价格低廉 经济价值高 属性天然 市场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2 3 芽孢杆菌 芽孢杆菌属一类好氧或兼性厌氧 革兰氏染色阳性 能够产生芽孢的杆状细菌 其抗外界环境压力能力强 芽孢杆菌菌群中有很多具有特殊功能的菌株 在农业上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在畜禽饲料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品种为枯草芽孢杆菌 具有能够产生抗生素类物质 提高营养物质利用率 增强机体免疫力以及提高抗氧化性能等作用 Jayara 8259 man 等研究表明 枯草芽孢杆菌对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肉仔鸡坏死性肠炎具有抑制作用 进而促进肉仔鸡肠道健康 孙焕林研究发现 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棉籽粕 在提升其自身营养价值的同时 在饲料的代谢利用率 肉鸡的生长性能 生化免疫指标以及肌肉品质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此外 张煜研究发现 新型枯草芽孢杆菌BS12能够促使豆粕中纤维含量降低 各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 在仔猪日粮中添加经其发酵的豆粕后 促进了仔猪的采食量 日增重增加 2 4 霉菌 霉菌是丝状类真菌的总称 喜温暖潮湿 肉眼可见 菌落呈绒毛状 絮状和蛛网状 霉菌在发酵过程中能够产生丰富的酶系 其通常固体发酵生产 在饲料业中添加有助于饲养动物的消化吸收 饲料添加剂名录中规定可以使用的霉菌品种有黑曲霉和米曲霉 关于这2种菌种的使用效果已有报道 刘金海以黑曲霉菌作为发酵菌种制成发酵饲料 以肉鸡和猪分别开展投喂试验 结果发现 该种发酵饲料在这2种动物上均起到了良好效果 不仅能够促进饲喂动物的生长性能 在机体免疫力及抗病力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 马剑青对肉仔鸡进行高产固态发酵物饲喂实验发现 日粮中添加米曲霉发酵物有益于提高肉仔鸡的生产性能 3 发酵饲料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微生物发酵饲料可以弥补常规饲料中容易缺乏的氨基酸 加快原料营养成分转化 进而增强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 改善饲料质量 提高饲料适口性 缓解蛋白质饲料原料短缺 3 1 发酵饲料在生猪养殖中的应用 陈如水等以发酵豆粕和发酵棉粕为主要蛋白原料 对育肥猪无抗饲料与常规饲料进行饲喂对比 发现发酵饲料能显著提高育肥猪生长性能 其肉质也有所提升 毛利润提高了33 98 单达聪等报道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猪采食量 饲料利用率 仔猪存活率以及猪肉品质均有提高作用 张琳琰研究发现 发酵豆粕能够促进仔猪胃肠道发育以及生猪肠道内有益菌的繁殖 进而降低腹泻率 增强免疫力 同时能够提高饲料的转化率 降低料肉比 李旋亮研究结果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发酵饲料能够改善断奶仔猪肠道菌群结构 降低仔猪腹泻发生率 促进仔猪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3 2 发酵饲料在家禽养殖中的应用 研究显示 在家禽饲养中使用发酵饲料能够改善家禽消化道微生物平衡 增强机体抗病力 提升生长性能 崔卫涛等研究表明 当蛋鸡饲粮中添加含量为 4 的发酵料后 蛋鸡的产蛋性能以及蛋品质显著提升 周建民等在肉鸡饲粮中添加0 9 ~1 2 酒糟后发现 肉仔鸡血清抗氧化能力以及生长性能得到提高 同时肠黏膜形态结构也有所改善 阮栋研究发现 其在麻鸭饲粮中添加了水平4 的发酵酒糟后 麻鸭的产蛋性能 日产蛋重均明显提高 此外 料蛋比显著降低 3 3 发酵饲料在反刍动物养殖中的应用 诸多研究表明 微生物发酵饲料可以有效提高反刍动物的采食量和采食速率 彭忠利等在黑山羊的实验中发现 在精料中添加含量为50 的微生物发酵饲料时 黑山羊日增重增加 生长性能提高 经济效益显著 余淼等在微生物发酵饲料对肉牛免疫功能影响的试验中表明 添加混合有益菌 乳酸菌 酵母菌 芽孢杆菌等 的微生物发酵饲料 肉牛血清总蛋白 白蛋白以及免疫球蛋白浓度显著提高 抗氧化功能显著提高 此外 曲强在平菇菌糠发酵饲料饲喂研究及绒山羊饲喂试验中发现 菌糠发酵饲料可以提高育成羊食欲 能够显著提高育成羊的生长性能 陈光吉等的实验证实 发酵料的添加显著改善了牦牛的胃液纤维素酶活性 促进了机体健康 4 结语 综上所述 微生物发酵饲料在为动物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的同时 还能够改善饲养环境 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我国畜牧业生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微生物发酵饲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价值将会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促进畜牧行业绿色可持续健康发展
更新时间:2022-01-06 14:15:11
⒈定义 无抗发酵饲料是采用特殊生产工艺和特制包装在可移动方式下发酵 形成富含大量活性有益微生物 有机酸及微生物代谢产物 且不含有任何抗生素的微生物发酵饲料 ⒉技术特点 ⑴本产品是生物工程技术结合现代饲料生产工艺研制而成的高科技饲料新产品 以提供真蛋白及乳酸菌为主 长期饲用本品的畜禽体内无抗生素残留 ⑵本产品中富含大量的乳酸菌 酵母菌 每克产品中活性乳酸菌的含量在10亿个以上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合成动物所需要的氨基酸 维生素 消化酶和乳酸等 使饲料的营养更全面 生物效价更高 比传统饲料的消化吸收率有很大提高 在提高真蛋白的同时 通过改善动物微生态环境来提高动物的抗病力 ⑶无抗发酵饲料的菌种来源和技术优势 本技术选用的菌种是酵母菌 乳酸杆菌和芽孢杆菌 在通常情况下 这三种微生物是不能共存的 公司专利技术 quot 呼吸膜装置 quot 为三种微生物共存创造了条件 酵母菌能快速地消耗氧气 并且能耐受很强的酸性环境 pH3 2 乳酸杆菌是一种很好的猪用有益菌 从健康的小猪肠道中分离获得 当酵母菌消耗完氧气后 这个过程比较短 产生了少量的酒精和乳酸 同时物料的pH值也下降到5 6以下 从而为乳酸杆菌和芽孢杆菌 微好氧或兼性厌氧 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 随着乳酸杆菌和芽孢杆菌数量不断增加 物料的pH值继续下降 一些大分子物质 如蛋白质 多糖 脂肪等 不断降解 而同时一些有机酸 多肽 抗菌肽和游离氨基酸的数量却在不断增加 饲料营养价值得到了很大提升 由芽孢杆菌产生的抗菌肽可以有效地杀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 从而保障了生猪消化道的微生物平衡
更新时间:2013-05-09 10:5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