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生素与肠道健康的矛盾

  超量抗生素对腹泻和其他疾病有防治作用,但也可以破坏肠道有益菌,损伤消化道功能,特别是对仔猪肠黏膜损害是是很严重的。也就是说,对生长速度有阻碍作用,易产生药物性便秘。因此,抗生素不仅仅加大养猪成本,也是猪的重要致病因素。事实上,猪的肠胃功能是保障猪机体各器官正常运作的动力源泉。肠黏膜免疫系统是保证仔猪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肠黏膜免疫系统若是损坏,猪就得终生服用抗生素,所以,为了使猪的遗传力得到最大的发挥以及降低饲养成本,一定要保证猪只从出生到上市,肠道系统的健康完整。猪只有在健康的前提下,才能发挥最大的生长潜能。

  而且,少量和超量的抗生素都会对猪产生耐药性:耐药性产生后,猪以后还可以用什么抗生素呢,乳猪时就使用大量的抗生素,疫病难治,也就不难理解了而使用抗生素过程中,会使动物机体产生更多的过氧化物,如“自由基”,加剧动物机体组织与器官的损害,使动物主动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而这无疑加大了猪只的用药,饲养成本通常会增加30-50元。而这还不算掉头的损失。

  二、豆粕添加量与仔猪致过敏的矛盾

  直接用豆粕饲喂畜禽它的蛋白质生物转化率较低,主要是由于豆粕中含有许多抗营养因子。目前已在豆粕中发现了10余种抗营养因子(ANFS),根据热稳定性可将其分为两类:热不稳定性抗营养因子和热稳定性抗营养因子。前者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聚素、尿素酶和致甲状腺肿因子;后者包括植酸盐胀气因子和过敏因子等,它们以不同方式对动物生长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如胰蛋白酶抑制剂(TI)可以阻碍肠道内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且含量也比较高,在豆粕中的含量为2%左右。TI能阻碍肠道内蛋白水解酶的作用而使蛋白质消化率下降,引起恶心、呕吐等肠胃中毒症状;另一方面TI还作用于胰腺本身,刺激胰腺分泌过多的胰腺酶,造成蛋白质内源代谢损失,导致动物出现消化吸收功能失调或紊乱,抑制了机体的生长;另外,由于胰脏大量地制造胰蛋白酶,可造成胰脏肿大中毒等应激现象。

  三、仔猪料高抗原与仔猪拉稀(下痢)的矛盾

  由于大豆(包括豆粕)球蛋白的致敏作用,以及仔猪自身消化系统的不健全,加上饲料配比不合理,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及钙含量过高,过多的蛋白质及钙质难以吸收。加上断奶应激又降低循环抗体水平,抑制细胞免疫能力,引起仔猪抗病力差、免疫力低等。就很容易感染大肠杆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等。断奶仔猪拉稀(下痢)就在所难免。尤其是仔猪断乳时,由于机体正处于发育关键时期,机能尚未完善,加上断乳仔猪肠粘膜的营养不良及饲料抗原导致肠粘膜过敏性损伤,以及环境、饲料等的改变和病原微生物诸多因素的影响,就会出现导致仔猪食欲降低、消化不良、饲料利用率低、生长缓慢等现象。

  而要特别提到的是,仔猪断奶后的14天,是猪生长过程中极为特殊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个阶段易出现两个现象,一是拉稀(下痢),二是掉膘。特别是下痢,对小猪伤害大,影响了养猪人的经济效益。小猪下痢一次,恢复到继续生长状态需要三天。仔猪断奶体重常为8公斤,体内多种系统还未生长健全,适应力差。在四天内,体重不增反降到7.5公斤是常见的现象,别看仅仅0.5公斤,要想恢复到8公斤体重,即使精心喂养,也需7天的时间。有人计算过,下痢一次3天,掉膘恢复要7天,这10天的经济意义是什么?若仔猪售价每公斤 20 元,多养一天,每公斤饲料价4.5元,10天是45元。仔猪体重差 2-3公斤,又少收入四五十元,粗算就是近百元的差距。也就是说,在这十几天中就少了近百元,而养一头猪才赚多少钱。由此可见,断奶后的两周,是关乎仔猪一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养猪水平得以提高的关键点,还是养猪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最大赢利点。因此,平衡好仔猪料与仔猪拉稀(下痢)的矛盾,就十分关键。

  四、低成本原料与高抗原的矛盾

  低品质的原料虽然价格较低,但都具有较高的饲料抗原因子以及抗营养因子在里面。但是,乳猪料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激发乳猪对低成本高抗原饲料的适应性。这对矛盾的平衡,目前的乳猪料,平衡的都不是太好。

  五、深度加工与养殖成本的矛盾

  为了降低低成本高抗原饲料的抗原因子以及抗营养因子,许多厂家采用如热处理、膨化加工处理、发酵处理、热乙醇处理以及酮制剂处理等,来降低饲料的抗原性。然而,这样做不仅增加饲料了成本,而且由于工艺,以及处理剂的味道等而猪不爱吃。而不吃的教槽料,就算不得教槽料了。业务员将处于何种尴尬境地?所以,这对矛盾若是平衡不好。恐怕得不偿失。

  六、高价原料与养殖成本的矛盾

  目前的乳猪料价格都很高,这除了厂家的价格策略以外,是因为大量地使用高品质的饲料原料所致(尤其是蛋白质及脂肪源)。比如市面上低抗原原料包括黄豆浓缩蛋白、黄豆分离蛋白等植物性原料产品,除此之外如常用的低抗原动物性蛋白原血浆蛋白、血粉、脱脂奶粉、乳清粉……等。但是以配方成本的角度來看,这些原料的价格都不便宜;另外好品质的脱脂奶粉及乳清粉取得不易,常会遇到吸湿结块的困难。而养殖是为了赚钱。过分高价的饲料,养殖户不是不用就是少用(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也就不会再用)。所以,这对矛盾也需要平衡好。

  七、饲料形状与浪费及咀嚼的矛盾

  前面我们说过,从乳猪爱吃的角度来说,当以液体饲料为首,微粉末饲料为次,颗粒饲料为末;但液体饲料国内基本没有而且需要要专用设备进行饲喂,所以难以实用化;微粉料饲喂过程浪费大(粉料喂与的饲料浪费高达20%),而且太微粉了因为部分原料的原因,容易粘嘴巴,采食也麻烦,所以多半以颗粒料为主。但颗粒料也有不利因素,因为乳猪发育开始,牙床嫩且咀嚼肌肉无力,对于硬度比较大和粉末颗粒比较粗的饲料,都不太爱吃。然而,保育料、育成料不仅是干料,而且是生料。绝不可能是液体料或者稀料。乳猪料若是不能教“会”猪只进食保育料,或者产生不必要的应激。那它一定是一款失败的乳猪料。

  八、复杂教槽与员工责任的矛盾

  目前的乳猪教槽,大约有三种方式:1自由采食自由采食优点是饲养员省时、省功、省力,猪只(爱吃的话)采食均匀,乳猪发育相对均度好;缺点是一方面饲料浪费较高.不容易及时观察乳猪采食情况(许多猪场产床补料槽下面被猪拱撒的饲料积累很多,就是这个原因)。另一方面,猪只不爱吃或根本不会吃而这不仅仅是乱拱浪费,关键是影响猪只健康及生长。2分次饲喂根据猪只日龄一般每天 4~6餐,尽量少喂勤添。优点是利用乳猪抢食行为刺激猪只食欲和采食量的增加。分次饲喂饲料新鲜度好,生长发育快,并便于观察乳猪生长发育,缺点是人工成本相对浪费较高,猪只均匀度稍差。另外时间把握不好也易造成一次过量的采食而发生消化不良性腹泻。3强制补饲猪场饲养员在早期把教槽料调成糊状用手或竹片抹在母猪乳头上或乳猪嘴里2~3次.强制补饲适应效果也是较好的。因此在不同的养猪场里如人员、技术、设备管理等措施的不当,造成的经济损失会大于饲料形态差异所造成的损失。而饲养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均会影响乳猪教槽料的使用效果。如分次饲喂时(尤其是2周龄后)投料的多少、次数,另外补料槽的卫生情况(如酸败、霉变)等均易造成乳猪的腹泻。饲养员使用起来不方便导致人力成本增加。事实上,猪场饲养员,不可能有极强的责任心的,他们绝不会因为某种饲料或某厂的饲料而改变。

  九、廉价原料与适口性的矛盾

  猪只每日采食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猪的生长速度,而早期增重快的猪,直到上市其体重都保持生长优势并可提早达到屠宰体重。因此,养殖业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以便确保未来的猪能够多吃。这也就意味着,提高饲料的适口性是未来畜牧养殖业不可忽略的重要工作之一。

  然而,提高饲料的适口性不仅要了解饲料原料本身固有的品质,以及对饲料适口性产生正负作用的因子。同时也要考虑原料的成本。即开发廉价植物蛋白原料,降低饲料成本。开发新的饲料资源。可是廉价原料的适口性却很差。例如:

  1.菜子粕:含有抗营养因子,严重影响菜子粕的适应性。

  ①异硫氰酸酯:有辛辣味。

  ②芥子碱:粕中约含有 1-1.5%,其味苦。

  ③单宁:具有苦涩味,

  目前的研究证实,菜子饼粕引起猪生产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采食量下

  2.棉籽粕:含有较多的棉壳和棉绒,影响适口性。

  3.芝麻粕:焦味。

  4.亚麻仁粕:亚麻籽胶,影响食欲。

  5.肉骨粉、肉粉:猪不喜欢肉骨粉和肉粉的味道,在肉猪饲料中随用量增加,适口性与长势呈下降趋势。

  6.血粉:适口性不好。

  7.啤酒酵母:略有苦味,对仔猪的适口性较差。

  8.玉米糠麸(玉米皮喷浆饲料):对猪的适口性不好,其实还有许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而问题还是如何平衡这种矛盾

  十、采食量与消化功能的矛盾

  很多养猪朋友总结出了断奶后仔猪适度限制饲喂,可以明显减少拉稀或水肿病的发生,尽管是拿效益来换的,但是总比生病强多了。而现在饲料技术的不断进步,断奶前都可以自由采食了,而断奶,后尽管仔猪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胃酸分泌不足、消化酶活性低、免疫功能不完善,仔猪断奶后由于乳糖来源中断,乳酸生成减少,但也不能靠限制饲喂,来选择苟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