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传来好消息:水稻百亩超高产攻关片实现再生稻亩产494.81公斤,加上前期测产中稻亩产807.13公斤,合计亩产1301.94公斤,攻关示范效果突出。
“这产量,是跟老天爷抢来的。”自贡市气象局工作人员袁立新感慨。为支撑“中稻+再生稻”生产,当地构建了立体监测网,开展农情调查40余次,发布服务产品100余期,把天气预报变成了农民田管收割的“时刻表”。
四川今年秋天雨水比往年多。8月下旬,四川启动秋收秋种气象服务,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与农业农村部门强化联动协作,加强信息共享。四川省气候中心给出预判:今年9月至11月,全省雨多、气温高,“秋绵雨”会比较明显。
光知道要下雨还不够,关键是要告诉农民什么时候能收、什么时候该种。“雨下得太勤,地里太湿,收上来的谷子、玉米容易发芽、发霉。”省气候中心专家王劲廷指出。在自贡市,气象局为再生稻量身定制科学方案,什么时候抽穗、什么时候收等,都提前告诉农民。今年,富顺县古佛镇凤岩村的再生稻亩产达到了463.14公斤,创了新纪录。
农机手根据水稻收割作业天气提示,在成都市彭镇时光原野现代农业园区开展收割作业。
四川地形复杂,有的地方收稻子,有的地方才刚抽穗,气象服务也得分地方、看庄稼开展。为此,省农业气象中心有三样“法宝”:一是利用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技术,为全省农业生产提供气象指导;二是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融合多源卫星数据,动态监测作物长势、成熟度及秋收进展,实现对全省秋收秋种情况的宏观掌控;三是应用地面自动观测数据,实时掌握农田墒情变化,科学研判旱涝状况,为排灌作业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省农业气象中心通过植被指数时序分析和地表温度反演,结合物候模型,动态评估主要作物的成熟与收获进度,并据此开展分作物、分区域的秋收农事活动适宜性分析,为各地科学安排收获和播种提供有力支撑。
在成都双流区,54个气象自动观测站织成一张平均间距仅2.9公里的“立体天网”,配合精度达30米的相控阵雷达,暴雨预警提前量达76分钟,强对流预警提前至90分钟,成功帮助黄龙溪镇种植大户在暴雨前抢收15吨凤凰李,避免损失20余万元。
在眉山,秋天暴雨多、天气变得快,市气象局和农业农村局联合发布16期柑橘专报。这些产品通过“四川E农”APP、微信群发到农户手里,什么时候打药、什么时候采摘等信息一目而然。种植大户张毅说,“现在我们都习惯看群消息安排农活。”
眉山市农业气象人员在田间地头开展橘采摘规范调研。
下一步,四川气象部门还将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应用,持续推动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