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有231项符合查询结果。(搜索耗时:0.0000秒)

. 商务部 1月1日至7日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总体平稳

据商务部市场运行监测系统显示 上周 1月1日至7日 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与前一周 环比 下同 持平 食用农产品市场 粮油批发价格总体平稳 其中大米 面粉均与前一周持平 豆油下降0 2 菜籽油 花生油均上涨0 1 肉类批发价格稳中下降 猪肉每公斤19 80元 下降1 7 禽产品批发价格略有波动 其中鸡蛋下降0 3

更新时间:2024-01-11 08:20:29

. 商务部 12月4日至10日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略有下降

据商务部市场运行监测系统显示 上周 12月4日至10日 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比前一周 环比 下同 下降0 1 生产资料市场价格与前一周持平 食用农产品市场 粮油批发价格略有波动 其中大米 面粉均上涨0 2 豆油下降0 1 菜籽油 花生油均与前一周持平 肉类批发价格以降为主 其中猪肉每公斤19 98元 下降1 1 禽产品批发价格小幅下降 其中鸡蛋下降1 0

更新时间:2023-12-13 15:44:14

. 商务部 11月27日至12月3日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小幅上涨

据商务部市场运行监测系统显示 11月27日至12月3日 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比前一周 环比 下同 上涨0 6 生产资料市场价格与前一周持平 食用农产品市场 粮油批发价格稳中有降 其中大米 面粉 花生油均与前一周持平 菜籽油 豆油分别下降0 2 和0 1 肉类批发价格小幅波动 其中猪肉每公斤20 2元 下降0 5 禽产品批发价格总体上涨 其中鸡蛋上涨1 5

更新时间:2023-12-06 15:23:55

. 让每一粒粮食 ldquo 物尽其用 rdquo

在位于山东省滨州市的中裕食品有限公司 小麦能够加工成600多种产品 实现全价值利用 一吨小麦的产值能够达到9140元 是传统加工业的2 5倍 ldquo 我们不断延伸小麦深加工 在面粉 挂面基础上 实现了用小麦加工副产物生产膳食纤维 赤藓糖醇 蛋白肽 小麦利用率做到了100 一年可节约粮食50万吨 rdquo 中裕食品相关负责人说 节粮减损等同于粮食增产 为粮食有效供给扩增 ldquo 无形良田 rdquo 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眼下 正值秋粮收购时期 记者实地调研了解到 我国通过绿色仓储 发展粮食精深加工等 让每一粒粮食 ldquo 物尽其用 rdquo 推动粮食产后节约减损取得明显成效 在位于山东省滨州市的滨粮集团库区 储备小麦 玉米的29栋高大平房仓矗立 单仓仓容超1万吨 滨粮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库区应用了内环流控温 多参数粮情测控和储粮害虫综合防治等技术 同时 通过智能化管理更好保证粮食安全 有效降低粮食损耗 ldquo 库区根据粮堆生态的温湿热 生物变化规律 应用多传感器技术 引入算法模型和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 建立智能粮情系统 实现精密感知和应对粮情变化 自动高效处理异常粮情 rdquo 上述负责人说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周冠华介绍 近年来 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实施 ldquo 粮安工程 rdquo ldquo 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 rdquo 等 大力加强仓储物流设施建设 我国粮食仓储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提升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深入实施 ldquo 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 rdquo 加强高标准粮仓建设 推进旧仓升级改造 进一步提高粮仓气密 隔热等关键性能 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绿色储粮技术 目前 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近7亿吨 ldquo 四合一 rdquo 储粮技术 粮情测控 机械通风 环流熏蒸 谷物冷却 在广大国有粮库普及应用 我国储粮技术水平总体居世界前列 全国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1 8亿吨 气调储粮仓容超4600万吨 控温 气调 内环流 害虫综合防治等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比例不断提高 调查显示 我国粮库储粮损失基本消除 粮食储藏周期内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 以内 粮食从原粮到成品粮还需经过加工过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存在过度追求 ldquo 精米白面 rdquo 的消费误区 粮食过度加工 出品率降低不仅造成数量损失 而且营养流失的隐性损失较大 近年来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小麦粉 菜籽油 小麦麸 发芽糙米等一批节粮减损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引导粮食适度加工 促进粮食资源综合利用 各地也通过技术升级 提高成品粮出品率 促进粮食副产物综合利用 记者了解到 在滨州的玉米产业链条上 从玉米到淀粉 再到结晶葡萄糖 再到结晶果糖 依次分别升值1 2 1 57 2 93倍 原料综合利用率达98 以上 实现同等经济价值用粮减少 大豆产业链条上 开发生产大豆蛋白系列产品210余种 探索形成 ldquo 初加工 深加工 精深加工 健康食品 rdquo 新型产业链 同时 通过加大粮食副产物及废弃物循环利用 实现变 ldquo 废 rdquo 为宝 降本增效 比如 中裕食品利用废弃物液态酒糟研发出纯粮液态饲料 降低养殖环节成本同时减少污染 年节约粮食2万吨以上 近日 在滨州举行的全国粮食产后节约减损工作现场推进会上 一批聚焦节粮减损的 ldquo 黑科技 rdquo 集中亮相 在国家玉米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展示区 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该中心玉米果糖高效分离与制备创新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实现综合能耗降低20 以上 污水COD排放减少20 整体运行成本降低30 经济效益显著且实现了节粮减损的目的 玉米油酶法物理精炼新技术 与常规生产工艺相比 制油温度更低 更绿色 更健康 中国农业科学院日前发布的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 测算 到2035年 如果我国粮食收获 储藏 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均减少1个至3个百分点 水稻 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损失率将减少40 可节约粮食1100亿斤 记者了解到 下一步 我国将围绕全链条推进节粮减损 牢牢抓好粮食产后节约减损的关键环节 其中 将着力促进粮食储存减损降耗 促进粮食运输高效低耗 促进粮食加工挖潜降损 推动节粮减损落地生效 强化科技 人才 资金支撑 推动节粮减损机制增效 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完善标准体系 构建监测体系 推动节粮减损常态长效

更新时间:2023-11-27 16:49:11

. 商务部 10月30日至11月5日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略有下降

据商务部市场运行监测系统显示 上周 10月30日至11月5日 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比前一周 环比 下同 下降0 4 生产资料市场价格下降0 2 食用农产品市场 粮油批发价格稳中有降 其中面粉 豆油均与前一周持平 菜籽油 大米 花生油分别下降0 3 0 2 和0 1 肉类批发价格略有波动 其中猪肉每公斤20 66元 下降0 6 禽产品批发价格小幅下降 其中鸡蛋下降

更新时间:2023-11-09 08:03:07

. 商务部 10月16日至22日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小幅下降

据商务部市场运行监测系统显示 上周 10月16日至22日 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比前一周 环比 下同 下降0 5 食用农产品市场 粮油批发价格略有波动 其中 菜籽油 豆油 花生油分别下降0 2 0 1 和0 1 面粉上涨0 2 大米与前一周持平 肉类批发价格稳中有降 其中牛肉与前一周持平 猪肉每公斤21 16元 下降0 9 禽产品批发价格小幅下降 其中鸡蛋下降3 0

更新时间:2023-10-26 10:01:16

. 饲用油脂的质量指标及掺假的分析判别方法

1 不同来源的油脂其脂肪酸的构成不同 油脂是动物必需脂肪酸的来源 油脂最重要的组成成分是脂肪酸 不同的油脂其脂肪酸的组成也不同 表1为不同来源油脂的脂肪酸组成 植物性油脂的饲用价值优于动物性油脂 主要是植物性油脂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 其中部分是必需脂肪酸 而且代谢值变异较小 而动物性油脂由于本身的组成及加工回收等因素使其饲用价值变异较大 动物油脂中单胃动物来源的油脂优于反刍动物来源的油脂 优质猪油的价值接近于植物性油脂 但棕榈油含有高度饱和脂肪酸 代谢能值并不高 但质量较稳定 椰子油是唯一含有大量中链脂肪酸的天然油脂 容易被幼龄动物吸收 适于乳猪料和断奶仔猪料 碳链越短的脂肪酸越容易吸收 不饱和脂肪酸比饱和脂肪酸容易吸收 亚油酸 18 2 n 6 和 alpha 亚麻酸 18 3 n 3 被看作代谢性必需脂肪酸 n 6和n 3不饱和脂肪酸 PUFA 中双键的位置是特异的 在家禽和幼畜体内不能合成 亚油酸是现已证明的唯一需要从日粮中供给的必需脂肪酸 omega 3脂肪酸或n 3脂肪酸也就是第一个双键位于第三个碳原子处的脂肪酸 包括亚麻酸 二十碳四烯酸 EPA 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 亚麻酸最丰富的来源是亚麻籽油 油菜籽油次之 而在其它的油脂中仅含有少量的亚麻酸 与此相反 鱼油是两种 omega 3脂肪酸 EPA和DHA 的唯一来源 omega 3脂肪酸对鲤科鱼类的鱼卵孵化有明显的影响 近年来的试验证明 omega 3脂肪酸可以改善猪的繁殖机能 因此近年来鱼油在饲料中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添加少量鱼油可以提高饲料转化率 降低饲料系数 鱼油具有独特的鱼腥味 可以改善饲料的适口性 对动物有诱食作用 并可以适当地减少鱼粉的用量 2 评价饲用油脂质量的主要指标 2 1 总脂肪酸 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三酯 其中脂肪酸约占90 而甘油仅占10 每千克甘油含能18 01 MJ 而每千克脂肪酸却含能39 20 MJ 因此油脂的总脂肪酸含量可作为能量的指标 国外饲用油脂规格中总脂肪酸含量下限都为90 2 2 游离脂肪酸 游离脂肪酸是以自由形式存在的脂肪酸 而不以脂链与甘油相连接 油脂氧化产生的副产品为游离脂肪酸 因此 若在饲用油脂中存有大量的游离脂肪酸时 就可能与酸败有关 美国规定饲用油脂中动物油最高游离脂肪酸为15 植物油最高游离脂肪酸为30 在前苏联及日本等国的饲用油脂标准中 常用酸价 酸值 来表示游离脂肪酸的含量 酸价是指中和1 g油脂所含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同一种油脂如酸价高 则表明油脂因水解而产生更多的游离脂肪酸 在前苏联饲用油脂标准中 一等动物油酸价小于10 二等则小于20 日本一般饲用油脂酸价控制在30以下 2 3 水分 水分会加速油脂的酸败和油脂处理设备生锈 一旦生锈就会进一步加速酸败 因为锈是酸败的强力摧化剂 由于油脂比重小于水 故水沉积在盛油脂的桶底 美国规定饲用油脂中最高水分值为1 2 4 不溶的杂质 不溶的杂质通常包括小颗粒的纤维 毛发 皮 骨 多聚乙烯 这些杂质均不溶于石油醚 美国规定饲用油脂中不溶性杂质最高为0 5 2 5 不皂化物 油脂中含有固醇 碳氢化物 色素 脂肪醇和维生素等诸多物质 它们均不可被碱皂化水解 某些有问题的化合物 例如水肿因子等 存在于不皂化物的碳氢双烯部分内 美国规定饲用油脂中最高不皂化物为1 2 6 皂化值 1 g油脂需要氢氧化钾进行水解的毫克数称为皂化值 皂化值越大 碳链越短 猪油的皂化值为195 203 牛油的皂化值为193 200 如测得饲用油脂的皂化值偏大 可能存在有与氢氧化钾反应的杂质 2 7 碘价 碘值 油脂分析中 常用油脂与碘 氯化碘或溴化碘 的加成反应来测定油脂的不饱和程度 每100 g油脂所能吸收碘的克数 称为油脂的碘价 碘价的高低表示油脂的不饱和程度 动物与人一样主要利用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 对家禽来说 理想的油脂其饱和脂肪酸应小于35 在日本饲用油脂标准中碘价须大于70 2 8 过氧化物值 POV 及AOM值 20 h稳定度 AOM值测定是将空气喷送通过样品20 h后 开始测量过氧化物值 这种测试主要是定量测定脂肪在贮藏时抵抗氧化酸败能力 但近年美国和欧洲已对这种测定的可靠性有所质疑 同样POV值也存在疑问 因为在有些完全氧化酸败的油脂中其过氧化物值却很低 常用饲用油脂理化数据见表2 3 掺入非食用油的快速测定 饲用油脂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动物的生产性能 因此 饲用油脂中不允许掺入非食用油 近年来 一些不法商贩在饲用油中掺入一些非食用油 如桐油 青油 蓖麻油 巴豆油 矿物油等 出售 牟取非法暴利 非食用油脂严重影响了动物对油脂的消化利用 对动物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在实际检验工作中 常常运用一种现场快速定性饲用油掺假的鉴别方法 以便快速初筛定性 3 1 掺入桐油的鉴别 原理 亚硝酸很不稳定 易分解成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 二氧化氮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 能使 alpha 型桐油酸变成 beta 型桐油酸 不溶于水及有机溶剂 产生白色或黄色絮状沉淀 方法1 取待测油样1 ml置于试管中 加入石油醚2 ml摇动试管 使其溶解 必要时可过滤 在澄清的待测液中加少量固体亚硝酸钠 并加入 10 mmol l硫酸溶液0 5 ml 剧烈摇动试管 然后进行观察 有如下变化 ①有白色絮状混浊 约含有1 桐油 ②有白色絮状混浊 并有少量絮状沉淀 约含2 5%桐油 ③有白色或黄色结块的絮状沉淀 约含5 以上的桐油 ④如无混浊 将试管对着光线观察 油溶液澄明 仅发生红褐色的氧化氮气体 则证明为纯净的食用油 花生油 豆油 芝麻油 菜籽油 方法2 取待测油样数滴置于白瓷板上 加浓硫酸1 2滴 如有桐油存在 则出现深红色并且凝成固体 随即颜色渐渐加深 最后成炭黑色 3 2 掺入蓖麻油的鉴别 原理 蓖麻油能溶于无水乙醇 而食用油在乙醇中则不易溶解 方法 取待测油样5 ml置于10 ml刻度离心管中 加无水乙醇5 ml 加塞 振摇2 min 去塞后再离心5 min 静置30 min 观察离心管下部油层的刻度 如小于5 1 ml 则表明掺有蓖麻油 掺入的蓖麻油越多 油层毫升数越少 3 3 掺入矿物油的鉴别 原理 根据食用油脂能被碱化而矿物油不被碱化的特性 将两者区分开来 方法 取待测油样1 ml置于100 ml三角瓶中 加入氢氧化钾溶液 V氢氧化钾 V水=3 2 1 ml及无水乙醇2 ml 接空气冷凝管 回流皂化约 5 min 皂化时应不时振摇 使之加热均匀 皂化结束 加沸水25 ml摇匀 观察瓶内溶液 如呈混浊或有油状物析出 则表明有不能被皂化的矿物油存在 如所掺矿物油是挥发性的 则在皂化时可喷出特殊的气味 如掺有0 5%以上的矿物油即能被检出 4 脂肪酸组成分析评判饲用脂肪产品品质 不同来源的油脂有其不同的脂肪酸结构 因此 分析脂肪酸的结构是判断饲用油脂是否掺假现象的有效手段 表3为我们近期分析测定的饲用油脂样品的脂肪酸组成 以往的分析工作中 曾多次发现在饲用油脂中掺入非食用油 特别是矿物油 但随着矿物油价格的提高 这类掺假现象已逐渐少见 1 3号为标示豆油的样品 从其脂肪酸结构分析结果看 3号样具有典型大豆油的脂肪酸结构 而2号样品应疑似掺入了棕榈油 1号样品具有掺入了一部分餐馆回收油的可能 4 6号为标示猪油的样品 4号样品具有典型猪油的脂肪酸结构 5号和6号样品无论从其脂肪酸结构上看还是从其外在形态和低温试验结果看均不是纯净的猪油 而很可能是价值更低的餐馆回收油 在实际分析中还可以利用表2中所示的各种不同油脂的理化指标如碘价 脂肪凝固点等指标进行进一步佐证 与猪油等饲用油脂价格较低不同 鱼油是市场售价较高的油脂品种 因此 鱼油中掺入低价动物油 植物油或餐馆回收油的现象更为常见 表4为6个饲用鱼油样品的脂肪酸分析结果 通过分析它们的脂肪酸构成 并与表1中不同油脂的典型脂肪酸组成相比较 5 6号样品中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总和均超过20% 具有典型的鱼油的脂肪酸结构 可以证明它们均为货真价实的鱼油 1 2号样品不具有典型的鱼油脂肪酸结构 它们含有特别高的亚油酸 极有可能是掺入了较多的植物油如豆油或棉籽油等所致 而 3 4号样品正好相反 亚油酸却特别低 同时其棕榈酸和油酸又较高 因此我们判断这两个样品中有可能掺入了部分餐馆回收油 因为餐馆回收油通常以猪 反刍动物和禽类脂肪为主其它植物油为辅的混合油 其中的棕榈酸和油酸含量较高 可参见表1 当然掺入棕榈油也能带来类似的脂肪酸结构的变化 但掺入棕榈油会明显提高凝固点 因此通常不会出现在鱼油中掺入棕榈油这种情况 在实际分析中还可以利用表2中所示的各种不同油脂的理化指标如碘价 脂肪凝固点等指标进行进一步佐证

更新时间:2023-10-23 14:09:02

. 商务部 10月9日至15日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小幅下降

据商务部市场运行监测系统显示 上周 10月9日至15日 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比前一周 环比 下同 下降0 8 食用农产品市场 粮油批发价格稳中略降 其中大米与前一周持平 面粉 豆油 菜籽油 花生油分别下降0 2 0 2 0 1 和0 1 肉类批发价格总体下降 其中猪肉每公斤21 36元 下降1 8 禽产品批发价格小幅下降 其中鸡蛋 下降3 5

更新时间:2023-10-19 09:42:25

. 菜籽油和猪油对饲料营养成分和饲料发霉的影响

霉变饲料可使畜禽内脏器官发生病理变化 降低畜禽生产力 以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 ZEA 对畜禽危害最大 日粮中 ZEA含量达到1mg kg时 猪出现阴门红肿 直肠 阴道和子宫脱出 子宫增大和卵巢萎缩 50 100 mg kg ZEA可影响排卵 受孕 胎儿发育 新生儿的存活率等 黄曲霉菌可产生多种毒素 尤其黄曲霉毒素B1 AFB1 对奶牛的生长和健康状况有较强的影响作用 油脂作为一种添加剂 对于饲料发霉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 5 和 10 的菜籽油 猪油 混合油对饲料发霉和饲料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 以期为饲料添加剂的拓展提供参考 试验旨在研究35 deg C 15 水分条件下 玉米 豆粕 麸皮按照 1∶1∶1 比例混合的饲料 在 5 和 10 的菜籽油 猪油 混合油 菜籽油 猪油 添加量下发霉的状况 选取 7 份同质量的混合饲料 3 份分别加入 5 的菜籽油 猪油 混合油 菜籽油 猪油 3 份加入 10 的菜籽油 猪油 混合油 菜籽油 猪油 1 份为对照 样品 将 7 份样品置于 35 deg C培养箱 第 20 40 d 测定各样品饲料中的水分 粗灰分 粗蛋白 pH 值以及粗脂肪含量 采用黄曲霉毒素 B1 试纸 玉米赤霉烯酮试纸检测样品饲料 1 讨论 1 1 饲料发霉对饲料营养成分的影响 在饲料原料中 玉米比小麦和豆粕更容易感染黄曲霉毒素 饲料原料中的霉菌及毒素含量较高 霉菌种类也多种多样 因此饲料原料霉菌感染问题不容忽视 霉菌生长过程中 营养成分总量不变的情况下 不同霉菌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一种霉菌的生长可能会抑制另一种霉菌生长 青贮在发酵过程中饲料也易感染霉菌 饲料发霉可使饲料中的水分 粗灰分含量降低 蛋白质和脂肪的溶解度降低 pH值降低 生毒霉菌生长所需的水分活度值低于毒素形成所需 但霉菌生长的代谢水产生可增加生长环境的水分活度值 玉米 豆粕中加入玉米油和豆油 各组饲料水分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 本试验中 与原始饲料各营养成分相比 10 混合油组的样品饲料水分含量增加 其余样品饲料水分含量均低于原始水分含量 15 20d 时 10 混合油组和对照组的粗灰分含量小幅上升 其余组粗灰分含量均降低 40d 时 10 菜籽油组粗灰分含量增加 其余样品饲料粗灰分含量低于原始粗灰分含量 4 2 20d 时 5 混合油组粗蛋白含量小幅上升 其余组粗蛋白含量均降低 40d 时 10 菜籽油组粗蛋白含量小幅上升 其余样品饲料粗蛋白含量低于原始粗蛋白含量 26 7 20d时 各组粗脂肪含量均降低 40d时 10 猪油组和10 混合油组粗脂肪含量降低 10 菜籽油组粗脂肪含量不变 其余组粗脂肪含量均上升 各组 pH 值均降低 1 2 不同类型 添加量油脂及其交互作用对饲料营养成分的影响 不同油脂种类 玉米油 豆油 对饲料水分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灰分含量无影响 对霉菌的产生和AFB1的产生没有影响 对酸价有影响 本试验中 添加菜籽油 猪油 混合油对培养到 20d 时的7份样品饲料水分 粗脂肪的含量和pH值具有显著影响 对组间粗灰分含量存在极显著影响 对组间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 添加菜籽油 猪油 混合油对培养到40d时的7份样品饲料水分含量存在极显著影响 对组间粗脂肪含量存在显著影响 对组间粗蛋白 粗灰分含量和pH值无显著影响 结果表明 添加油脂为菜籽油和猪油 分别为植物油 动物油 已有研究中添加油脂均为植物油 对营养成分和pH值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不同油脂添加量 添加油脂至油脂含量为 5 对饲料水分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灰分含量无影响 对霉菌的产生和AFB1的产生无影响 对酸价有影响 本试验中 0 5 10 油脂添加量对培养到20d 时7份样品饲料粗灰分 粗脂肪含量和pH值具有显著影响 对组间水分 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 0 5 10 油脂添加量的培养到40d时的样品饲料粗蛋白含量存在显著影响 对组间水分 粗脂肪 粗灰分含量和pH值无显著影响 油脂种类和油脂添加量的交互作用对20d和40d的水分含量存在极显著影响 对40d的粗蛋白含量存在显著影响 对20d的粗脂肪含量存在显著影响 对40d的pH值存在极显著影响 1 3 水分含量 温度 不同油脂 不同油脂添加量对饲料发酵的影响 有研究在37 deg C 0 9 水分活度下培养15 d未发现有AFB1 产生 也有研究发现在 28 deg C 0 97 水分活度值下15 30d 时ZEA生长速率最快 显著产毒的水分活度值达到0 95以上 霉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0 30 deg C 大部分霉菌生长的最适相对湿度为80 90 增加油脂添加量可促进AFB1产生 当添加量 gt 1 时 花生油促进作用最强 其次为玉米油 gt 大豆油 gt 小麦胚芽油 添加油脂有助于黄曲霉菌落的生长 其中花生油效果最好 本试验处于35 deg C 15 水分含量下 饲料长出霉菌 AFB1试纸和ZEA检测7份饲料 结果均为阴性 因温度较高 随着 培养时间延长 饲料中的水分含量亦发生变化 且饲料中所长霉菌不是黄曲霉 玉米赤霉烯酮 35 deg C不是霉菌的最适生长温度 水分含量15 低于适合霉菌生长的水分需求 菜籽油和猪油对霉菌的生长促进作用不明显 2 结论 发霉可降低饲料中的pH值 菜籽油和猪油对AFB1和ZEA的生长促进作用不明显 不同的油脂种类对各组饲料的水分含量 粗灰分含量 粗脂肪含量 pH 值具有显著影响 对各组饲料的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 不同的油脂添加量对各组饲料的粗蛋白含量 粗灰分含量 粗脂肪含量 pH值具有显著影响 对各组饲料的水分含量无显著性影响 参考文献 略

更新时间:2023-08-23 14:29:49

. 如何正确选择添加剂预混料的载体和稀释剂?

载体和稀释剂是预混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保证混合质量 活性成为稳定的重要条件 能否正确选择合适的载体 关系到预混料的加工质量及动物的生产性能 均匀度和使用效果 选择载体和稀释剂时应当注意以下基本事项 第一 含水量 载体和稀释剂的含水量直接影响活性组分的稳定性和预混料的生产 无机类载体水分一般控制在8%以下 有机类在10%以下 最多不超过12% 若水分过大 极易使产品吸潮 结块 流动性降低 直接影响预混料的加工工艺和均匀度 并且难以储存 且活性物质在有水作为介质的条件下 反应速度大大加快 使原料易发生霉变 结块 结块 不仅配料困难 而且降低其稳定性 严重影响预混料的效能 第二 粒度 载体和稀释剂的粒度是影响混合质量最重要的因素 它不仅影响载体和稀释剂的容重 表面特性 流动性 而且在保证混合均匀度的前提下还会增加混合时间 增加能耗 一般载体粒度越细越好 因为粒度越细 其有效接触面积也越大 其承载能力也越强 但过细也会增加物料间的摩擦力 更易产生静电 使部分活性物质受热发生变性 同时也会增加能耗 载体的粒度一般要求在30 80目之间 稀释剂要求在80 200目之间 90%以上通过30目 12%以下通过80目为最佳粒度 且稀释剂的粒度与被稀释剂的粒度最好要相近 第三 表面特性 物料不同其表面特性就不同 其承载能力也有所不同 载体则必须具有粗糙的表面或表面有微孔 皱嵴 这样更有利于微量活性成份被吸附在载体表面而被承载 故一般选用高纤维的植物性饲料做载体 如稻壳粉 小麦麸 玉米芯粉等 而稀释剂不具有承载性能 只起稀释作用 因此 它的表面要求光滑 更易于混合 流动性能要好 如石灰石粉 沸石粉等 第四 容重 载体和稀释剂的容重直接影响着预混料的混合均匀度 只有载体和稀释剂的容重与微量成份的容重相接近才能保证活性成份在混合过程中分布均匀 若容重差异过大 在生产过程中难于混合均匀 在成品的运输过程中则会产生分级 偏析现象 载体容重以0 3 0 8kg L为佳 第五 吸湿性 亲水性 结块性 吸湿性是指载体和稀释剂从空气中吸收水分 本身潮解或水分增加 载体和稀释剂结块多与吸湿性有关 吸湿性强的载体和稀释剂易变潮结块 不利于混合均匀 也使得微量活性成分在储藏过程中发霉变性而失效 因此应选择吸湿性低的物料作载体和稀释剂 必要时可进行烘干处理 加人二氧化硅 硅酸镁等抗结块剂 亲水性与吸湿性有关 因此 在选择载体时 不能选择 ldquo 亲水性强 吸湿性强 结块性强 rdquo 的物料作载体和稀释剂 以防结块 因为它们之中的任何一种特性都将破坏活性成分的活性 影响到混合质量 第六 流动性 流动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载体和稀释剂与微量成分混合均匀的程度 不能过大 也不能过小 过大在运输过程中易产生分级 偏析现象 流动性太差又容易混合均匀 载体流动性 一般以静止角在40 deg 60 deg 较好 物料的流动性还受其粉碎粒度影响 第七 化学稳定性 载体和稀释剂必须是自身稳定的 是惰性的 不易变质 不易被氧化 不能与微量活性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不破坏营养成分的平衡 第八 酸碱度 载体和稀释剂的酸碱度对预混料的活性成分 效价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若用石灰石作维生素E的载体 虽然能提高容重 但由于石灰石呈微碱性 经混合后使维生素E生物学效价变成为58 因此 应尽量使载体和稀释剂的酸碱度保持在中性 不致影响到物料的活性 载体和稀释剂的酸碱度在pH5 5 7 5为好即使不能保证中性 也可加入两种或多种载体和稀释剂以达到尽量中性的目的 第九 吸附静电特性 由于预混料的特殊性 各活性成分是由很多金属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结合体 在混合过程中 颗粒越小 其化合物越纯 所带静电荷越高 当极性相反时 产生吸附现象 易使活性成分吸附在混合机及输送设备的金属表面 导致设备腐蚀 活性成分损失 混合质量下降 残留量增大 污染下批产品 形成交叉感染 当异性相吸时 易使物料紧紧附着在载体上 使载体的承载能力增强 体积减少 流动性增强且不易分离 当同性相斥时 粉尘飞扬 损害人的眼睛 皮肤及唿吸道 有效消除静电的方法有二种 1 加人适量不饱合植物油 即液体粘合剂 如大豆油 玉米油 菜籽油 葵花油等 添加量一般为1% 3% 2 让加工设备良好接地 以消除静电 第十 油脂 粗纤维含量 由于载体和稀释剂的活性成分容重基本相同 因此维生素的载体一般选用有机载体 但麦麸和稻壳却不易作为维生素的载体 因其含脂量高 易氧化酸败 使维生素受到破坏 特别是维生素A D3 E 玉米芯是 一种较好的载体 它具有吸附性高 离散度较好 脂肪低 接近中性pH值 载体和稀释剂对脂肪和粗纤维的要求一般分别控制在6 8 和10 16 之间 第十一 载体的粘着力 载体有好的粘着力就有好的承载能力 但应控制用量 以防结块 成团而发霉变质 有机载体粘着性强于无机载体 第十二 卫生要求 载体和稀释剂与预混料携带微生物的直接来源 切忌带有大量沙门氏菌 大肠杆菌及某些霉菌毒素 对腐败 发霉易结块的物料不能作为载体和稀释剂使用 第十三 经济性 载体和稀释剂在预混料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而载体和稀释剂本身对动物生产性能无直接影响 因此选择时 一定要因地制宜尽量选用物美价廉的载体和稀释剂 但必须保证质量 以降低成本 获取最好的经济效益 另外 还应尽量保持载体和稀释剂色泽一致 使产品具有良好的外观 增强产品竞争力

更新时间:2023-04-18 20:55:31

下载饲料行业信息网APP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