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凌晨4时许,广西东兴市江平镇的寂静被一场突发意外打破——当地一家水产公司的养殖区域因电路故障,导致增氧设备全面停运,约20个鱼塘的十几万斤鱼虾因缺氧大面积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预估达200万元。目前,死鱼已开始散发异味,工作人员正紧急打捞,当地政府与电力部门已介入调查,具体责任认定及后续处置仍在推进中。

  凌晨突发故障:增氧设备 “停摆”,鱼虾一夜缺氧殒命

  据了解,该公司养殖的鱼虾以罗非鱼为主,增氧设备是维持鱼塘溶氧量的关键。电路故障导致设备停运后,鱼塘内溶氧量迅速下降,鱼虾因缺氧陆续死亡。“大的鱼有四五斤,小的也有二三斤,不少都快到上市的规格了,现在全漂在水面上。” 此次意外波及约20个鱼塘,死亡鱼虾总量达十几万斤,按市场行情估算,直接损失约200万元。

  现场触目惊心:死鱼漂浮发臭,打捞工作紧急开展

  9月9日,有当地居民前往事发鱼塘附近,目睹了令人揪心的一幕:多个鱼塘水面上漂浮着密密麻麻的死鱼,白花花一片铺满水面,随着气温升高,死鱼已开始散发明显臭味。“师傅们一直在捞,可鱼塘太多了,一时半会儿也捞不完。”

  涉事公司负责人透露,事发后他们第一时间组织人员打捞死鱼,同时向当地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但因未为养殖的鱼虾购买任何保险,这笔200万元的损失需公司自行承担,“后续能不能恢复养殖都不好说,压力太大了。”

  多部门介入:镇政府协调处置,电力部门记录核查

  9月10日上午,江平镇政府接线工作人员表示,已将事件情况向领导汇报,将介入协调处理,具体处置方案需等待进一步研究。当地电力部门,工作人员回应称,已记录此事相关信息,将对电路故障的具体原因展开核查。此外,东兴市有关部门也表示,已关注到网上流传的相关视频,正联合多部门核实事件细节,后续将根据核查结果明确责任,并推动相关处置工作落实。目前,死鱼打捞仍在持续,事件具体进展有待进一步通报。

  这场因电路故障引发的缺氧事故,看似是 “突发意外”,实则暴露了养殖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风险漏洞。为避免类似悲剧重演,给所有水产养殖户提3个关键提醒:

  一、设备 “双保险” 不能少,别让 “单一故障” 毁了全场

  增氧机、供电线路是鱼塘的 “生命线”,但很多养殖户常存在 “设备能转就不换”“只靠主电源供电” 的侥幸心理。此次事件中,电路故障直接导致增氧设备停运,若提前做好两点,或能减少损失:

  供电多备份:除主电源外,务必配备柴油发电机、备用蓄电池等应急供电设备,且每周至少测试1次,确保故障发生时能在30分钟内启动,避免溶氧骤降;

  设备勤检修:每月检查增氧机叶轮、线路接头、配电箱等关键部件,尤其是高温、多雨季节,易出现线路老化、设备短路,发现问题立即更换,别等 “出事才补救”。

  二、养殖保险必须买,这是 “风险兜底” 的最后防线

  涉事公司 “未买保险,损失自担” 的结局,让200万损失成为压垮企业的重担。对养殖户而言,保险不是 “额外开支”,而是应对天灾人祸的 “救命钱”。

  优先选 “针对性险种”:目前多地推出水产养殖保险,涵盖暴雨、台风、缺氧、疾病等常见风险,可根据养殖品种(如鱼、虾、蟹)、养殖模式(池塘、网箱)选择,部分地区还能享受政府保费补贴,降低投保成本;

  投保后及时报备:投保后若养殖规模、品种有调整,及时告知保险公司,避免因 “信息不符” 影响理赔;一旦发生事故,第一时间拍照留存证据、联系保险公司定损,确保理赔流程顺利。

  三、日常管理要 “盯紧”,提前预警比 “事后打捞” 更重要

  很多养殖事故的发生,是 “日常监测不到位” 的结果。想要防患于未然,需做好 “动态管理”:

  加装监测设备:投入少量成本安装溶氧仪、水温计等智能设备,设置溶氧 “预警值”(如淡水鱼养殖溶氧低于3mg/L时自动报警),实时掌握鱼塘环境,避免 “凭经验判断” 延误时机;

  制定应急方案:提前明确 “设备故障、鱼虾浮头” 等突发情况的处置流程,比如谁负责启动备用电源、谁联系打捞队伍、谁对接环保部门,避免事故发生时手忙脚乱,减少损失扩大。

  水产养殖本就 “看天吃饭”,风险无处不在。与其事后惋惜 “如果当初做好准备”,不如现在就把 “设备、保险、管理” 这三条防线筑牢。毕竟,一次疏忽可能让多年心血付诸东流,只有把风险想在前、做在前,才能让养殖之路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