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15日,第十六届中国奶业大会、D20论坛暨2025中国奶业展览会在厦门召开。在乳品行业整体增速放缓、奶源阶段性过剩的背景下,乳品深加工成为全场聚焦的热门议题,多位与会企业家、专家就此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消费结构升级:从“量增长”迈向“价值增长”
当前,中国乳品消费市场正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发展挑战。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在大会上指出,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一是消费认知存在短板。居民对乳品营养需求的必要性认知不足,尚未形成科学的乳品消费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乳品消费市场的基础扩容。
二是供需适配度有待提升。乳品养殖、生产及加工环节的整体水平与社会多元化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数据显示,常温奶在市场中占比超70%,而低温乳品(如巴氏奶、酸奶等)占比仅为28%,功能性乳品的开发占比不足10%,供需结构性矛盾显著,亟需通过产品创新加以破解。
三是深加工能力滞后。中国乳品产业链条延伸不足,深加工水平偏低,导致对进口干乳制品的依赖度持续上升。数据显示,干乳制品进口占比已从2015年的12%,攀升至2023年的28%。因此,延伸乳品加工产业链条、全面提高乳制品深加工能力,已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
在此背景下,行业对深加工转型的共识逐渐清晰。 荷兰合作银行食品农业研究部执行总监黄文君表示,当前全球主要生产地区奶价上涨,而中国奶价仍处于下行通道,原奶供应正处于关键转折点。随着老龄化加剧及出生人口减少,未来人口结构变化将深刻重塑乳制品消费结构。从长远看,中国乳品产业多元化发展是必然趋势,高附加值乳品品类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黄文君指出,中国乳制品企业需调整产品组合,以实现价值最大化,满足市场对高价值乳制品和原料的需求。目前,国内乳企正积极发展本土乳清蛋白供应,加大对奶酪制造业的投资,妙可蓝多、伊利、三元等企业已宣布或完成相关资本支出。若能成功构建“乳蛋白”和“乳脂”平台,将为中国乳企打开高附加值原料市场的入口,为企业带来长期价值和战略优势。
转型核心路径:技术创新与品类重构双轮驱动
面对消费升级需求与行业转型压力,技术创新与品类重构成为深加工转型的核心抓手。蒙牛集团全球研发创新中心正高级工程师陈云从乳成分研究角度,介绍了可商业化分离的牛乳成分,牛乳中可商业化分离的成分极为丰富,涵盖α- 酪蛋白、乳铁蛋白、乳脂肪等多种营养与功能成分。他表示,乳品深加工不仅有助于平衡奶源供给、调控原奶价格波动,促进乳业产业链良性可持续发展,更能提高原奶价值、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类创新。
陈云介绍了蒙牛于2023年8月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大会上首次提出的牛乳深加工无损有序解析系统。该系统可从牛乳中分离提取多种营养成分、功能成份和医用成分,通过无损分析实现加工过程精细化与产品价值最大化,为行业提供了从“量产”到“质变”的升级路径。
在品类创新中,奶酪被视为深加工的重要突破口。妙可蓝多创始人兼CEO柴琇表示,奶酪代表着奶业深加工的新方向,是奶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品类之一。奶酪不仅能调节原料奶的供需平衡,更能让牛奶实现“从饮用走上餐桌”的消费场景拓展。
柴琇表示,妙可蓝多将在未来十年实施“纵横并举”发展策略,助推奶酪产业迈向千亿规模时代。“纵向”聚焦技术深耕,持续提升国产化能力;“横向”推进品类扩容,通过“C+B”双轮驱动模式,持续拓宽品类、创新产品、创造新需求。C端聚焦家庭场景,针对儿童、青年、中老年开发差异化奶酪休闲与功能性产品;B端深耕西快、茶咖、烘焙、中餐四大场景,提供专业化乳品原料,重点打造稀奶油、黄油、马苏里拉奶酪、马斯卡彭奶酪、芝士片等核心产品。
柴琇强调,国产奶酪要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必须在国际引进与国产替代之间找到平衡,构建紧密协作的产业生态圈。奶酪产业的大发展将带来三方面积极影响:一是激活市场消费潜力,二是有效解决奶源供应过剩问题,三是提升整体奶业发展水平和技术竞争力。
凝聚行业共识:共促奶业价值跃升
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亚清总结道,我国奶业正面临发展瓶颈,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汇聚行业同仁和专家智慧,提升奶业精深加工技术创新水平,打造高附加值产品,推动我国奶业突破发展困境。
当前,中国乳品深加工结构性转型已进入关键阶段,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品类重构为抓手,通过政策支持、供应链整合与消费培育形成发展合力。未来,行业企业应聚焦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持续优化生产工艺,同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产业竞争力,最终实现从“喝奶”到“吃奶”的消费升级与价值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