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水产市场呈现出差异化运行态势,叉尾鮰鱼行情稳中有调,罗非鱼价格逐步回暖,大黄鱼涨势显著,中华绒螯蟹则受气候影响价格承压,母蟹跌幅明显,公蟹持稳。本文将结合各品类主产区供需情况、价格波动特点,深入分析行情背后的驱动因素,并对后市趋势及养殖户应对策略展开探讨,为行业从业者提供参考。

  01  叉尾鮰鱼:行情整体平稳,区域差异凸显

  本周斑点叉尾鮰鱼市场整体保持稳定,不同主产区因养殖周期、存塘量及越冬准备进度不同,价格出现小幅分化,流通环节整体顺畅,未出现明显滞销或缺货现象。从供需基本面来看,当前处于 “越冬前调整期”,养殖户售鱼节奏与市场需求形成短暂平衡,支撑行情平稳运行。

  河南地区作为叉尾鮰鱼重要产区,本周流通环节表现活跃,目前当地养殖塘口已陆续进入越冬准备阶段,养殖户为降低越冬期间的管理成本与风险,售鱼比例开始逐步收缩,供需关系的微妙变化推动局部价格小幅上行。当前,河南地区2斤规格叉尾鮰鱼价格约为8.1元/斤,较上周上涨0.1元/斤,涨幅虽小,但反映出越冬前养殖户惜售情绪初显,市场对优质规格鱼的需求仍有支撑。

  江苏盐城地区行情与流通量维持稳定,当地养殖户普遍存在 “等价售鱼” 心理,部分计划越冬的塘口已开始提前筹备越冬前的准备工作,重点围绕鱼体体质强化与水质检测展开,以保障越冬期间的成活率。盐城东台地区2.5斤规格叉尾鮰鱼价格维持在8.1元/斤;大丰地区2-3斤规格价格稳定在7.8-8元/斤,略低于东台,主要因该地区中小规格鱼占比相对较高,市场竞争略显激烈,价格存在小幅让利空间。

  四川乐山地区价格呈现 “部分规格下跌、主流规格平稳” 的特点,其中1.2-2.5 斤规格与1.5斤规格价格均为7.8元/斤,1.5斤规格较上周下跌0.8元,成为本周区域内唯一出现价格下跌的规格;1.8斤规格价格则稳定在8元/斤,与主流产区价格基本持平。

  广东地区因存塘量相对较大,本周市场以 “去库存” 为主,流通环节保持顺畅,未出现库存积压问题。从价格来看,广东地区1.3斤规格叉尾鮰鱼价格维持在7.8元/斤。

  综合来看,叉尾鮰鱼后市行情大概率延续平稳态势,区域间价格差异或保持当前水平。对于养殖户而言,建议根据自身塘口鱼体规格、越冬准备情况合理安排售鱼计划,避免盲目跟风惜售或抛售;同时做好越冬期间的水质管理与鱼体保健工作,降低越冬风险。

  02  罗非鱼:价格回暖趋势显现

  本周罗非鱼市场呈现 “整体好转、价格上涨” 的积极态势,尽管部分规格仍有小幅波动,但行业整体已摆脱前期低迷状态,供需关系趋于平衡,出口订单与国内消费需求共同推动价格回暖,养殖户信心有所恢复。从主产区表现来看,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地行情各有特点,但整体均朝着利好方向发展。

  广东作为罗非鱼核心产区,本周行情分化明显,不同区域因养殖规模、产品用途(加工出口或鲜活销售)不同,价格呈现 “涨跌互现” 态势。其中阳江、云浮地区受出口订单增加影响,加工厂收购积极性提升,1斤起规格罗非鱼加工厂价格约为3.4-3.5元/斤,较上周上涨0.3-0.4元/斤,涨幅显著;茂名、江门地区因罗非鱼大量上市,短期市场供给饱和,1斤规格塘头价格维持在3.3元/斤,较上周下跌0.05元/斤。

  广东中山黄圃地区大脆非行情保持稳定,且市场对其月底涨价预期较强,当前1.5-3斤规格加工厂脆非价格为6.8元/斤,3.5-5斤大脆非10.4元/斤,5斤以上大脆非10.7元/斤。

  海南文昌地区罗非鱼行情平稳,1.2斤规格塘头价格维持在3.3元/斤,1斤以上厂非价格稳定在3.4 元/斤。云南普洱地区罗非鱼流通环节依旧受阻,受地理条件与运输成本影响,当地产品外销难度较大,1.2斤规格价格维持在3.5元/斤,高于部分主产区价格。进入冬季后,云南地区气温逐步下降,罗非鱼生长速度放缓,市场供给将逐步减少,预计价格会有所回升,但流通受阻问题若未能得到有效改善,价格涨幅或受限。

  广西北海地区活鱼价格因市场需求小幅上涨,整体波动较小,分规格来看,0.6-1斤规格价格为2.6元/斤,1-1.6斤以上规格3.4元/斤,1.2斤以上水车价 3.7元/斤;柳州地区1-2斤规格价格稳定在3.5元/斤,与周边产区价格基本持平,行情保持稳定。

  从后市来看,罗非鱼价格或延续 “稳中上涨” 趋势,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冬季来临后,部分产区罗非鱼生长停滞,市场供给逐步减少,供需关系向卖方倾斜;二是广东中山黄圃大脆非月底涨价预期较强,或带动区域内整体行情回暖;三是出口订单若持续增加,将进一步支撑加工厂收购价,间接推动塘头价上涨。不过需注意,茂名、江门等存塘量较大的地区,若后续集中上市,或对局部价格形成短期压制。建议养殖户密切关注市场行情动态,对于达到上市规格的鱼,可抓住当前价格回暖时机适时出塘;同时加强养殖管理,提升鱼体品质,尤其是针对出口订单需求,严格把控产品质量,以获取更高收益。

  03  大黄鱼:存塘偏少叠加天气影响,价格涨势凶猛

  本周大黄鱼市场呈现 “量减价涨” 的显著特点,8-13两规格大鱼存塘量较去年同期明显减少,叠加近期外海受台风影响导致海鲜供应短缺,双重因素共同推动大黄鱼价格大幅上涨,各规格价格均较上周及去年同期出现明显提升,市场热度较高,采购需求旺盛。

  大黄鱼各规格价格涨幅显著,据11月18日最新海面收购价,100-200g/尾规格价格为17.4元/斤,较上周上涨0.2元;200-300g/尾规格价格稳定在21.1元/斤;300-400g/尾规格价格25.2元/斤,较上周上涨2元;400-500g/尾规格价格25.3元/斤,较上周上涨2.2元;500-600g/尾与600-700g/尾规格价格分别为24.1元/斤、23.7元/斤,均较上周上涨1.8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当前各规格大黄鱼价格优势更为明显,去年同期各规格价格仅为14-17元/斤,而当前最低规格价格已达17.4元/斤,最高规格价格突破25元/斤,涨势凶猛,反映出当前大黄鱼市场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对于后市,大黄鱼价格或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短期内难以出现明显回落。一方面,当前存塘量偏少的格局难以快速改变,养殖户补苗、养殖周期等因素决定了供给端短期内难以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冬季是海鲜消费旺季,市场需求将逐步提升,若后续无大规模自然灾害或疫情等突发因素影响,供需矛盾或持续存在,价格或维持高位。不过需注意,若价格上涨过快,可能会抑制部分终端消费需求,导致市场需求出现阶段性回调,进而影响价格走势。

  针对养殖户,建议把握当前价格高位时机,合理安排出塘计划,避免因过度惜售导致后续价格回落风险;同时加强养殖管理,注重鱼体品质提升,尤其是在冬季低温环境下,做好水质调控、病害防治等工作,保障鱼体健康,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对于采购商,建议关注宁德地区实时行情,该地区是大黄鱼主产区,价格与供给情况具有行业代表性,同时优先选择正规渠道采购,以确保产品质量与价格透明,避免因采购渠道不规范导致经济损失。

  04

  中华绒螯蟹:压力增加,价格同比大幅下跌

  本周中华绒螯蟹市场行情表现疲软,全国塘口均价为33.6元/斤,环比下跌7.4%,同比下跌24%。主产区江苏受气温骤降影响,螃蟹存塘难度加大,养殖户集中抛售,尤其是母蟹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公蟹因成熟度较高,价格相对稳定,市场呈现 “母蟹弱势、公蟹平稳” 的分化态势,整体行情低于市场预期。

  从具体价格来看,江苏泰州兴化地区母蟹各规格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3.5两母蟹价格43元/斤,较上周下跌7元;3两母蟹价格40元/斤,下跌5元;2.5两母蟹价格37元/斤,下跌4元;2两母蟹价格35元/斤,下跌3元。公蟹方面:4.5两公蟹价格稳定在33元/斤;4两公蟹价格31元/斤;3.5两公蟹价格维持在27元/斤;仅3两公蟹价格出现小幅下跌,为23元/斤,跌1元。

  从后市来看,中华绒螯蟹价格或继续承压,短期内难有明显好转。一方面,气温将持续走低,螃蟹存塘难度进一步增加,养殖户抛售压力仍在,市场供给或将维持高位;另一方面,随着冬季来临,终端消费需求虽有一定季节性提升,但难以完全消化当前过剩的供给,供需矛盾或持续存在,母蟹价格或继续下跌,公蟹价格或维持稳定。不过,若后续养殖户抛售力度减弱,市场供给减少,或终端消费需求超预期增长,价格或出现阶段性小幅回升,但整体行情仍难改弱势格局。

  对于养殖户,建议加快符合上市规格螃蟹的出塘节奏,尤其是母蟹,避免因持续存塘导致损失扩大;同时优化捕捞与分拣流程,突出公蟹成熟度高、品质好的优势,通过提升产品品质获取一定溢价空间,降低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此外,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与市场价格动态,灵活调整销售策略,例如与电商平台、餐饮企业合作,拓展销售渠道,减少对传统批发市场的依赖,缓解抛售压力。对于行业而言,此次行情低迷也反映出中华绒螯蟹养殖行业需进一步加强产销对接,优化养殖结构,避免盲目扩养导致的行情大幅波动,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