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月,本应是牛奶消费的旺季,但今年的中国奶业却呈现出一幅非同寻常的景象,乳企仍大量“喷粉”。江苏家惠牧业董事长宋慧亭表示,7月份每天的喷粉量为7000吨。“喷粉”通常是处理淡季过剩原奶的短期手段,在盛夏奶牛热应激的产奶淡季叠加乳制品消费旺季,持续大规模喷粉比较少见。是否意味着,中国奶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1.供给与消费:产能过剩与价格倒挂的困境

  当前,中国奶业的供给端呈现出“价格历史最低、最困难、调整周期最长、亏损范围最大”的“四最”特征。宋慧亭表示,7月份,全国生鲜乳日产量维持在7.5~8万吨的高位,虽较上半年9万吨/日的高峰有所回落,但产量依然庞大。更引人注目的是行业结构的变化,据行业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国新扩建牧场项目166个,涉及存栏98万头。2022年约148个,涉及存栏超100万头。2023年,随着越来越多的牧场投产,奶源供给过剩情况愈发严重。大规模牧场迅速崛起,平均规模近6000头,其牛奶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少见的。

  然而,与供给持续高位形成尖锐对比的,是消费增长的乏力。尼尔森数据显示,2022—2023年,乳制品全渠道收入同比分别下降6.3%和2.4%,2025年1—4月乳制品产量同比下降3.1%,2025年一季度液态奶销售额同比下降6.2%,春节销售疲软尤为罕见。

  2020—2023年间,奶牛存栏量经历了剧烈波动,先大幅增加后又因亏损被动淘汰,这表明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的错配。 这种错配的直接结果就是生鲜乳价格持续下降。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8月份第3周内蒙古、河北等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已跌至3.02元/公斤,同比下跌5.6%,欧盟、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奶价均已高于中国。

  奶价创历史新低,行业亏损面进一步扩大。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表示,2024年中国原奶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奶价与成本出现历史性倒挂,行业亏损面高达90%。与此前周期不同,本次价格已彻底击穿成本线,给养殖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同时,规模化牧场数量从2022年的4600家锐减至2024年的3600家,3年减少1000家,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
      2.进口与竞争:全球市场下的双重挤压

  在国内市场承压的同时,进口乳制品的竞争压力丝毫未减。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1—6月我国进口乳制品折合生鲜乳为872万吨(平均每天4.8万吨),同比增加8.2%。为何在国内原奶价格如此之低的情况下,进口依然旺盛? 这揭示了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国奶业面临的复杂局面。一方面,部分进口乳制品(如奶粉、乳清粉、奶酪)因其特性优势,在国内食品加工领域存在刚性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内乳制品与国际产品相比,在某些细分市场仍存在竞争差距。大量的进口与极少的出口形成巨大反差,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1—6月仅出口6.21万吨,凸显了中国奶业在国际市场上“进多出少”的被动地位,国际市场的波动能直接影响国内行业的稳定。
       3.机遇与建议:破局之路在于转型与升级

  尽管挑战严峻,但危机中也孕育着行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借鉴德国等奶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它们同样经历过过剩阶段,但通过高效的“进出口调节”和“产品多元化”成功实现了稳定发展的目标。中国奶业要走出当前困境,必须进行深刻的结构性调整。 加速产品多元化,提升产业价值。当前国内90%以上的生鲜乳被加工成液态奶,产品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必须大力发展奶酪、黄油、奶油、乳清粉等高附加值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空间,才能更好地平衡供需,平滑周期波动。伊利集团高级执行总裁刘春喜曾表示,奶业发展受到周期波动影响,而奶业深加工是穿越周期、破解难题的一把“金钥匙”。当原奶出现阶段性过剩时,通过深加工,可以把过剩原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也能开发出更多“量身定制”的产品,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开拓国际市场,寻求出口突破。 半年6万多吨的出口量显然与奶业大国地位不符。

  行业需共同努力,对标国际标准,提升产品竞争力,积极探索“走出去”的路径,利用好“一带一路”等机遇,将出口打造为消化产能的新渠道。 强化内部协调,挖掘内需潜力。首要任务是着力解决“奶贱伤农”和养殖端持续亏损的突出困难,健全养殖与加工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政策层面,需继续加强“粮改饲”等普惠支持,降低饲料成本。另外,国内约50%的人口尚未形成稳定的乳制品消费习惯,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仍有巨大消费潜力待挖掘,需通过教育宣传、提供更符合当地需求的产品来激活这些市场。李胜利建议,进一步提高学生奶消费的比例,优化产品和价格结构,灵活调整产品比例,打造高中低档定价齐全的乳制品产销结构,大力推出终端售价在10元/千克左右的常、低温液态奶产品,积极发展固体乳制品,逐渐从“喝奶”向“吃奶”转变。

  “热应激”喷粉的异常景象,或许是中国奶业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阵痛期的“必经之路”,但这场巨变已不能简单用周期性波动来解释,而是体现了行业发展阶段的根本性转变。唯有主动顺应趋势,加快结构性改革,推动产品、市场和产业链的全面升级,中国奶业才能在全球竞争的浪潮中构筑起新的平衡,实现健康可持续的未来。

  作者:肖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