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染秋田,五谷丰登话丰年。

  前三季度,全省农业发展稳中向好,牛、羊出栏持续增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23亿元,同比增长4.4%,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

  农业是我省的最大优势,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前三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90.8亿元,同比增长4.4%。分产业看,农、林、牧、渔业实现全面增长,畜牧业更成为稳增长的“硬核支撑”——牛、羊出栏量分别增长7.6%、5.8%,分别高于全国5.6、11.5个百分点。

  作为全国畜牧业优势主产区,吉林依托丰富玉米及秸秆资源,构建起“畜粮互促、农牧循环”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大安市两家子镇肉牛繁育养殖基地,10万余平方米现代化园区内,肉牛存栏量达8000余头,成为东北地区规模领先的集“科研、养殖、循环农业”于一体的肉牛产业基地,正以全产业链布局冲刺高端肉牛市场。

  “从引种改良到技术突破,我们用三年时间啃下了北方高端肉牛养殖的硬骨头。”基地负责人刘文峰满脸自豪。通过引进和牛、安格斯牛种质开展杂交选育,该基地新品系已实现稳定产出,大型繁育场成活率达80%以上,借助胚胎技术更实现纯血纯种繁育。

  基地依托智慧养殖体系,实现“精准投喂、环境可控、全程追溯”,更以“企业+农户”模式收购当地玉米秸秆作饲料,让农户在产业链中分享收益。

  “牛”气冲天“犇”起来。年初以来,我省坚持从三产切入,做优做强市场营销环节,激活二产屠宰加工业扩量提质,带动一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务实推动肉牛产业由单一养殖业向种养一体农牧双循环转变、由传统的分链经营向现代的全产业链并进转变、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赛道上,吉林始终扛稳重任、站在排头。今年,我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将粮食生产置于突出位置,通过稳面积、提单产、强科技综合施策,全力推动粮食高位再增产,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眼下,梅河口市42.3万亩水稻收割进入收尾阶段,金灿灿的稻田里,现代化收割机往来穿梭,沉甸甸的稻谷源源不断入仓,丰收的喜悦在田间地头流淌。

  “今年水稻长势喜人,1350余亩地全部按绿色食品标准种植,预计每亩比去年增收300元左右!”梅河口市胜华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金胜军信心满怀。

  这份底气源于农业基础的持续夯实。今年,我省落实粮食播种面积9320.22万亩,超出国家下达任务660万亩,实现“二十连增”; 生物育种产业化示范面积895.72万亩,居全国第1位;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实施“水肥一体化+密植”技术1138万亩;实施“一喷多促”等防病虫促增产技术3831.16万亩,同比增加44%;打造“吨粮田”示范区100万亩。

  据10月26日农情调度,全省粮食作物已收获8010.86万亩,占比85.89%,同比快2.6个百分点。其中玉米已收6027.37万亩,占比83.21%,同比快3.52个百分点;水稻已收1183.27万亩,占比92.59%;大豆、其他粮食完成收获。

  “通过人努力、天帮忙,秋粮生产形势较好。综合各方面测产情况,今年丰收已成定局,有望再创历史新高。”省农业农村厅秘书处处长赵楠木说。

  渔业与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更让吉林农业版图愈发多元。前三季度,全省深入推进渔业倍增计划,渔业全产业链产值达252.69亿元,同比激增88.05%,预计全年产值突破350亿元,实现“倍增”目标。

  在特色产业领域,作为全国人参产量第一大省,吉林通过修订《人参产业发展条例》,出台6项配套政策破解用地难题,推动人参综合产值达752.1亿元,同比增长26%,全年预计新增人参、果品、中药材等特色种植面积1.36万亩。

  人参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吉林的独有标志。走进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兴源参业有限公司生产加工车间,工作人员正忙着对经过多道蒸晒工艺制成的黑参产品进行最后的加工包装。

  “特殊工艺不仅让皂苷含量显著提升,通过精准控温控湿,更提升了人体吸收效率。”公司总经理于权华介绍,从人参种植到深加工产品,企业年总产值已达1000多万元。

  如今,吉林正以人参产业为样板,推动梅花鹿、林蛙、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从“小特色”成长为“大产业”,各地建成的规模园区、标准化育苗中心、智慧菌仓等,让黑木耳、灵芝、油豆角、香瓜、蓝莓、大榛子等优质农产品成为市场“香饽饽”。

  全省农业发展稳中向好,为农民收入提升筑牢根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省农业农村厅政策与改革处工作人员说,我省将持续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增收短板和突出问题,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