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0月中旬,南美白对虾市场节后效应显现,流通节奏明显放缓,即便是大规格虾也面临“走不动”的困境。10月10日,市场呈现“珠三角领跌、台风区断供、江苏山东跟跌”的分化格局,双节消费疲软与台风灾害的双重影响,让虾价走势愈发割裂。

  珠三角双节过后虾价“跳水”

  珠三角虾价的暴跌源于双节期间的供应过剩与消费疲软。节日期间上市虾量集中,而居民外出游玩导致本地消费能力锐减,市场一度“烂市”,虾价自此开启下滑通道。

  广东珠海20头规格一周暴跌3元/斤至25元/斤,25头跌2.5元/斤至21元/斤;江门市场节后同步回落,即便大规格虾稀缺,也难改消费端疲软的现实——“缺虾涨价”的逻辑在低迷的消费面前失效。

  台风后阳江、湛江、广西等地近乎无虾可卖

  与珠三角的暴跌不同,广东湛江、阳江及广西北海、钦州市场因台风“麦德姆”遭遇毁灭性打击:大部分小棚、外塘被海水倒灌或吹毁,目前正处于塘口修复阶段,短期内几乎无虾可售。

  以广东湛江30头规格为例,虽价格微跌至18元/斤,但核心矛盾是“没虾卖”;广西北海30头规格跌1元/斤至18元/斤,同样是供应端枯竭下的假性下跌,市场缺虾格局短期内难以扭转。

  华东流通遇冷,山东工厂化大虾被外塘虾冲击

  华东、山东市场则陷入“需求不足+供应承压”的双重困境。江苏如东25头规格跌2元至19元/斤,30头跌1元至17元/斤,当地业者直言“长途收虾车明显减少”,需求端的萎缩直接拉低价格;盐城虽大规格小棚虾供应偏紧,价格相对坚挺,但整体行情仍随区域趋势小幅下行。

  山东区域,在滨州和东营外塘虾的大量出虾情况下,工厂化虾价持续下滑,跌幅1-2元/斤。20头21元/斤,17-18头走周边市场仅18元/斤,即便走长途能到23元/斤,但货源极少,外塘虾的低迷行情,让工厂化虾价的“溢价空间”被不断压缩。

  后市展望

  珠三角若消费端未能回暖,跌势或进一步延续;台风受灾区域的塘口修复至少需要数月,供应才会逐步回归,届时需关注市场的承接能力;江苏、山东则需观察长途采购需求的恢复进度,以及外塘虾的消化节奏,行情或维持“稳中有跌”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