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哞……哞……”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的一座养殖大棚内,一头头毛色油亮、体格健硕的安格斯牛正悠闲踱步,发出规律的反刍声。

  十一月的龙江大地上,萧瑟的北风奏响了冬季的序曲,而在依安县的肉牛养殖基地,却是另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技术员马海军驾驶着装满青贮饲料的三轮车进入大棚,卸下饲料并启动搅拌机为肉牛配制“早饭”,伴随着轰隆隆的机械声,空气里顿时弥漫起青贮饲料发酵的酸甜气息。

  技术员为不同成长阶段的肉牛配置专属饲料。

  “我们在齐齐哈尔建立肉牛养殖基地,就是因为这里地势平坦、饲料资源充沛,给我们养殖企业节省了不少成本。”黑龙江国牛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忠星介绍,“齐齐哈尔是著名的‘国际烤肉美食之都’,经常是肉牛还没等出栏就被提前预定了,有这样一张城市名片给我们‘撑腰’,企业效益也走上‘快车道’了!”

  想把牛养好,饲料是关键。齐齐哈尔这一地名源于达斡尔语,意为“天然牧场”,这里位于松嫩平原腹地,地处北纬47°,不仅拥有广袤的天然草场,更有肥沃的黑土地孕育出的优质玉米等饲料作物,为肉牛养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养牛是个辛苦活,所以我们特别看重产品的口碑,为了确保牛肉的品质稳定可靠,我们不仅投资建设了加工车间,还设立了销售门店和餐饮门店,精心培育产业的每一个环节。”东北黑牛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泽军介绍,“我们养殖场的每头牛入栏前都要打一个耳标,耳标中的芯片能够记录肉牛生长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从饲养屠宰到深加工再到门店销售,让每一份端上餐桌的牛肉都能追溯来源。”

  和牛、安格斯黑牛、西门塔尔牛……在齐齐哈尔的牧场上,来自全球各地的优质肉牛品种在此落地生根,它们在北纬47°的黑土地上汲取养分,茁壮成长,并衍生出了一条完备的产业链。

  肉牛上的电子耳标记录着它们的生长数据、疫苗接种等情况。

  乘着肉牛产业发展的东风,齐齐哈尔市精准发力,印发《齐齐哈尔市推进百万头高端肉牛产业集群建设方案》,以政策为引领逐步扩大肉牛生产规模,已基本形成了集饲料加工、良种繁育、规模养殖、屠宰分切、冷链物流、终端销售等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当前,齐齐哈尔市肉牛年饲养量200万头左右,现有肉牛屠宰加工企业26家,备案饲料生产企业40余家,烤肉门店数量达1.1万家,形成了“从牧场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

  从牧场到餐桌,寻味北纬47°,齐齐哈尔烤肉是灵魂!

  走进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烤肉小镇,浓郁醇厚的烤肉香弥漫在空气中,小镇内各具特色的烤肉店几乎座无虚席,食客们在店内大快朵颐,享受着美食带来的快乐。

  “齐齐哈尔烤肉能闻名全国,就是因为本地的牛肉好!”谈到自己的创业经历时,陈家梅里斯原味大片肉烤肉店的老板陈志涛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从十几年前的小地摊到现在初具规模的门店,我们一直坚持以本地饲养的肉牛作为食材。现在专程来吃烤肉的游客越来越多了,就是为了尝这一口地道的‘齐市味道’,我们一定要拿出最好的美食,让游客们不虚此行!”

  从“路边摊”到“高端餐饮”,齐齐哈尔市将“一头牛”产业发展成了别具一格的美食文化。每当夜幕降临,滋滋作响的烤肉声便从齐齐哈尔的大街小巷中漫出,夹起一片肥瘦相间的牛肉放在铁盘上,油脂瞬间升腾起带着焦香的白烟,撒上孜然、辣椒等调料,阵阵香气让食客垂涎欲滴。

  齐齐哈尔烤肉已成为当地的“城市名片”。

  从牧场里的科学养殖,到加工车间的精细分割,再到餐桌上的烟火美味,北纬47°的黑土地不仅孕育出优质肉牛,更催生出一个融合一二三产业的全链条产业生态。

  “多年来,我们以‘齐齐哈尔烤肉烤齐齐哈尔肉’为目标,实现了‘小烤肉’向‘大产业’的转变。目前,全市烤肉产业规模已经从2020年的50亿元跃升至当前的300亿元,五年时间增长了五倍。”齐齐哈尔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贵军介绍,“当前,齐齐哈尔正以烤肉为牵引,推动肉牛产业向后端延伸、向高端跃迁,并通过电商、冷链物流将产品送往全国,努力实现‘养一头牛、富一家人、兴一方业’的目标。”

  如今,在广袤的松嫩平原上,肉牛产业成为齐齐哈尔市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烤肉产业则成为对外交流合作的闪亮名片。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一条从牧场到餐桌、从养殖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正不断成熟壮大,一头头肉牛正持续擦亮“国际烤肉美食之都”的城市名片,也让“中国牛都”的梦想照进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