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发布的10月份《大宗商品市场展望》报告显示,2026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预计将同比下跌约7%,降至六年来最低水平,实现连续第四年下跌,主要受到全球经济增长疲软、石油供应过剩以及政策不确定性的持续影响。
能源价格下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而大米和小麦价格下跌也有助于提高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食品可负担性。但是即便如此,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仍高于2020年疫情前的水平,2025年和2026年的价格预计分别比2019年高23%和14%。
就全球食品价格而言,2025年预计同比下跌6.1%,2026年预期略降0.3%。
报告称,2025年大豆价格下跌,主要受创纪录产量和贸易紧张局势影响,但随着中美恢复贸易,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价回升至每吨约400美元。世行报告指出,贸易限制带来的机会差异也使阿根廷和巴西出口机会增加,导致美国与巴西大豆价格之间存在显著差距。
世行报告警告,2025年底或2026年初可能出现拉尼娜事件,若强度高于预测,将导致关键产区气候偏暖偏干,从而影响农作物收成。
综上,世界银行提示,尽管全球商品价格处于下行趋势,但天气风险、政策不确定性及国际贸易格局变化仍可能对农产品市场产生重大波动。投资者和生产者需密切关注拉尼娜影响、供应动态及中美贸易恢复情况,以应对潜在市场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