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亩达到吨粮,这不仅是全国首次,在全球也被认为是最高水平!”近日,全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首席专家李少昆在公布通辽玉米单产提升测产结果时如此评价。

  粮食是社稷之本。在全国粮食主产区首次实现200万亩规模“吨粮田”,是通辽玉米单产提升的历史性跨越,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硬核担当。

  作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核心区之一、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通辽市粮食产量连续22年稳步增长,2024年达到194亿斤,居内蒙古自治区之首,其中玉米产量187亿斤,是当之无愧的“铁杆庄稼”。

  这份成绩,非天赐的侥幸,而是在困境中硬闯、在挑战中硬拼出来的荣耀。

  通辽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6%,而农业是用水大户,水粮矛盾突出。与此同时,全国最大的沙地——科尔沁沙地有一半以上面积在通辽市,全市3000万多亩耕地中,有三分之一处于沙地,粮食产量提升难度大。

  面对沙化土地和水资源困局,通辽奋力冲出重围,闯出了生态脆弱区农业转型发展的“通辽模式”,打造了端稳端牢中国饭碗的“通辽样本”,为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

  科技之力——

  密植高产技术体系突破单产提升瓶颈

  百亩田亩产1236.79公斤、千亩方亩产1146.43公斤。2025年,奈曼旗刷新东北春玉米区沙地玉米百亩田、千亩方高产量纪录。

  奈曼旗60多万亩沙地,从曾经玉米亩产不足千斤到如今平均亩产900多公斤,科技改写了这片土地的基因。

  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困难时期,通辽地区便以改革破局,从广种薄收走向精耕细作,一举成为全国闻名的商品粮基地。进入新时代,随着耕地和水资源约束加剧,通辽一以贯之坚定地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以科技为利刃,明确了“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核心路径。

  持续在育良种、机械化推广上下功夫外,2012年起,借国家实施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之机,通辽连续4年利用国家项目资金大规模推广滴灌,在全市掀起一场水肥精准调控的农业革命。随后,又全面推广无膜浅埋滴灌种植模式,为粮食大规模增产埋下伏笔。

  合理密植是提升单产的重要途径,却常因倒伏、空秆、小穗等问题“卡脖子”。2019年,通辽市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团队,探索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

  经过反复试验,团队选育出多种适合通辽本地耐密、抗倒伏的种子,根据不同的土壤、光热条件合理密植,再配套浅埋滴灌技术,实施全生育期精准水肥调控。集成密植高产精准调控11项关键技术,彻底解决倒伏、空秆、小穗等问题。同时应用北斗导航播种、无人机植保、籽粒直收等现代化装备,实现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作业。

  该技术体系以密植为核心,以水肥精准调控为增产保障, 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综合施策,解决了沙地增产难、土地利用率低、水粮矛盾问题,一举打破玉米单产提升瓶颈,形成了节水、高产、高效的单产提升模式。

  浅埋滴灌的普及,使该技术体系在短时间内得以大面积推广。2025年,千万亩节水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已经覆盖8个旗县区、113个苏木乡镇、1809个嘎查村,共落实1032万亩。

  “采用密植技术后,每亩地植株从4000株左右增加到6000—6500株,每亩有效增穗2000余个,至少增产200公斤。水肥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5%—30%、10%—15%,真是既增产又节省成本。”通辽市玉米科技示范田种植大户李静感叹。

  在这一技术体系的加持下,几年来,通辽玉米单产创全国、东北和自治区10项纪录,带动粮食增产21.8亿斤。

  “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体系适用于多种土地类型、多种作物,下一步我们将广泛应用于大豆、水稻、小麦等作物,推动全域覆盖。”通辽市农牧业发展中心主任马俊岭说。

  模式创新——

  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突破规模化种植瓶颈

  眼下秋收正忙,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前西艾力村不少农户却当起了“甩手掌柜”。

  这份安心来源于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打造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该联合社联合钱家店镇42个村创办老黄牛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成万亩玉米单产提升数智农业无人农场示范区,为全镇10万亩农田提供“从种到销”的全程托管服务。

  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机保障苗齐苗匀,无人机统防统治实现病虫害精准防控,智能收割机高效完成籽粒直收……“以前散户种地愁‘谁来种’‘种不好’,现在我们靠‘耕、种、防、收’全程智能化管理破解这些难题,带动小农户玉米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既稳了产量又省了心。”联合社负责人马忠臣说。

  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传统小农户土地细碎化经营、产出效益低、技术滞后,一度成为制约通辽粮食生产潜力释放的瓶颈。面对单家独户的“小生产”与现代农业“大市场”的鸿沟,通辽市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培育多元服务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举措破题。

  村集体整合土地、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经营、农业企业紧密联结、服务组织全程服务,一场关乎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全面推开——

  112个苏木镇场1908个嘎查村集体主动整合土地破解“地块散”难题;构建“企业+村集体+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等多要素集聚联动体系,促进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紧密协作。416家服务组织联动8家农事服务中心,推行统一采购农资、耕种作业、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机械收获、粮食销售的“六统一”服务,彻底打破小农户“单打独斗”的局限,推动传统种植向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转型。

  各地差异化探索亮点频出。开鲁县引导开源农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镇村建设农资、农机、仓储、销售服务超市,实现“农机服务+全链条保障”深度融合;奈曼旗青龙山镇平房村实施“一户两田”整合工程,将户均40余块细碎耕地整合为2—3块标准化田块,配套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发展甘薯规模化种植,效益提升150%……

  截至2024年末,通辽市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858万亩,居全区首位。2025年,社会化服务面积攀升至1225.7万亩,惠及农户25.9万户。

  从“零散田块”到“连片良田”,从“小散种植”到“规模提质”,社会化服务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不仅让粮食产量稳步提升,更让农户收入水涨船高,为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筑起了坚实屏障。

  政策筑基——

  多方协同发力守护丰盈“粮仓”

  “各族社员认清全国形势踊跃售粮支援城市支援灾区,哲里木慨然担起丰收区光荣任务。”通辽市档案馆里,泛黄的报纸上记录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征程中的“通辽印记”。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粮仓”担当,到1989年舍伯吐镇摘得内蒙古首个亿斤产粮镇桂冠,再到如今玉米单产创全国、东北和自治区10项纪录,通辽粮食生产跨越式发展,背后是矢志不渝守护“粮仓”的力度和决心。

  “我们是市、旗区、乡镇、嘎查村四级书记带头抓粮食生产,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部署,分管领导深入一线指挥,各地各部门协同作战,共同推进任务落实。”通辽市农牧局局长王洪江说。

  为形成单产提升的合力,通辽市整合各类国家项目扶持资金7.4亿元,撬动规模化种植主体投入14亿元,集中向单产提升倾斜,共建设高标准农田1470万亩,落实千万亩节水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1032万亩,项目区全部配套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设施。

  当前,通辽市及5个旗县已经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签订了科技包市、科技包县协议,与尹飞虎院士团队、中国农科院等国内顶尖技术团队合作,成立了玉米高产研究中心,形成了边研发、边示范、边改进、边推广的良性互动机制,奋力打造中国玉米生产与科技创新高地。

  有了技术,而技术到位率直接决定着技术的成效。为确保专家到县、技术到田、服务到户,通辽打造了“国家队+地方队+民间队”的技术推广体系:专家技术团队对1300余名各级农技员进行分类轮训,农技员驻扎各旗县,培育乡土技术员和种植能手,再由其对种植户进行手把手教学。

  “不只考虑眼前,我们还要布局长远,让技术团队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实现本土化生产,形成从研发到应用到生产的闭环。现在全市有100多家滴灌设备生产厂家,适合通辽本地的肥料加工厂、自动化灌溉设备工厂已经开工建设。”王洪江介绍。

  科技赋能解锁高产密码,生产方式变革重塑农业格局,政策驱动筑牢发展根基,通辽在北疆大地上书写了“粮安天下”的壮丽篇章。

  粮食增产奇迹,是一个节点,也是新的起点,“2025年有望超200亿斤,再用5年时间,至少实现1000万亩的‘吨粮田’,粮食产量力争达到300亿斤。”通辽目标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