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11月19日消息:周三亚洲电子交易时间段,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大豆期价连续第二日回落,呈现技术整理走势。周二大豆曾触及17个月高点,因为受到中国大量采购的推动,随后在获利盘打压下回落。

  截至周三中午,成交最活跃的1月大豆下跌3.5美分或0.30%,报1150美分/蒲。

  3月玉米期货下跌1.5美分或0.33%,报448美分/蒲。

  3月小麦期货下跌1.25美分或0.22%,报557.75美分/蒲。

  周三,芝加哥大豆以及谷物期货整体承压,大豆豆、玉米与小麦全线回调,主要因为周初大涨后出现技术性调整,全球供应充裕持续压制价格。

  从基本面看,中国采购仍然对大豆构成支撑。本周中国买家大幅采购美豆,提振大豆价格一度触及2024年6月以来高位。

  周二美国农业部确认,中国买家购入79.2万吨美豆,这也是今年以来规模最大的单日成交之一。此前媒体曾在周一报道,中粮集团周一购入约84万吨美豆,12月与1月装运。

  近几个月来,中国因贸易摩擦和南美供应充裕而减少采购美国大豆。市场普遍关注后续采购规模能否更接近白宫所说的1200万吨目标。

  此外,一船3万吨阿根廷豆粕顺利通关中国口岸,这是自2019年中国批准相关进口后首批成功进入中国市场的阿根廷豆粕。这意味着中国继续推进供应多元化,也意味着全球最大豆粕出口国阿根廷获得新的贸易通道,未来或削弱美豆压榨产品的竞争优势。

  在世界第二大小麦生产国印度,本年度小麦播种面积预计将会同比提高5%,因为小麦种植回报改善,且10月异常降雨提升土壤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