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有1,590项符合查询结果。(搜索耗时:0.0000秒)
商品蛋鸡养殖中存在饲料质量良莠不齐 管理不善 死淘率高 鸡群处于亚健康状态 疫病多发 鸡蛋商品率低 经济效益差等许多问题 本文从饲料质量与营养方面阐述如何将这些问题降至最少 以及优质蛋鸡料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效益 1衡量优质蛋鸡料的重要指标 72周龄总产蛋量 死淘率 料蛋比 育成鸡体重 蛋壳质量 蛋品质 这些指标与蛋鸡的健康状态和蛋鸡生产性能发挥密切相关 而72周龄产蛋量是产蛋高峰持续时间 平均蛋重 入舍母鸡产蛋率的综合体现 这些指标的高低 除了与品种 管理 防疫等因素有关外 饲料质量与营养是实现入舍母鸡72周龄最高产蛋量的重要因素 优质蛋鸡料表现的性能 蛋鸡体质强健 上高峰快 高峰维持时间长 蛋鸡高产 稳产 目前世界先进水平72周龄产蛋量20~21 kg 料蛋比2 2~2 0 1 75 以上的鸡群死淘率2~6 而我国 72周龄产蛋量16~19 kg 料蛋比2 3~2 5 1 65 以上的鸡群死淘率达到10 以上 2优质蛋鸡高峰料营养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2 1产蛋期的目标 保证蛋鸡最佳健康状态 保证产蛋率和体重的同步增长 上高峰快并维持时间长 产蛋周期长 淘汰晚 鸡蛋的商品率高 即获得适宜的蛋重 良好的蛋壳质量与蛋品质 蛋鸡生产周期长 达到高产 稳产的目标与机体健康 体质强健密不可分 一切以蛋鸡肠道健康 机体健壮为中心 进行饲料科学的营养配制 严格的原料选择 科学的饲养管理与防疫 2 2优质蛋鸡料的设计理念 一是高峰期要分为最少3个阶段 上高峰料 5 产蛋率~32周龄 高峰维持料 32~60周龄 高峰后期料 60周以后 二是合适水平代谢能的设定 产蛋期日粮能量设计水平取决于蛋鸡体重 产蛋率 蛋重与环境温度等因素 以能量为基准的采食量确定后 粗蛋白 氨基酸 维生素 微量元素等各种营养素的充分添加与平衡性对蛋重 产蛋率 抗应激能力 产蛋性能等非常重要 三是要充分考虑抗氧化应激 霉菌毒素吸附作用 电解质平衡值 盐 粗纤维含量等对蛋鸡健康方面的影响 四是考虑产蛋后期影响蛋壳品质的各种营养素水平 一般情况下 蛋鸡上高峰时代谢能不低于11 30MJ kg 国标 粗蛋白16 ~17 可消化赖氨酸不低于0 7 亚油酸不低于1 8 2 3优质高峰料带来的高效益 蛋鸡上高峰时产蛋率 蛋重 体重每天都在快速增长 而此时采食能力低 因此需要营养浓度更高的日粮 优质高峰料带来的好处是产蛋高峰上得快 蛋重合适 高峰持续时间持久 产蛋周期延长 最终使蛋鸡总产蛋数增加 爬高峰时营养的充足供给是关键 在18~32周龄期间 海兰褐蛋鸡平均体重增加410~430 g 充分保证各种营养储备 对产蛋高峰持续时间的维持十分关键 体重增加少则表现为高峰持续时间短 高峰后死淘率上升 高峰阶段是蛋鸡极易发病和遭遇应激的时期 而处于应激状态下的鸡群 对营养吸收的能力比正常差 所以要维持和保证鸡群的高峰产蛋率 就要充分保证鸡群的营养供应和维护生殖系统健康状态 这就需要高标准的代谢能和氨基酸水平 试验结果表明 50周龄前采用优质蛋鸡料的112个鸡场调查数据显示 上高峰时间缩短5 d左右 蛋重提高0 5~1 2 g 日产蛋率90 以上时间延长2~5 d 维持6 7个月 死淘率降低2 以上 72周龄平均蛋重65 3 g 日产蛋率76 ~80 产蛋量达到18 5~20 0kg 而使用低档料的蛋鸡场 最大的问题是死淘率高达10 8 下笼时间早 65~70周龄就开始淘汰 产蛋量16~18 kg 大多数养殖户关心的是淘汰体重 而不是淘汰时间与鸡淘汰时的产蛋性能和死淘率 3低质蛋鸡饲料表现及危害 3 1能量低 蛋白高 营养极不平衡 市场上低质的蛋鸡料其代谢能为10 4MJ kg左右 而粗蛋白含量为17 以能量进食量来调节蛋鸡采食量 能量低则采食量高 蛋白进食量就会相对高很多 多余的蛋白转化能量利用 机体肝 肾代谢负担加重 损害机体健康 并且蛋白转化为能量利用时 会消耗能量 代谢能转化为净能的效率 碳水化合物为71 ~75 蛋白质为60 ~68 脂肪为90 可见这种蛋白高 能量低的饲料转化效率不好 料蛋比达到2 3 2 6 1 而优质高峰料的料蛋比为2 0~2 2 1 低质饲料也表现在钙磷比极不平衡 维生素质量差 且添加量小 使蛋品质和蛋壳品质变差 鸡蛋商品率低 养殖户需要额外使用大量的电解多维 益生素等 增加了养殖成本 带来了隐形经济损失 3 2蛋白原料来源极差 使用劣质羽毛粉 肉粉 血粉等动物源性饲料原料 大肠杆菌 沙门菌含量高 损害鸡的肠道健康 增加肾脏 肝脏的代谢负担 自身排毒反应增加 提高饮水量 排稀粪 肉粉 羽毛粉中的消化率低 品质不良的脂肪 氧化物或不皂化物高 均可能引起黏性粪便 粪便发黑 含有劣质动物原性的饲料夏季在食槽中时间长甚至过夜 容易酸败 变质 发霉 严重影响肠道健康和蛋鸡产蛋性能 据报道 不同饲料来源的沙门菌检出率 肉骨粉27 8 肉粉33 3 羽毛粉33 3 3 3安全性不好 一是动物源性饲料中重金属铅 砷 镉 铬 氟的含量高 这些重金属会导致免疫细胞功能障碍 进而产生免疫抑制 导致免疫失败几率加大 发病率高 二是动物源性饲料原料的蛋白质易腐败变质 挥发性盐基氮 组胺和三甲胺等指标需要严格控制 动物源性饲料要严格控制酸价 过氧化值 丙二醛含量等指标 三是大量玉米副产品使用应注意玉米赤霉烯酮 黄曲霉毒素等毒素超标 其毒素会刺激并破坏肠黏膜 使肠黏膜的通透性增加 导致蛋鸡腹泻 产蛋率突然下降等现象 四是大量使用抗营养因子棉酚 硫葡萄糖苷等超标的棉粕 菜籽粕 游离棉酚的毒性很大 含量超过安全界限将导致生长迟缓 中毒甚至死亡 饲喂含高硫葡萄糖苷菜籽粕 过量采食会造成甲状腺肿大 甲状腺及肾脏上皮细胞的分离 脱落现象 破蛋 软蛋增加 脱腱 死亡及肝出血等现象 五是关于药渣的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977号规定的 单一饲料产品目录 2008 不允许使用药渣类产品 药渣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对细菌侵害不敏感 一旦发病不易控制 对蛋品安全以及人类健康也有威胁 大多数饲料厂是不会使用这类产品的 饲料安全不仅关系到饲喂动物的安全和健康 也威胁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随着双汇瘦肉精等系列事件的发生 我国政府对畜禽产品的安全逐渐重视起来 一定会加大监管力度 劣质原料的使用将被严格控制 3 4蛋品质变差 市场上颜色发黑的饲料 菜籽粕含量很高 其中芥子碱转变为三甲胺 而褐壳蛋鸡不能降解 就产生鱼腥味 动物源性饲料变质时氧化 腐败产生的三甲胺 也会使鸡蛋有腥臭味道 棉粕含量高可引起鸡蛋在储存过程中蛋黄变成黑色 肉骨粉等脂肪酸败产生的产物破坏脂溶性维生素 叶黄素 导致维生素缺乏 蛋黄不黄 肤色及脚胫变淡 甚至脑软化症 蛋鸡进入产蛋期后 为满足最大产蛋需要 营养消耗大 母鸡体质容易变差 影响自身的免疫力 这样会导致潜伏于母鸡体内的致病菌暴发和体外疾病的感染率增加 特别像禽流感病毒 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这些病毒 长期潜伏于母鸡体内 青年鸡虽不表现临床症状 而一旦到了产蛋高峰期 母鸡免疫力降低时就会暴发 容易发病而导致产蛋率上不去 可见 育雏期 育成期 预产期 产蛋期的饲料营养与抗病力密切相关 营养不好会加重病情或者易暴发疾病 综上所述 低质饲料带来的后果是产蛋高峰上不去 即使是上到高峰 也持续时间不长 蛋鸡肠道健康遭到破坏 易发病 产蛋性能变差 死淘率高 甚至很早就淘汰掉 鸡蛋的商品率低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更新时间:2023-07-19 13:32:49
2020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549 020万t 水产养殖行业在我国养殖业内占有重要地位 水产养殖模式从粗放型养殖体系向半集约型和集约型养殖体系转变 集约化养殖增加了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率 造成养殖经济损失 水产养殖动物长期使用抗生素会造成细菌耐药性 导致机体细菌数量增加 一种疫苗仅可抵抗一种病原体 限制了疫苗在水产养殖中的广泛推广 在此背景下 益生菌因丰度高 成本低 使用方便等优点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 益生菌定植在生物体内 能够改变宿主某一部位菌群组成 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 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宿主黏膜与系统免疫等 调节肠道内菌群平衡 促进营养吸收 改善肠道健康 水产养殖中偏向使用从水生动物胃肠道中分离的微生物群 在水产养殖中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本文主要介绍益生菌的作用机制及常见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进展 为益生菌进一步在水产养殖中的高效应用提供参考 1 益生菌的作用机制 1 1 提高抗病力 益生菌能够防治水产动物疾病 其可以通过多种机制预防和治疗养殖水产动物病害 有益微生物进入宿主消化道后 产生抑制分子 竞争病原体的营养 干扰病原体的生长与繁殖 从海洋和淡水物种的肠道中分离出的益生菌分泌物 对几种鱼类和贝类病原体具有拮抗活性 益生菌可以产生细菌素 溶菌酶 过氧化氢 蛋白酶 铁磷藻包括二氧化碳等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的物质 益生菌还可以在体内生存竞争战胜致病性微生物 抑制病原菌增殖 此外 部分益生菌还可以产生有机酸和挥发性脂肪酸 如乳酸 乙酸 丁酸和丙酸 等改变肠道pH值 间接抑制致病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一些益生菌微生物能够通过争夺附着位点阻止病原体在肠道表面的生长繁殖 Sharifuzzaman等研究发现 虹鳟鱼喂食两周益生菌Kocuria SM1和Rhodococcus SM2后 肠道中的这两种微生物占可培养的细菌总数的90 100 占领了绝大部分的附着位点 益生菌可以直接与动物机体互动 刺激宿主免疫系统 增强免疫系统活性 益生菌能够通过肠道相关淋巴组织来增加杯状细胞数量 提高阳性免疫球蛋白细胞 T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的溶菌酶活性和吞噬活性 1 2 提高生长性能 益生菌可以改善水产生物食欲 促进生长 提高饲料利用率 在水产养殖中 饲料通过益生菌发酵后由干料转变成湿料 饲料中的一部分抗营养因子被降解 甚至消除 改善了饲料的适口性 提高了饲料利用率 李云兰等研究发现 在鲤鱼饲料中使用益生菌发酵豆粕替代豆粕 蛋白质消化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促进肠道绒毛的发育 胃肠道功能方面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 部分益生菌发酵产生了有机酸 使饲料具有微酸独特风味 提高了饲料的诱食性 益生菌的分泌物使肠道内形成酸性环境 在此环境下对钙 磷 铁以及维生素D的吸收和利用更为有利 菌体肥料 可以促进鱼 虾的生长发育 适合作为很多鱼类的开口饵料 1 3 改善水产养殖环境 益生菌能够通过氧化 硝化 反硝化 硫化 氨化 解硫等作用 清除氨氮 亚硝氮 硫化氢 COD等有害物质 残余饵料 水产动物排泄物大分子有机物 起改善养殖水体的效果 黄卫强等研究发现 由植物乳杆菌 干酪乳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组成的复合益生菌调节剂 可以控制水体的pH值 降低水体中氨氮 亚硝酸盐和硫化氢含量 控制水体大肠菌群和弧菌数量 改善水质 从而改善水产动物健康 2 常见益生菌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现状 益生菌给药途径和方法并不固定 取决于宿主 病原菌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水产养殖中的益生菌可以通过饮水或饮食 直接或间接地应用 短期或长期使用 单一菌种或混合菌种使用 甚至与抗生素或免疫刺激剂混合使用 目前水产养殖益生菌的主要代表有芽孢杆菌 光合细菌 乳酸菌和酵母等 2 1 芽孢杆菌 芽孢杆菌是一种杆状细菌 广泛分布在土壤 水体 植物表面 芽孢杆菌营养需求简单 代谢速度快 易于分离和保存 不致病 无毒 而且芽孢杆菌具有产芽孢能力 与其他益生菌 如乳酸菌 相比 芽孢杆菌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能力更强 芽孢杆菌作为产品的保质期较长 芽孢杆菌可以防治疾病 与致病性细菌产生生存竞争 芽孢杆菌可以产生抑制病菌生长繁殖的细菌素和蛋白酶等 同时产生裂解酶 几丁质酶 多种纤维素酶 溶解致病性微生物的细胞壁 芽孢杆菌能够提高鱼类的饲料利用率 提高生长速度 徐奇友等研究发现 在杂交鲟饲料中添加巨大芽孢杆菌 胃脂肪酶 淀粉酶活性和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均显著提高 养殖动物机体对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能力增强 芽孢杆菌可以净化水体 芽孢杆菌能够分泌大量的淀粉酶 蛋白酶和脂肪酶等胞外酶 迅速降解残饵和排泄物中的淀粉 蛋白质和脂肪等有机物 加快水体中有机物的矿化与分解 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芽孢杆菌以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使含氮废物矿化 降低氨和亚硝酸盐水平 李雪等研究发现 在鲫鱼养殖水体较差的情况下 复合芽孢杆菌制剂脱氮除磷效果极佳 提高了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增加了优势菌 脱氮功能菌 减少了致病菌 2 2 光合细菌 光合细菌是一类具有光合色素 能够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光合磷酸化的微生物 富含蛋白质 维生素 类胡萝卜素等 光合细菌分布广泛 易培养 生长速度快 繁殖力和生命力强 光合细菌具有固氮 制氢 固碳 脱硫等作用 光合细菌家族庞大 种类繁多 应用在生产中的主要是红螺菌科 如沼泽红假单胞菌 黄褐红螺菌等 光合细菌通过吸收氨氮 亚硝酸盐 硫化氢等有毒物质 促进有机物循环 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光合细菌的反硝化作用可以除去水中的亚硝酸氮 改善水质 促进鱼虾类生长 王光玉等研究发现 分离得到的光合细菌对底泥水体进行10d处理 亚硝酸氮的去除率达到83 59 化学需氧量 COD 去除率达到92 91 硫化物的去除率达到69 91 氨氮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7 光合细菌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不消耗氧气 也不释放氧气 而是通过吸收水体中的耗氧因素 如有机质和硫化氢等物质 使好氧微生物因缺乏营养而转为弱势 降低氧气的消耗起到增氧作用 光合细菌在光合作用时 提高了水体的透明度 促进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增大放氧量 从而起增氧作用 光合细菌个体较小 只有小球藻的1 20 非常适宜作为部分鱼虾幼苗的开口饵料 光合细菌在治疗对虾红腿病 烂鳃病 鱼类夜盲症等方面效果较好 光合细菌含有抗病毒物质 有钝化病毒致病的能力 2 3 乳酸菌 乳酸菌是指发酵糖类代谢产物为乳酸的一类细菌的总称 形态呈球状或杆状 属于革兰氏阳性菌 乳酸菌喜好酸性环境 最适pH值为5 0 7 0 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是水产养殖中常用益生菌 乳酸菌在鱼类养殖中作为饲料添加剂广泛使用 姚国强等研究发现 在饵料中添加5 的乳酸菌 体重增长率提高了30 08 存活率提高了11 47 Gildberg等研究发现 使用添加宿主原乳酸菌的饲料饲喂鳕鱼3个月 将鱼苗放养在带有强致病弧菌的特殊环境中 发现鱼生存率显著提高 抗病率显著提高 乳酸菌属于异养型微生物 在厌氧或兼性厌氧条件下均能够分解和利用多种有机碳 有机氮物质 是生物法处理污水的重要微生物 在成鱼养殖池中使用乳酸菌 实验池溶氧量比对照池提高11 2 氨氮和亚硝酸氯含量分别降低了54 和55 饵料系数降低8 2 单位面积净产量提高14 4 夏磊等研究发现 在草鱼饲料中添加0 2 0 4 的高性能乳酸菌 每10d拌饵投喂1次 使用3个月 水体中的氨氮 亚硝酸氮 硫化物等有害物质含量下降 溶氧量和水体透明度显著增加 2 4 酵母 酵母是一类单细胞真核微生物的统称 具有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核 细胞质 线粒体等较为复杂的细胞结构 酵母主要生长在偏酸性的 潮湿的含糖环境 酵母适宜生长温度为18 28℃ pH值为4 6 酵母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各种氨基酸 维生素 生物活性物质 有机物占细胞干重的90 94 酵母个体大小适宜 易被浮游动物摄食 Nematzadeh等研究发现 使用酵母喂养轮虫的生长速度 产卵数量和营养成分显著提高 酵母可以替代鱼粉作为饲料蛋白源 酵母的蛋白质含量较高 价格约为鱼粉的1 3 Oliva Teles等研究发现 在鲈鱼养殖中添加啤酒酵母 替代50 的鱼粉蛋白 对鱼的生长无不良影响 在日粮中加入30 的啤酒酵母可提高饲料利用率 程光平等研究发现 在丰鲤养殖中添加酵母替代秘鲁鱼粉 丰鲤主要生长指标和饲料系数均无异常 饲料成本明显降低 3 展望 益生菌的种类多样 功能丰富 符合未来绿色生态养殖的趋势 基于水产养殖活动中物种和生产条件的多样性 在水生动物中使用益生菌要考虑实际情况 益生菌的来源 剂量和持续时间等因素均会影响益生菌的使用效果 未来 益生菌在水产动物养殖中应用应对上述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略
更新时间:2023-06-16 10:42:31
近年来 随着我国动物性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 畜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 人畜争粮的问题也日益严峻 饲料用粮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压力 我国是世界畜牧业大国 同时也是饲料消费大国 饲料原料缺乏严重影响着我国畜牧业发展 除此之外 我国玉米 小麦和大豆等饲料资源长期依靠进口 加上近年来国际贸易紧张 豆粕 玉米 小麦等饲料原料价格的上涨 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植物性非常规饲料是指由于营养成分含量较低而未被大量投入生产使用的植物性原料 主要来源于农副产品和工业副产品 这些副产品一般都是运至垃圾场堆积 焚烧或填埋 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 而且浪费了自然资源 生物发酵技术是将发酵工程与酶工程相结合 从而有效降低植物性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增加原料中功能性物质和生物活性成分 改善饲料适口性和加工性能 易于动物采食 因此利用生物发酵技术挖掘和开发非常规饲料资源 不仅可以缓解我国饲料资源短缺的问题 还可以为农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新的路径 1 植物性非常规饲料的分类及特性 植物性非常规饲料原料大致可分为农业副产物 工业副产物和林业副产物等三类 见表1 农业副产物类主要优势为产量大 种类多 分布广 蛋白质含量高 工业副产物的优势主要为原料中富含膳食纤维糖类 有机酸 维生素 矿物质等 林业副产物的主要优势为原料中除了含有一定量的养分以外 还含有定的具有促生长 抗菌抗病毒 提高畜禽免疫力的功能性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 植物性非常规饲料原料的共有缺点主要是营养价值较低 营养成分不均衡 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或毒物 适口性差 不同产地之间营养成分差异大 无可靠的饲料数据库 这此缺点严重影响了植物性非常规饲料原料的品质和动物对其的消化与吸收能力 表 1 植物性非常规饲料分类 植物性非常规饲料的处理方式及其特点 目前关于植物性非常规饲料的处理方式可分为物理 化学和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包括膨化 浸泡 微波 煮熟 挤压 水解等 化学方法主要有氨化 碱化等 生物方法主要包括微生物发酵 青贮 酶解等 物理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淀粉糊化 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改变各组分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提高畜禽对饲料的消化吸收利用率 化学处理将饲料进行碱化氨化处理后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粗纤维被分解为单糖或低聚糖 提高蛋白质的含量 同时改变饲料的适口性和营养物质消化率 但物理和化学处理最大的弊端就是难以很好地消除植物性非常规饲料中较高的抗营养因子和毒性物质 生物处理方法尤其是微生物发酵技术 在发酵过程能有效降低其中的抗营养因子以及产生大量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 其代谢产物可将复杂多糖 脂肪和蛋白质等大分了物质降解成易被消化 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有利于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 进而提高饲料转化率和动物生产性能 除此之外还能增加原料中的粗蛋白 粗脂肪等含量 由此可见利用牛物发酵技术是解决植物性非常规饲料原料抗营养因子含量高 营养成分低的有效途径 2 常用发酵菌种 我国农业农村部2013 年发布的第2045号文件 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13 的微生物细目中列出了乳酸菌类 酵母菌类等33个菌种 在微生物发酵饲料中应用较多的菌种主要是芽抱杆菌 乳酸菌 酵母菌和霉菌4类菌种 见表2 发酵形式主要分为固态发酵与液态发酵 表 2 常用菌种及其主要产物 3 植物性非常规发酵饲料的应用现状 生物发酵技术在植物性非常规饲料加工中的应用是未来饲料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就现阶段而言 植物性非常规发酵饲料的生产与应用仍然存在定的问题 例如发酵技术 发酵设备以及相关技术人员较养殖业发达的国家相对落后 目前暂未形成一套统一的行业标准和制度 在饲料生产过程中 存在很多管理 安全 卫生 检测的隐患 极易导致饲料质量不稳定和杂菌污染 因此 有必要建立健全行业管理制度 安全 卫生执行标准 检测标准 植物性非常规发酵饲料在养殖中一般作为添加剂使用 不同种类原料之间的添加比例难以确定 作用效果不稳定不同物种 不同养殖场之间使用效果差异较大 开袋后不及时使用容易变质 基本都为粉料 制粒较为困难 颗粒料之间的混合均匀度较低 但上述在应用中的瓶颈可以通过因原料 物种的不同来设计合理的配方与发酵技术 利用低温制粒与冷制粒技术来解决因传统制粒工艺而导致饲料中微生物失活 功能性成分流失的弊端 4 植物性非常规发酵饲料的作用效果 4 1提高营养水平 降低抗营养因子 饲料原料经过微生物发酵后 可以提高其中的营养水平 还能吸附或降解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抑制有害霉菌的产生 得到大量的酶和活性肤等物质 Wang等在两项研究中发现 使用黑曲霉发酵辣木叶和银杏叶后产生了 ldquo 今人愉悦的香气和强烈的甜味 rdquo 辣木叶经过发酵后蛋白质含量和体外消化率分别提高了 23 4 和54 4 并目显著提高了黄酮类化合物和y 氨基丁酸的含量 银杏叶经过发酵后 每克叶片总黄酮 还原糖和粗蛋白含量分别为 19 95 0 23 24 28 2 35 mg 和 162 81 3 46 mg 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26 03 62 73 和14 58 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 96 41 和16 49 Sonja等研究发现 使用芽抱杆菌发酵麦麸后 能产生植酸酶 可使麦中的植酸减少约34 并使发酵后的麦素中的无机磷增加到 15 5 mg g 除此之外 淀粉酶 纤维素酶 果胶酶 甘露聚糖酶和蛋白酶的活性在发酵过程中也有所增加 4 2 提高生长性能 饲料经过微生物发酵后 能产生一定的酸香味和不饱和脂肪酸 增加饲料的香味 促进动物采食 并日能加快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分解 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从而提高动物生长性能 魏秀莲等以10 的发酵山植渣等量替代基础日粮饲喂仔猪 发现与对照组相比 平均日增重 ADG 显著增加了8 36 平均日采食 ADFI 量降低了7 87 料重比 F G 显著降低 15 04 巫梦佳等研究发现 在青脚麻鸡日粮中添加1 的发酵茶叶渣可以显著提高未增重 FW 和ADG 显著降低F G Ding等研究发现在肉鸡基础日粮中添加3 发酵桑叶粉将ADG 显艺提高了18 39 E G显艺降低了10 88 4 3 增强免疫力 发酵饲料在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中 可以产生大量的抗菌物质 抑制细菌 病毒的生长 还能诱导上皮内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激活巨噬细胞 提高抗体水亚 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应答 从而提高动物免疫力 Zhang等研究发现 饲喂发酵枸杞渣可以提高绵羊的免疫球蛋白 G IgG 免疫球蛋白 A IgA 免疫球蛋白M IgM 和球蛋白 GLB 水平 并诱导了免疫相关通路基因的表达水平 如白介素 17 IL 17 信号通路和核昔酸结合寡糖聚化结构域 NOD 样受体信号通路的表达升高 从而增强绵羊的免疫力 研究也表明 发酵中草药可以提高大口黑俞幼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谷胱甘肤过氧化物酶 GSH Px 和过氧化氢酶 CAT 的活性 降低丙二醛 MDA 的含量 并且能增加肠道抗炎因子转化生长因子 B TGF B 和白介素 10 IL 10 降低促炎因子白介素 8 IL 8 白介素 15 IL 15 和肿瘤坏死因子 Q TNF a 的mRNA相对表达量网 张旭晖等 ldquo 研究发现 在基础日粮中添加 15 发酵文冠果叶 可以显著提高肉兔的血液白细胞计数 脾脏指数 IgG 和IgA含量 除此之外还能提高血清和肝脏的 GSH Px和SOD活性 降低MDA含量 4 4 改善肠道健康 肠道是数百万微生物的家园 是细菌定植最重要的部位 发酵饲料中存在的益生菌可以在肠道中定植 黏附在肠道上皮细胞上 抑制病原菌在肠道内的定植 并且还能产生有机酸 细菌素和溶菌酶等生物功能物质 进而杀死肠道病原微生物 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 王国军等研究发现 在饲料中添加6 发酵苹果渣可以提高仔猪小肠部分肠段的绒毛高度降低隐窝深度 除此之外还能提高肠道中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 降低大肠杆菌的数量 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 Zhang等研究发现 饲喂 0 5 的发酵银杏叶可以增加肉鸡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高度 降低空肠隐窝深度 此外 能增加肉鸡回肠乳酸杆菌数量 降低回肠和盲肠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数量 有效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 5 总结 植物性非常规发酵饲料在猪生产中的应用 不仅能够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和生猪的生产性能 有益于生猪健康 降低养殖成本 还可以解决我国饲料资源短缺的问题 但由于原料的种类 来源以及发酵工艺的不同 未能得到广泛应用 因此 通过进步完善植物性非常规饲料原料的营养指标数据 构建发酵菌种库 完善发酵工艺 建立更加全面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 实现植物性非常规发酵饲料由基础研究向产业化的过渡 将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更新时间:2023-06-02 10:09:48
2010 年 美国医学研究所审查了当前的文献 将 400 IU 天的估计平均需求量更改为美国 600 800 IU 天的推荐膳食允许量 RDA IOM 2010 这是在假设由于皮肤癌问题 阳光照射最少的情况下完成的 为此 很少有天然食物含有显着浓度的维生素 D 来满足新推荐的膳食标准 这需要强化饮食或含有维生素 D 的特定食物以满足当前和未来的建议 因此 重要的是找到替代食物来增加饮食中维生素 D 的每日摄入量 以维持这种重要营养素的高循环浓度 2011 年 美国农业部对食用鸡蛋维生素 D 含量进行了调查 并将该值更新为 40 IU 鸡蛋 反映了为提高蛋鸡骨骼和蛋壳质量而饲喂的维生素 D 量有所增加 尽管这表明鸡蛋维生素 D 含量大幅增加 但报告的原始数据表明 维生素 D 的商业含量超过 400 IU 鸡蛋 这表明由于膳食补充和脂质和脂溶性分子的有效转移 鸡蛋维生素 D 含量发生了变化从母鸡到鸡蛋 假设和项目目标 给蛋鸡喂食增加浓度的补充维生素 D 会增加蛋中维生素 D 的浓度 这项拟议研究的目的是确定与鸡蛋中维生素 D 含量峰值相对应的补充膳食维生素 D 的阈值 虽然 40 000 IU kg 已被证明喂给蛋鸡是安全的 但蛋鸡日粮中补充 400 000 IU kg 已被证明会对健康和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这项研究旨在评估几种低于 40 000 安全剂量的剂量和一种高于安全剂量但仍远低于已知毒性剂量 400 000 IU kg 的剂量 材料和方法 表 1概述了处理设计 实验日粮将连续喂给三只母鸡的三个围栏 每个围栏允许八个重复组 每次处理总共有 72 只母鸡 由于成本 向鸡蛋的转移以及与其他维生素 D 代谢物的毒性比较 选择维生素 D 3作为膳食补充维生素 D 的形式 在产蛋周期开始时将实验日粮喂给蛋鸡 并持续整个周期 大约 18 至 54 周 母鸡管理遵循 UEP 指南 UEP 2002 并且根据饲养员的建议制定饮食 实验日粮每两周混合一次 以尽量减少补充维生素 D 因饲料储存而导致的降解 每天输送饲料 每周测定饲料残留 计算采食量和转化率 g 蛋 g 采食量 每天记录母鸡死亡率 每天收集鸡蛋并记录生产性能 在前四个星期 19 23 每周连续两天保存鸡蛋 在接下来的 10 周 23 33 中 每两周连续两天 在实验的剩余时间 32 58 中 每四个星期连续两天 对保存的鸡蛋进行称重以确定鸡蛋的大小和生产的质量 每个实验处理 16 个鸡蛋 每个重复组两个 被打碎和分离以确定蛋壳 蛋黄和白蛋白的重量 汇集蛋黄以确定总脂质 磷脂 脂肪酸组成和总不皂化物 汇集蛋黄以产生四个重复样品 用于通过 HPLC 测定维生素 D 使用蛋壳来确定蛋壳厚度并测量哈夫单位 并在色扇上对蛋黄颜色进行评分 剩余的鸡蛋用于测定蛋黄的物理和功能特性 包括生蛋黄的粘度和乳化参数 在实验结束时 目视检查所有母鸡的龙骨完整性和软组织钙化 以确定长期补充维生素 D 对骨骼和软组织完整性的影响 从每个重复组的三只蛋鸡中收集右胫骨 以确定无脂胫骨灰分作为一般骨骼健康和 Ca 和 P 状态的指标 使用重复测量的 ANOVA 分析性能数据和鸡蛋重量 鸡蛋成分重量 哈夫单位和蛋黄颜色评分的统计数据 每两周用新的饮食混合分析性能数据 并在以 1 2 或 4 周的间隔收集鸡蛋时分析鸡蛋数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相互作用 因此呈现了主要影响 如果检测到显着性 P lt 0 05 则采用 Tukey 真实显着性检验来分离处理方法 使用 ANOVA 分析鸡蛋质量特征和维生素 D 含量和转移率 结果与讨论 观察 19 至 58 周的性能数据表明 不同浓度的补充维生素 D 之间没有差异 40 周期间的产蛋率在 91 4 和 93 1 之间 母鸡饲喂的鸡只和维生素 D 之间没有任何显着差异补充 D 的禽类 尽管补充维生素 D 的禽类之间存在一些不一致的差异 采食量再次显示对照饲料和补充维生素 D 的饲料之间没有显着差异 总采食量为每只母鸡每天 91 8 至 99 2 克 日产蛋量或总饲料效率 克蛋 千克采食量 没有差异 这些数据与之前的数据一致 之前的数据报告了对照喂养的家禽和补充了 5 000 至 15 000 IU kg 维生素 D 的家禽在生产性能上没有差异 表3 与总蛋重一样 处理之间的蛋白重量没有差异 但与对照组 2 200 IU kg 和 102 200 IU kg 处理相比 接受 24 700 IU kg 处理的鸡的蛋黄重量显着增加 补充 24 700 和 102 200 IU kg 的母鸡的蛋壳重量存在显着差异 但实验处理与对照喂养鸡的蛋没有差异 这些结果与 Browning 和 Cowienson 2014 年 大体一致 其中高达 10 000 IU kg 的维生素 D 并未显着改变蛋重 破壳强度或蛋黄重量 Haugh 单位 蛋白质量的测量值没有因维生素 D 处理而显着改变 但蛋黄颜色随着 102 200 IU kg 维生素 D 处理而显着增加 表 3 蛋黄颜色是第一个测量到的反应 其中最高浓度的维生素 D 可能会改变反应 但问题仍然存在 蛋黄颜色的这种适度但显着的差异是否表明负面表现 与 Haugh 单位一样 蛋黄水分含量 不皂化物 粘度和乳化特性因母鸡日粮维生素 D 处理而无显着差异 表 4 乳液和乳化数据在文献中得到支持 因为 Mattila 和同事 2003 没有显示这些测量与全蛋有任何差异 在为期 40 周的实验结束时 收集母鸡胫骨用于脱脂灰分测定 与表现一样 我们补充膳食维生素 D 对脱脂胫骨灰没有影响 所有骨骼看起来都正常和健康 所提供的性能和鸡蛋质量数据可能表明 高达 102 200 IU kg 的维生素 D 对蛋鸡来说是安全有效的饲料 但在得出结论之前考虑维生素 D 的一般代谢和调节也很重要 将维生素 D 喂给蛋鸡 40 周后 蛋黄维生素 D 含量从 9 700 IU kg 线性增加到 24 700 IU kg 饲料喂养的鸡群 图 1 验证了之前的数据并将响应范围扩大到几乎25 000 国际单位 公斤 但是观察维生素 D 从饮食中转移到 102 200 IU kg 处理的蛋黄很明显 在这些高浓度的饮食维生素 D 中 比任何其他处理更多的维生素 D 被转移到蛋黄中 当考虑五种饮食治疗的维生素 D 转移率时 这一点就非常清楚了 图 2 在对照鸡蛋中注意到最低的转移率是大约 5 9 700 至 24 700 IU kg 处理导致转移率显着增加 但控制在 8 至 9 一旦饲喂了 102 200 IU kg 的日粮 转移率就不受控制 大约有 25 到 30 的维生素 D 从日粮转移到蛋黄中 维生素 D 代谢的这种分解确实表明至少是毒性的开始阶段 尽管在为期 40 周的实验中表现没有受到负面影响 这些结果增加了我们对维生素 D 毒性数据的估计 并有助于更好地定义蛋鸡的这些比率 目前 在没有明显毒性作用的情况下饲喂的维生素 D 的最高浓度为 40 000 IU kg 饲料 Morrisey 等人 1977 年 此处提供的其余研究报告和数据均同意低于 40 000 IU kg 的浓度是对蛋鸡无毒 几乎没有收集到高于此阈值的数据点 但 Morrisey 及其同事 1977 确实评估了 400 000 IU kg 维生素 D 毒性 包括软组织钙化 目前的数据表明 由于模型无法控制膳食维生素 D 转移到蛋黄中 102 200 开始变得有毒 因此 此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40 000 IU 维生素 D kg 饲料或更少对蛋鸡来说是安全和可耐受的 但日粮浓度超过 100 000 就会对母鸡产生毒性 本文件中提供的数据基于成年动物的短期或长期喂养 并不反映在后备母鸡饲养阶段限制互操作的高维生素 D 喂养应用 更好地了解在蛋鸡的整个生命周期 而不仅仅是成年产蛋阶段 饲喂较高维生素 D 的长期生长 性能和健康影响将很有趣
更新时间:2023-05-29 14:17:43
随着我国生猪养殖水平提高 乳猪断奶日龄日益缩短 乳猪营养缺乏促进教槽料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而优质教槽料应结合乳猪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 消化能力差 免疫系统不健全 抗病力差 生长速度快 营养要求高的生理特点开发和设计 从根本上解决仔猪腹泻 断奶应激等断奶综合症的问题 让乳猪平稳渡过断奶关 避免各种应激 优质教槽料一般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易于消化和营养吸收 其中成品颗粒料中淀粉糊化度水平应尽量高 同时抗营养因子低 适口性好 乳猪喜欢吃 采食量大 才可能有良好的日增重指标 营养全面均衡 各种原料的营养成分不同 效率也不同 因此必须科学配方 精心调制 仔猪发病率低且无断奶应激现象 断奶应激会造成仔猪体重下降 生长停滞 本文从加工工艺角度出发 重点阐述乳猪教槽料加工工艺演变过程中如何解决 ldquo 改变淀粉糊化度水平 提升蛋白质水合效果 降低抗营养因子及病菌毒素必须高温 而高温会造成热敏配方及维生素 酶制剂的损失 rdquo 的矛盾 期待对饲料企业选择教槽料工艺和设备给予帮助 1 乳猪教槽料加工工艺的演变 1 1 教槽料的最佳糊化度 淀粉糊化作用是饲料加工过程中重要的物理化学特性变化过程 淀粉糊化度是指淀粉中糊化淀粉与全部淀粉量之比的百分数 是评价颗粒饲料加工质量的重要指标 直接影响畜禽吸收利用饲料中能量物质效率 进而影响饲料转化效率和畜禽生长状态 关于教槽料最佳糊化度的问题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但基本上可形成以下共识 教槽料的整体糊化度不能低 一般不低于50 糊化度太低影响营养消化吸收率 教槽料的整体糊化度不需要太高 较少有人认为超过75 是合理的 总的来说 糊化度在50 ~70 比较合理 通过市场走访 发现大多数企业认为约60 糊化度是合理的 同时笔者将市场上饲料产品成品质量目标进行梳理 见表1 供饲料企业参考 表1 市场上饲料成品质量目标 本文以时间为坐标 对先后出现的乳猪教槽料工艺特点归纳和分析 阐述乳猪教槽料加工工艺演变过程中如何解决 ldquo 改变淀粉糊化度水平 提升蛋白质水合效果 降低抗营养因子及病菌毒素必须高温 而高温会造成热敏配方及维生素 酶制剂的损失 rdquo 的矛盾 1 2 传统乳猪料加工工艺 传统乳猪料加工工艺流程见图1 该工艺主要特征如下 1 原料初清后粉碎 然后混合 调质制粒冷却 最好进行筛理打包的工艺流程 混合工段 包括乳清粉 维生素 酶制剂等热敏成分在内的全部物料参与混合 混合之后的物料进入调质器中调质 物料得到一定预熟化 之后物料进入制粒机压制成颗粒 经冷却和打包得到成品 2 该工艺流程中对成品熟化起作用的工段主要是调质工段 调质水分 调质温度 调质时间为影响调质效果的三要素 调质水分为第一要素 调质水分提升有利于调质效果改善 但调质器下游设备制粒机控制入模水分 le 16 ~17 水分超过入模水分后 制粒机压辊有打滑风险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调质水分不能太高 调质温度提升也有利于调质效果改善 但乳清粉等当温度超过70 ℃时 损失严重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调质温度不能太高 调质时间延长对于调质效果改善有一定作用 因此客户往往通过 ldquo 空间换时间 rdquo 即通过加大调质器空间来延长调质时间 因此保质器越来越多的应用在该工艺中 但是单纯依靠蒸汽热能对于糊化度提升有限 一般成品糊化度约在30 3 熟化程度低直接影响乳猪料消化率 且适口性不足 4 糊化度低也是物料在调质器中采用相对较高温度调质获得的 不可避免对一些热敏成分也造成破坏 影响颗粒料最终营养品质 随着时间推移 传统乳猪教槽料工艺逐渐被淘汰 欧洲的膨胀工艺进入国内饲料行业 图1 传统乳猪教槽料加工工艺 1 3 传统膨胀加工工艺 传统膨胀加工工艺在国外应用比较多 该工艺流程 见图2 较灵活 工艺流程可实现3 种产品生产 1 膨胀锅巴料 其工艺流程为原料经初清 粉碎 配料混合 调质 膨胀 冷却 筛理 打包等工序 2 膨胀破碎料 其工艺流程为原料经初清 粉碎 配料混合 调质 膨胀 破碎 冷却 破碎 筛理 打包等工序 3 膨胀颗粒料 其工艺流程为原料经初清 粉碎 配料混合 调质 膨胀 破碎 制粒 冷却 筛理 打包等工序 该工艺具有以下特点 工艺灵活 可兼顾不同产品生产 与传统乳猪料加工工艺相比 所有物料经过熟化处理 在蒸汽热能利用的基础上 引入膨胀器挤压处理 物料中淀粉糊化度可提升至40 ~50 从养殖效果上超越了传统乳猪料加工工艺 该工艺缺点是在膨胀的过程中乳清粉等热过敏成分损失多 后续工艺和设备中不能补充损失的营养成分 造成配方营养水平损失 该工艺对于成品糊化度进一步提升比较困难 乳猪料适口性不足 该工艺在90 年代的广西风靡一时 但是该工艺不能有效解决热敏成分在加工过程的损失问题 单一原料膨化低温制粒工艺在国内悄然兴起 1 4 单一原料膨化低温制粒工艺 单一原料膨化低温制粒工艺 见图3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乳猪教槽料加工工艺 单一原料 玉米 大豆 经初清 粉碎 调质膨化 冷却 粉碎后进入待配料仓 与其他原料 配方中的玉米 豆粕等大宗原料 热敏配方等配料混合 然后低温制粒 冷却 筛理 打包的工艺流程 图2 传统膨胀加工工艺 图3 单一原料膨化低温制粒工艺 单一原料膨化低温制粒工艺具有以下特点 1 针对不同物料不同特性膨化处理 部分玉米进行膨化处理 膨化玉米糊化度85 ~95 现场膨化玉米容重基本控制在350~420 g middot L 1 2 膨化大豆生产线 专线专用 避免交叉污染 膨化大豆尿酶活性 le 0 01~0 10 抗营养因子处理彻底 3 热敏配方成分添加后低温制粒 营养成分损失较少 4 全部豆粕 绝大部分玉米及其他大宗原料未高温处理 糊化度水平较低 且卫生指标不高 并且成分间糊化度水平差异较大 容易造成颗粒间不均匀性 单一原料膨化低温制粒工艺无法兼顾其他大宗原料 行业中部分企业开始采用膨胀低温制粒工艺 1 5 膨胀低温制粒工艺 舒化工艺 膨胀低温制粒工艺是对传统膨胀加工工艺改良的一种工艺 见图4 首先物料初清 粉碎 配料混合 所有大宗原料 玉米 豆粕 膨化大豆等 一次混合 高温调质膨胀处理 然后冷却 粉碎 与热敏成品原料二次混合 再采用低温调质 制粒 冷却 筛理 打包等工艺流程 该工艺具有以下特点 1 良好解决加工工艺中 ldquo 改变淀粉糊化度水平 提升蛋白质水合效果 降低抗营养因子及病菌毒素必须高温 而高温会造成热敏配方及维生素 酶制剂的损失 rdquo 的问题 2 膨化大豆生产线 专线专用 避免交叉污染 膨化大豆尿酶活性 le 0 01~0 1 抗营养因子处理彻底 3 热敏配方成分添加后采用低温制粒 营养成分损失较少 4 该工艺得到饲料的糊化度和膨胀加工工艺一样 物料中淀粉的糊化度可提升至40 ~50 成品糊化度进一步提升比较困难 乳猪料适口性不足 5 由于膨胀的剪切力低 对一些豆粕等原料脱毒不彻底 目前该工艺有一些厂家应用 但该工艺在对糊化度水平要求较高的场合 有些无能为力 一种全新的全膨化低温制粒工艺悄然兴起 图4 膨胀低温制粒工艺 舒化工艺 1 6 全膨化低温制粒工艺 全膨化低温制粒工艺与膨胀低温制粒工艺相比 见图5 主要不同点是把工艺流程中的膨胀器用膨化机进行优化 这里的膨化不是单一原料膨化而是配合物料膨化处理 主要为解决膨胀器对熟化度水平提升程度不足的问题 该工艺具有以下特点 1 全膨化低温制粒工艺解决加工工艺中 ldquo 改变淀粉糊化度水平 提升蛋白质水合效果 降低抗营养因子及病菌毒素必须高温 而高温会造成热敏配方及维生素 酶制剂的损失 rdquo 的问题 2 膨化大豆生产线 专线专用 避免交叉污染 膨化大豆尿酶活性0 01~0 1 抗营养因子处理彻底 3 热敏配方成分添加后采用低温制粒 营养成分损失较少 4 由于采用挤压强度更高的畜禽料膨化机 物料中淀粉的糊化度可提升至50 ~70 大幅改善乳猪颗粒适口性 5 由于采用膨化作业处理 豆粕等原料脱毒更彻底 图5 全膨化低温制粒工艺 2 总 结 随着饲料加工水平不断提升 饲料加工工艺也发生较大变化 单一原料膨化低温制粒工艺经过多年发展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工艺流程 但客户对配方营养 营养损失 饲料清洁 安全等方面的关注度日益增加 全膨化低温制粒工艺得到越来越多的客户认可 乳猪料教槽加工工艺在不断发展 相关设备也在不断提升 相信未来会有新工艺 新设备不断涌现 笔者作为系统方案供应商 会持续工艺和设备进行优化和研究 希望通过工艺和设备的持续优化 开发出优质高效的工艺及设备 推动乳猪教槽料加工水平继续提升 参考文献 略
更新时间:2023-04-13 13:59:29
养鸡场最大的生产成本便是饲料成本 约占总支出的2 3 据统计 管理不善 措施不力的养鸡场 饲料浪费可占到全年饲料消耗量的3 ~8 因此 减少饲料浪费 是养鸡场节支增效的重要措施 1 选择适宜的品种 控制好饲养密度 1 饲养高产优质品种 可选择饲料报酬高 体型适宜的蛋鸡品种 这样的品种生产性能高 潜力大 生长发育快 产蛋率高 饲料报酬高 有的品种料蛋比可以达到2 1∶1 2 饲养密度要合适 无论平养还是笼养 密度过大 容易发生抢食现象 饲料抛洒难以控制 造成饲料直 浪费 2 正确配制加工饲料 1 做好调整饲养工作 据不同饲养阶段的营养需要及时配制和更换营养全面 平衡的日粮 特别注意能量蛋白比 各种氨基酸比例 钙磷比例等 合理补充添加剂 2 饲料粒度要适宜 粉料粗细要适宜 有些养殖场觉得粒度大 鸡喜欢采食 其实粒度过大采食后影响消化率 很快排出体外 造成间 饲料浪费 但是粒度过小过细适口性差 易形成粉尘 造成饲料浪费 还严重影响空气质量 粒度以0 4~0 8mm为宜 3 饲料要搅拌均匀 机械搅拌时装料量要适宜 搅拌时间符合设备要求 维生素 氨基酸 微量元素 药物等添加剂要事先制成1 的预混物再与其他原料混合搅拌 需要人工拌料时 要多层次多次分组搅拌 保证均匀 3 从管理入手减少饲料浪费 1 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 修建鸡舍时应注意鸡舍保温隔热性能 把鸡舍温度保持在8℃~24℃比较理想 在寒冷的冬季 当温度降到5℃以下时就要采取保暖措施 以减少冷应激造成的不必要的饲料间接浪费 生产实践表明环境温度每降低3℃ 耗料量会增加5g左右 用于维持体温和产蛋 冬季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鸡舍温差 纵向通风鸡舍前端比中后端的鸡采食量明显大 2 制定合理的光照制度 光照时间过长 超过16h或光照强度过大 超过20lx 饲料消耗就会增大 饲料报酬降低 寒冷冬季的夜晚 延长光照时间 饲料消耗明显增加 这个季节应在凌晨提前开灯 弥补光照不足 夜间可适当提前关灯 3 及时淘汰劣质鸡 包括弱小鸡 病残鸡 停产鸡 低产鸡 恶癖鸡等 这些鸡不仅白白浪费饲料 而且会影响整个鸡群健康 如发现瘫痪鸡较多要及时检查日粮中的钙 磷及维生素D3含量与饲料的搅拌情况 4 加强饲料管理 防止原料及成品雨淋 受潮 霉变 日晒 过期等 配备饲料贮存罐的大型鸡舍要及时清理罐壁 防止饲料潮湿粘连罐壁 引起霉变 造成饲料直 浪费和鸡只中毒 5 消灭老鼠 养鸡场因其适宜的环境和有充足的食物 极易受鼠害 老鼠对鸡和人的健康危害是十分惊人的 据国外资料报道 一只250g重的老鼠每天可吃掉相当于自身重量的食物 老鼠总是挑吃新鲜好料 还在饲料中排尿排粪 造成污染 老鼠不仅传播疾病 咬坏器具 而且能盗食大量饲料 许多鸡场这项损失占饲料总量的1 ~2 数量惊人 要想法设法坚决消灭 6 适时正确断喙 断喙不但可防治啄癖的发生 而且能防止鸡只刨食饲料 有效减少饲料浪费 通过正确的断喙可以节约饲料3 ~5 1日龄断喙的雏鸡 在育成和产蛋阶段一定要酌情补充断喙1~2次 保证断喙效果 4 做好饲养工作 减少饲料浪费 1 使用全价配合饲料 如果饲料营养单一 往往是耗料多 产蛋少 蛋重小 饲料报酬低 2 开食要用开食料盘 料槽结构要合理 深度10cm左右 槽内侧要加1~2cm宽的檐 槽檐要与鸡背相平或略高出 防止抛洒浪费 鸡笼 水槽 料槽容易变形 出现高低不平 漏水 溢水现象造成饲料浪费 生产中要勤检查 勤修理 避免水入料槽 造成水泡饲料 发酸变质 3 添料量要适量 一次加料量最好不超过槽深的1 3 要定时用木片匀料 避免鸡喙扒料聚堆撒落槽外 4 建立完善的检查监督和考核制度 增强饲养员责任心 正确添料 减少人为浪费 5 限制饲喂 限制饲喂的方法有限质法 限量法 限时法等 产蛋期限饲多采用限量法 要在产蛋高峰过后两周 平均体重超过标准体重时进行 具体方法是 将每100只鸡每天的饲料量减少230g 连续3~4d 如果由于饲料减少没有使产蛋量非正常下降 则继续使用这一给料量 并可结合称重酌情继续减少 只要产蛋量按照产蛋曲线下降正常 体重达标而不因为沉积脂肪超标 限饲则可持续进行 如果产蛋下降幅度较大 超过标准曲线下降幅度 就将给料量恢复到前一水平 注意当鸡群受到应激刺激或气候异常寒冷时 不要减少给料量 在正常情况下 限制饲喂的饲料量不能超过8 这一技术实施起来要求准确细致 记录完整 5 降低饲料成本 1 选择质优价廉的原料 货比三家 计算性价比 采取价低储存等措施 减低成本 2 自配饲料时原料尽量多样化 做到蛋白质互补 提高消化利用率 某些原料具有相同的营养成分 价格有差异时 可以互相部分替代 肉骨粉 血粉 羽毛粉 酵母粉 菌丝蛋白质 蚕蛹粉可替换或部分替换鱼粉 菜籽粕 棉仁粕 花生粕 芝麻粕 粉丝蛋白粉 苜蓿叶蛋白可替换或部分替换豆粕 合理利用低价同类饲料原料替代高价原料 以达到降低饲料成本的目的
更新时间:2023-04-06 14:02:44
动物维持生命 生长发育及生产产品 如肉 蛋 奶 都需要能量 饲料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代谢活动 都是在能量的参与下完成的 动物的能量来源于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 脂肪和蛋白质 蛋鸡也不例外 但是在日常的生产实践中 在鸡群均健康的情况下 不同的养殖户使用同一种饲料喂养蛋鸡 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差距较大 主要原因就是喂养水平导致饲料能量利用率存在差异 影响饲料能量利用率的因素有 1 鸡群本身的因素 不同生产阶段的鸡群对饲料的利用率不同 如雏鸡低而成年鸡高 蛋鸡个体之间也有差别 进而对饲料能量利用率也不同 2 饲养管理水平 在适宜的饲养管理水平下 随着饲养水平的增加 饲料有效能量用于机体维持需要的部分相对减少 用于生产的净能增加 效益随之增加 但若不是在适宜的饲养水平下饲养 随着蛋鸡采食量的增加 由于消化率下降 使饲料能量利用率降低 料蛋比升高 效益降低 3 饲料因素 蛋鸡饲料在配制时 一定要保证各种营养物质 能量 蛋白质 氨基酸 维生素 矿物质 电解质等的平衡 才能使饲料的能量利用率达到最高 反之 必然会造成饲料营养物质的浪费 增加机体负担 影响消化吸收 饲料要根据季节 温度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适时调整能量蛋白比例 合理控制粗纤维的水平 才能提高饲料的能量利用率 增加效益 同时饲料的品质也至关重要 若饲料霉菌毒素较高 也会对饲料营养价值及能量消化利用率产生负面的影响 4 饲养环境因素 鸡群所处的饲养环境 如温度 湿度 通风 光照 饲养密度等情况的变化 都会影响其对能量的利用 例如气温的变化 机体内的饲料养分用于维持需要和生产的分配发生变化 进而对饲料能量的利用率也随之变化 当蛋鸡遭受冷应激时 饲料能量主要用于维持体温的需要 而用于产蛋的能量必然减少 当处于热应激时 单位饲料用于生产的能量减少 5 疾病因素 蛋鸡会遇到的疾病有呼吸道疾病 肠道疾病 寄生虫病 肝脏疾病及各种营养缺乏症 这些定会影响蛋鸡的采食 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与利用 同时也会影响能量的转化 最终导致饲料能量利用率降低 若养殖户朋友们在蛋鸡饲养中 遇到料蛋比高 效益差 饲料能量利用率低的问题 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找准原因 对症下 ldquo 药 rdquo 定会事半功倍 取得高收益
更新时间:2023-03-29 14:59:28
播恩四驱双酸发酵饲料对仔猪断奶应激的影响 章红兵教授 播恩四驱双酸发酵料具有 ldquo 特酸 特香 特活 rdquo 三大特征 ldquo 特酸 rdquo 是指酸的种类特多 有机酸的含量特高和pH值特低 ldquo 特香 rdquo 是指发酵产生独特醇香味 适口性特好 ldquo 特活 rdquo 是指活菌 活性小肽 活性酶含量特别高 可降低仔猪断奶对肠道的应激 1仔猪断奶应激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应激是指生物有机体对任何不利刺激的生物学反应 这些反应来自身体 精神甚至情绪 会影响动物新陈代谢的稳定性 从而影响动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与健康度 仔猪断奶后 由于与母猪分开 仔猪饲料形态与营养成分的剧变 养殖环境 饲养方式和饲养人员发生变化 而此时断奶仔猪处于强烈生长发育时期 消化机能和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 母源抗体逐渐下降 免疫功能低下 因而会产生强烈的应激 仔猪脱离母猪的保护和进入陌生的环境之后 不但造成严重的心理应激 再加上饲养环境质量差 分群或并群 频繁的注射疫苗 饲料或饮水中添加药物 进一步加大了应激强度 发生应激的仔猪常表现为采食量低下 生长迟滞 消化功能紊乱等 严重的导致衰竭甚至死亡 据统计 仔猪断奶应激问题导致的保育猪死亡率占发病猪总数的30 以上 并且影响后期的生长和健康状况 2减少仔猪断奶应激的措施 减少仔猪断奶应激的措施有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断奶仔猪日粮的品质 大量生产实践和研究表明 原料膨化技术 肠道营养技术 抗病营养技术 抗应激营养技术 清洁营养技术和生物发酵技术等 是解决断奶仔猪应激问题最经济 最有效的措施 日粮 肠道内微生物和黏膜层之间的平衡维持着猪肠道免疫系统的功能 因而与日粮相关的营养应激是影响猪肠道免疫系统的重要因素 营养应激包括突然更换日粮和饲喂方式 饲养方式不当 日粮变质 发霉 酸败及高水平抗营养因子等 仔猪断奶时 营养应激对其肠道消化吸收能力及免疫力的影响非常显着 仔猪断奶后 日粮突然由乳脂改为谷物淀粉固体饲料 饲料中仔猪不易消化的植物干物质使肠绒毛磨损变短 严重影响断奶仔猪采食量和饲料利用率 同时 由于采食量下降 各种营养吸收不足 组织屏障萎缩 黏膜分泌减少 转铁蛋白和干扰素生成量降低 造成T细胞受损 影响了仔猪的免疫细胞功能 断奶仔猪日粮采用原料膨化技术 既提高了玉米 豆粕等原料的能量和蛋白质的消化率 膨化后特殊的香味 可以明显改善适口性 有效地提高采食量 膨化过程中的高温高压还可以灭活各种病原微生物和虫卵 能有效降低仔猪发病率 肠道是机体养分消化吸收的场所 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也是最大的疾病源 通过氨基酸 含硫氨基酸 苏氨酸 色氨酸 异亮氨酸 缬氨酸 谷氨酰胺的组合 矿物元素 有机锌 铜 铁 硒的组合 有机酸 乙酸 丙酸 丁酸的组合 寡糖和植物提取物的有机组合等肠道营养技术 促进肠道发育 维持菌群平衡 提高肠道机械屏障 化学屏障 生物屏障和免疫屏障的功能 减少应激和疾病的发生率 通过精准添加可消化蛋白 小肽 谷氨酰胺 多不饱和脂肪酸 维生素 铬等免疫与抗病营养组分 降低断奶仔猪的抗病力 使仔猪安全度过应激危机 通过采用抗应激营养技术 提高猪非特异性免疫力 降低病原对机体损伤 清除自由基 降低氧化应激 使用无抗生素 强氧化物 重金属污染 无霉菌毒素 同源蛋白 抗营养因子和低排放的清洁日粮 可以有效降低日粮对肠道和肝脏的损伤 降低应激的发生 3发酵饲料抗仔猪断奶应激的作用机理 发酵饲料是指在人为可控制的条件下 使用农业农村部饲料原料目录和饲料添加剂目录等国家相关法规允许使用的饲料原料和添加剂 通过发酵工程 将饲料原料中不易分解的大分子物质和抗营养因子降解或转化为小分子的蛋白 肽类及氨基酸等 并在有益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产生大量有利于动物吸收的富含小肽 益生菌 有机酸 酶和细菌素等代谢产物的生物饲料 研究表明 发酵饲料具有营养丰富 适口性好 抗营养因子含量低和饲料消化吸收率高等特点 发酵饲料对断奶仔猪的抗应激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 1构筑肠道生物屏障 仔猪肠道内寄生着大量微生物 影响着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免疫功能 而且不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仔猪肠道微生态处于动态平衡 形成机体生物屏障 当发酵饲料随日粮进入仔猪胃肠道后 发酵饲料中富含的有益菌群会迅速在胃肠道上皮细胞黏附 定殖 增殖 并形成有益菌生物保护膜 竞争性地抑制病原菌的生存 同时 有益菌群在代谢中所产生的乳酸 乙酸 丙酸 细菌素等能降低仔猪肠道内pH值 抑制部分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改善仔猪肠道内微生物群落平衡 减少疾病的发生 3 2营造优势菌厌氧环境 当仔猪日粮改变或环境因素造成应激时 仔猪消化道内微生态环境极易发生紊乱 造成消化道调节功能减弱 仔猪发病率升高 而仔猪胃肠道中的优势菌群主要是厌氧菌 当发酵饲料中的需氧菌在仔猪肠道内大量繁殖后 肠道内局部的氧气消耗增多 有利于优势菌群的生长繁殖 从而抑制需氧和兼性厌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达到促进与维持仔猪肠道菌群平衡状态的作用 3 3提升机体免疫水平 仔猪体内的正常菌群具有促进机体黏膜反应 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非病原性革兰氏阳性菌是多数发酵饲料中主要的有益微生物 这类微生物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 多糖和脂磷壁酸组成 能够在机体内产生免疫刺激作用 使机体保持较好的抗体水平和免疫细胞活性 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3 4提高饲料营养价值 饲料在发酵过程中 通过有益微生物对饲料原料中粗纤维的分解 对大分子物质的降解 及菌群代谢所产生的代谢物 能够改善饲料原料的适口性和消化率 益生菌在仔猪胃肠道生长和繁殖过程中 能分泌大量消化酶 合成或促进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产生 进而提高饲料营养价值和转化效率 同时 发酵饲料中富含多种有益菌及活性酶 将极大地促进仔猪营养代谢活动 从而提高仔猪生产性能 4播恩四驱双酸发酵料的特点 播恩四驱双酸发酵料具有 ldquo 特酸 特香 特活 rdquo 三大特征 ldquo 特酸 rdquo 是指酸的种类特多 有机酸的含量特高和pH值特低 ldquo 特香 rdquo 是指发酵产生独特醇香味 适口性特好 ldquo 特活 rdquo 是指活菌 活性小肽 活性酶含量特别高 四驱发酵料中丁酸含量特别高 丁酸不仅是为结肠上皮细胞提供能量的主要营养素 而且还是调节肠道细胞和其他功能的细胞介质 包括基因表达 细胞分化 肠道组织发育 免疫调节 减少氧化应激和控制腹泻 四驱发酵料含有丰富的小肽 小肽具有强大的营养 生理功能 具有较高的免疫活性 抗氧化活性 抑菌杀菌活性 诱食性和较强的抗应激 促生长作用 在肠道中可以直接吸收 转化 利用高效 完全 彻底 能促进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利用 四驱发酵料含有大量活性益生菌 集约化猪场猪无法从外界补充有益菌 难以消化日粮中的纤维素 木质素 难以保证肠道微生态平衡 易产生腹泻 消化不良 采食下降 肠绒毛萎缩等 益生菌可以提高饲料消化吸收率 持续帮助消化饲料养分 同时抑制肠道有害菌的生长繁殖 调理仔猪胃肠道健康 四驱发酵料中含有丰富的生物酶 蛋白酶将大分子的抗原蛋白降解为小肽或氨基酸 淀粉酶能分解淀粉和多糖 非淀粉多糖酶能分解饲料中木聚糖 葡聚糖 甘露聚糖 纤维素 果胶等 植酸酶可释放植酸和磷 氨基氧化酶和硫化氢分解酶可除臭 除氨 降低污染 四驱发酵料中各种酶之间相互协调配合 形成降解效率高的酶系 大大提高日粮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 降低仔猪断奶对肠道的应激
更新时间:2023-01-03 19:51:29
藜麦属藜科植物 与菠菜 甜菜属植物相同 藜科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现 目前大约有250种已被确认 藜麦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 最重要的是其对气候和土壤条件具有相当大的适应力 藜麦可食用部分包括叶子和谷物 蛋白质和脂类的营养均衡 蛋白质含量高 Farro 2008 魏爱春等 2015 发现 藜麦比谷物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和平衡的必需氨基酸 类似于牛奶中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 其在脂质 蛋白质 膳食纤维 维生素B1 维生素B2 维生素B6 维生素C 维生素E及矿物质 尤其是钙 磷 铁和锌 的水平上超越谷物 魏爱春等 2015 尽管有这些特点 但因进口成本高 且大多数人对其了解很少 导致这种原料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藜麦在动物日粮中的营养价值 藜麦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 主要是因为其含有高水平的淀粉 同时也包含少量糖 是一种营养价值高的原料 主要是因为它含有高质量的蛋白质 还含有纤维 B族维生素 维生素E 维生素C及钙 镁 铁 钾 磷 锰 锌 铜和钠等矿物质 与大米 玉米 大麦和小麦等传统谷物相比 它含有更高水平的蛋白质 蛋氨酸和赖氨酸 其脂肪酸组成与豆油类似 Vega Galvez等 2010 报道 藜麦可降低各种疾病的风险 其功能特性可能与纤维 矿物质 维生素﹑脂肪酸 抗氧化剂和植物激素的存在有关 这些物质有助于动物营养 特别是在保护细胞膜方面 1 蛋白营养价值 蛋白质参与组织构建 维护 酶 激素和抗体的形成 能量供应和代谢过程 除了氮 氨基酸还向身体提供硫化物 它们以脂蛋白的形式参与甘油三酯 胆固醇﹑磷脂和脂溶性维生素的运输 Comai 等 2007 报道了藜麦蛋白和氨基酸情况 与常规饲用谷类相比 藜麦的总蛋白质含量高于大麦 11 水稻 8 8 玉米 7 8 黑麦 11 6 和高粱 12 4 其含量为13 8 16 5 同时 白蛋白和球蛋白占藜麦籽粒贮藏蛋白的绝大部分 而脯蛋白的浓度较低 且这个比例在不同物种中不同 藜麦中谷氨酰胺~谷氨酸 天冬酰胺~天冬氨酸 精氨酸 丝氨酸 亮氨酸和甘氨酸含量较高 但含硫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 蛋白质的质量是由必需氨基酸比例决定的 尤其是动物不能合成的一些必须氨基酸 如果这些氨基酸中只有一种是有限的 其他的就不会被完全吸收 从而导致日粮蛋白质损失 进而降低动物的生长性能 罗钩秋等 2012 氨基酸生物利用率还取决于蛋白质消化率 抗营养因素影响及色氨酸和中性氨基酸的比例 Comai等 2007 发现 藜麦不仅蛋白质含量高 且氨基酸组成充足 尤其是色氨酸含量高 色氨酸通常是谷物中的第二限制性氨基酸 此外 它含有大量的非蛋白色氨酸 更容易被吸收 有助于增加这种氨基酸在脑中的可用性 从而影响血清素神经递质的合成 李宁和彭燮 2019 2 碳水化合物营养价值 碳水化合物是自然界中发现的最多的化合物群之一 与蛋白质一起构成了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是动物最丰富 最经济的能量来源 淀粉是藜麦的主要碳水化合物成分 含量为52 69 纤维重量接近7 9 7 其中可溶性纤维含量为1 3 6 1 同时含有约3 的单糖 主要是麦芽糖 其次是D 半乳糖和D 核糖 而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较低 Abugoch James 2009 纤维有许多有益作用 与它在小肠中不消化有关 因此 Ogungbenle 2003 报道 日粮添加高含量藜麦纤维可以通过促进藜麦中其他营养物质在大肠中的吸收来提高消化率 淀粉是植物的主要生物聚合物 通常以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颗粒形式存在 藜麦淀粉颗粒呈多角形 直径为0 6 2 2 u m 小于大多数谷物淀粉颗粒的直径 可以是单个实体 也可以形成球状或椭圆形复合结构的团聚体 JamesAbugoch 2009 报道 藜麦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为3 22 低于小麦或玉米的直链淀粉含量 高于某些大麦品种 与某些水稻品种相似 与小麦 大麦淀粉相比 藜麦淀粉还具有较高的黏度 较高的吸水率和较大的膨胀力 而其较低的糊化温度和较低的淀粉分解速率导致较高的热糊化稳定性 即在加热过程中增加剪切阻力 因此 其淀粉在冷冻和陈化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Tang等 2002 3 脂质营养价值 藜麦由于其脂质部分的质量和数量而被认为是一种可替代的油料原料 藜麦的脂肪含量为2 0 9 5 富含亚油酸和 alpha 亚麻酸等必需脂肪酸 并含有高浓度的抗氧化剂 如 alpha 和y 生育酚 通过对比藜麦籽油与玉米 大豆的脂肪酸分布可以发现 亚油酸 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相似 约占种子总脂肪酸的88 Borges等 2010 据Ando等 2002 报道 藜麦中主要的饱和脂肪酸为棕榈酸 约占总脂肪酸的10 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油酸 亚油酸和亚麻酸 占藜麦油中总脂肪酸的87 2 87 8 组成与大豆油相似 由于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疾病 前列腺素代谢 胰岛素敏感性提高 免疫系统和细胞膜功能有积极作用 因此 藜麦作为功能性脂肪补充剂具有很大的潜力 James Abugoch 2009 藜麦油的生育酚浓度为797 2 mg kg gamma 生育酚和721 4 mg kg alpha 生育酚 这个水平略高于玉米油中存在的 gamma ndash 生育酚 因此 藜麦油具有抗氧化潜力 这在细胞膜水平上起到天然抗氧化剂的作用 而角鲨烯和植物甾醇与生育酚一起存在于食物的不皂化脂质部分 角鲨烯是胆固醇生物合成的中间体 所有高等生物都生产角鲨烯 因为它们对动物健康有益 根据Ryan等 2007 的研究 藜麦中含有33 9 58 4 mg 100g 角鲨烯 4 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价值 藜麦还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微量元素 维生素是动物健康所必需的化合物 它们不能被机体合成 根据维生素的溶解度可将其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两种 虽然关于藜麦谷物中维生素含量的研究很少 但James Abugoch 2009 报告了藜麦谷物中吡哆醇 维生素B6 和叶酸高浓度 但硫胺素的含量低于燕麦或大麦 而核黄素 吡哆醇和叶酸的含量高于小麦 燕麦 大麦和玉米等大多数谷物原料 与碳水化合物 脂类和蛋白质不同 矿物质是无机的微量营养素 不能由机体产生 因此 矿物质的低摄入量或生物利用度降低会导致健康失衡和重要功能损害 靳文广 2018 常见的矿物质元素有钙 磷 铁 钾 硫 钠 镁 锌 铜 硒和铬 它们需要通过日粮摄入来满足机体正常的维持 生长和代谢需要 但在日粮中添加矿物质时应特别注意矿物质之间的配伍 生物学利用度和剂型 藜麦含有大量的矿物质 其钙和铁的含量明显高于常用谷物 如它含有约0 26 的镁 相比之下 小麦和玉米的镁含量分别为0 16 和0 14 同时 由于它们是生物可用的形式 在藜麦谷物中的钙 镁和钾的数量足以满足动物需要 Ando等 2002 分析了藜麦谷物中的矿物质含量 得到了更高水平的钙 磷 铁 钾 镁 同时 藜麦比普通谷物含有更多的铁 但种子中存在的皂苷和植酸对其生物利用率有一定影响 藜麦在动物日粮中的抗营养因子 在日粮中使用植物作为营养来源所产生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存在一些从植物次生代谢中产生的化合物 其中一些作为抗营养因子会降低营养价值 干扰营养素的消化 吸收和利用 因此有必要对藜麦中常规和非常规植物的抗营养因子进行研究 以确定干扰其营养价值的化合物 目前 在藜麦种子中鉴定出的抗营养因子有皂素 植酸 单宁 硝酸盐 草酸和胰蛋白酶抑制剂 Borges等 2010 1 皂苷 藜麦粒有一种叫作皂素的天然苦味涂层 通常存在于藜麦粒的外胚层 它可以保护藜麦不受鸟类和昆虫伤害 这些物质存在于植物中 特别是豆科植物 是没有明确化学结构的三菇苷类 Zhu等 2002 研究表明 藜麦中皂苷主要有4种结构 可溶于甲醇或水 并具有引起红细胞溶血的毒性 这种毒性取决于皂苷类型和受体生物的敏感性 虽然它们对冷血动物有极高的毒性 但对哺乳动物的口服毒性很低 对蛋白质的营养质量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一些皂苷通过减少铁和锌的吸收而与铁和锌形成复合物 但没有证据表明与维生素A 维生素E和维生素D 形成复合物 Farro 2008 2 植酸 植酸具有较高的负电荷 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抗营养作用的成分 能整合钙 铁 镁 锌 铜等二价矿物质及淀粉 蛋白质和酶 从而影响这些成分的生物利用度 它主要存在于大多数谷物和豆类果皮中 浓度为干物质的1 3 Oliveira等 2003 植酸不仅存在于藜麦外层 在胚乳中也有分布 虽然藜麦中的植酸含量高于谷物中的含量 但目前并没有相关研究报道其对钙和铁吸收的影响 3 胰蛋白酶 蛋白酶抑制剂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蛋白质 与蛋白水解酶形成非常稳定的复合物 胰蛋白酶抑制剂在肠道中的存在降低了胰蛋白酶的作用 由于胰蛋白酶负责蛋白质消化 使胰腺产生的酶增加 从而导致动物胰腺肥大 抑制动物生长 Lopes等 2009 Khattab和Arntfield 2009 将不同的豆类在水中洗涤和浸泡18 22 h后进行煮沸﹑焙烧 高压灭菌和微波等热处理 结果发现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显著降低 藜麦种子中蛋白酶抑制剂的浓度小于50 mg kg 比常规谷物原料中的含量要低得多 因此它们作物饲料原料可能不会因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存在而影响动物生长 4 硝酸盐 硝酸盐存在于所有植物中 是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氮源 有些植物在吸收超过其代谢需要时 会在根和芽中积累这种物质 叶柄和茎中含量最高 此外 生殖器官 果实和种子通过韧皮部提供氨基酸 因此 硝酸盐含量较低 但蔬菜中的硝酸盐可能来源于使用过多的肥料 也可能通过硝化作用或矿化作用在基质上形成 Beninni 等 2002 藜麦中硝酸盐的含量在63 26 mg 100g左右 硝酸盐会干扰维生素A的代谢和甲状腺功能 它们可以被还原为亚硝酸盐 吸收后由于形成亚甲基肌红蛋白而产生紫绀 或与二级和三级胺反应 形成潜在的致癌n 亚氮化合物 Lopes等 2009
更新时间:2022-12-26 11:41:22
颗粒饲料和膨化饲料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添加高温 高压和高湿的蒸汽 这样既有利于饲料的调质 制粒或膨化 又能杀灭饲料原料中的病原微生物 但这一过程会使配合饲料中的热敏性成分 如酶制剂 维生素 活菌制剂和油脂等 产生一定的损失 后添加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有效成分损失 药物交叉污染等问题 后添加技术就是将配合饲料中的某些在加工过程中易受损失或破坏的成分于加工后期采用特定方法加入 以使这些成分免受损失或破坏的方法 后添加技术主要适用于热敏粉状或液体微量成分的添加 包括酶 促生长剂 抗生素 维生素 油脂 活性成分 风味剂 着色剂 氨基酸 植物提取物等 油脂喷涂添加的方式 按照加工工艺不同 油脂喷涂添加主要在制粒前混合机中喷射 制粒过程中的制粒机中喷涂和制粒后的喷涂三种方式 前两种添加方式如果过多添加容易导致饲料混合不均匀 颗粒成品松散易碎 所以油脂添加量较少 一般小于3 而最后一种喷涂方式的油脂添加量可达3 ~14 并且饲料表面喷涂均匀 饲料中油脂的含量和成分稳定 不会因高温高压而损失 制粒后的喷涂油脂技术可采用离线喷涂工艺 即喷即售 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 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 油脂后喷涂技术 1 常规油脂后喷涂技术 常规油脂后喷涂技术是指将饲料加工过程中易变质的油脂在制粒后加压雾化 然后均匀地喷涂在饲料颗粒表面上 以使油脂免受损失或变质的方法 常规油脂喷涂系统大多数由控制系统 液体计量系统 液体喷涂机 液体泵 液体罐和喂料器等部分组成 制粒后的物料经冷却 分级进入料仓 当料仓中的物料储存到一定量的时候 料位器动作 发出料位信号 放料门打开 物料通过进料机构进入油脂喷涂机 启动油脂喷涂机的进料电机 物料在物料盘的四周均匀落下 同时在控制系统的作用下 液体供应系统将经过加热 保温的油脂通过计量泵进入油脂喷涂机 均匀喷涂在干物料的表面上 喷涂了油脂的物料再经过搅拌 通过出料口进入颗粒仓或者直接装袋 经喷涂后的饲料不仅外观好 而且适口性 营养性强 2 真空油脂后喷涂技术 油脂的真空喷涂技术亦称 ldquo 液体渗透 rdquo 或 ldquo 核心喷涂 rdquo 技术 是成型饲料后处理技术 其工作原理是颗粒饲料进入真空后喷涂机后 在混合过程中真空泵抽出机内的空气 使其达到真空状态 同时颗粒料内部微孔内的空气也被吸出 此时再将油脂喷入 进行混合 混合后 将真空喷涂机的阀门打开 解除真空 这时外界大气压力将油脂渗入颗粒的微孔中 就完成了整个喷涂过程 相对于常规的油脂后喷涂技术 真空喷涂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其设备投资更昂贵 影响油脂喷涂质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油脂喷涂质量的主要因素除了设备本身的设计及精度之外 还有以下因素 1 温度 液体的特性受到温度的变化 从而影响计量精度和喷涂 一般而言 液体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 饲料粒度及强度 饲料粒度越大 油脂就越难喷涂到表面 均匀性就差 反之 颗粒越小 就越容易喷涂均匀 后喷涂的颗粒料都要过筛后再喷涂 这样可增加油脂喷涂的均匀性 对于后置添加要尽量提高颗粒饲料强度 3 添加剂量 液体后添加中液体成分是经过浓缩的 而且和干物料相比所占的比例很小 有的甚至只占几十至几百万分之一 为了利于更好的计量和喷涂 对浓缩液体进行稀释 4 液滴大小 为了使添加过程中液体在饲料中喷涂更均匀 液体最好是有很多的小液滴组成 但液滴过小又会使得其不能较佳的喷涂在干物料上 最后导致流失掉 因此喷油系统的结构很重要 使喷出来的液滴大小符合在规范区域之内
更新时间:2022-12-15 1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