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安排部署深入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减少养分损失,降低畜禽养殖过程温室气体、臭气等排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畜牧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制定本规范。

  一 、基本原则

  1. 坚持保供优先。立足我国国情农情,在确保重要畜产品有效供给、综合生产效率持续提高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推进畜牧业减污降碳,助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2. 坚持成本可控。综合考虑节本增效与减污降碳,优先推广一批应用效果好、经济投入适度的低碳生产技术措施,有效降低畜禽养殖场生产成本。

  3. 坚持协同推进。统筹推进畜禽养殖产业链协同降碳,加强温室气体和恶臭气体协同减排技术的研发与推介,逐步构建“双碳”目标下畜牧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路径。

  4. 坚持科技引领。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引导畜牧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示范应用先进的减污降碳技术模式,提高企业自主减排能力。

  二、减排技术

  1.畜舍节能减排技术。根据畜禽生长需要,采用低碳循环的环境调控技术与设备,设计节能减排的畜舍结构,鼓励对现有畜舍通风、保温等技术工艺进行改造提升,实现舍内畜禽养殖温室气体减排。现有研究表明,养殖场每节约1度电可减少2.5公斤二氧 化碳当量排放量。

  2. 低蛋白日粮配方技术。根据《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GB/T 5915-2020)、《产蛋鸡和肉鸡配合饲料》(GB/T 5916-2020),合理添加氨基酸等,降低日粮中粗蛋白含量,提高饲料氮利用效率,实现饲喂环节温室气体减排。现有研究表明,畜禽饲料 粗蛋白含量每减少一个百分点,粪尿中总氮排泄量可降低5%—10%,圈舍粪污贮存、粪污处理和粪肥还田的氧化亚氮排放量可减少10%左右。

  3. 精准饲喂管理技术。依据畜禽不同阶段的生理特征,提供符合营养需求的日粮,应用自动化、智能化饲喂设备对个体进行精准投喂,根据采食量、体况特征等信息定期评估饲喂效果,确保日粮养分均衡。适当增加草食畜禽全株青贮玉米用量,采用过瘤胃和能氮平衡日粮配方技术,添加微生物制剂、酶制剂、植物提取物等饲料添加剂,改善瘤胃发酵环境,提升能量利用效率。现有研究表明,奶牛饲料中添加植物提取物,瘤胃甲烷的排放强度(甲烷排 放量/校正乳产量)可降低5%—29%。

  4. 优化清粪管理技术。采用干清粪工艺的畜禽养殖场,尽量减少固体粪污进入液体粪污中;采用水泡粪工艺的畜禽养殖场,可缩短粪污舍内贮存时间。鼓励调整粪污设施构造形式,如减小粪污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可通过配置地沟风机等方式,适当降低粪沟空气温度。现有研究表明,采用V 型清粪技术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30% — 50%。

  5. 圈舍排出空气净化技术。对于机械通风的密闭式畜舍,在排风风机外侧安装喷淋装置、湿帘等湿式净化设施,通过喷洒弱酸性或含有次氯酸钠等氧化剂的液体进行过滤,其中酸性洗涤液pH值控制在6以下;排出空气可通过由木屑、秸秆等制成的生物质填料等进行吸收。现有研究表明,采用空气净化技术可降低排出空 气臭气强度50%以上。

  6. 固液分离技术。对于固体粪污和液体粪污全量收集的生猪和奶牛养殖场,除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外,在无害化处理粪污前,可利用离心、压滤、筛网截留等方式,从液体粪污分离出富含有机物的固体部分,固液分离后,固体部分含水量小于75%,液体部分干物质含量小于2%。现有研究表明,与固液不分离相比,可减少液体粪污处理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量30%—50%。

  7. 固体粪污堆肥技术。向固体粪污中添加蘑菇渣、腐熟堆肥等辅料,将含水率和碳氮比调节至适宜范围,通过定期翻堆和底部通风等方式,维持堆体处于好氧状态,促进微生物发酵降解有机物。有条件情况下,通过反应器堆肥、膜堆肥或密闭堆肥车间等方式,统一收集和处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降低堆肥过程甲烷和氨气等排放。现有研究表明,采用好氧堆肥处理固体粪污可降低 温室气体排放量20%—50%。

  8. 优化液体粪污贮存技术。增加清粪频次,缩短舍内贮存时间,降低粪污贮存的外部温度。降水较少区域,在面积大的液体粪污处理设施上,可采用塑料材质的漂浮式覆盖物;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在液体粪污贮存设施上加盖、覆膜、建棚。在液体粪污中添加无机酸(如硝酸、硫酸、磷酸)、有机酸(如乳酸)、或酸性化合物 (如过磷酸钙、磷石膏)等降低pH值,在抑制甲烷产生的同时,将 铵态氮稳定地保留在粪污中。现有研究表明,当液体粪污pH值小于5.5,可分别减少甲烷、氧化亚氮和氨气排放量60%、60%和50% 。

  9. 沼气收集利用技术。建设沼气工程,以畜禽粪污为原料,通过厌氧发酵产生甲烷进行回收,作为能源使用或用于提纯生物天然气等,避免向大气中直接排放,可替代化石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现有研究表明,存栏1头猪产生的粪污进行沼气回收利用并替代燃煤,每年约可减少0.5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

  10. 畜禽粪肥覆盖还田技术。按照《畜禽粪肥还田技术规范》(GB/T 25246-2025),将达到还田标准的畜禽粪肥进行农田利用,与耕作措施结合或通过注射施用等方式,将粪肥施用于土壤表面以下3—30厘米处,减少在土壤表面停留时间,减小与空气接触面积。现有研究表明,适宜季节和土壤条件下,与喷灌、浇施等畜禽粪肥施用方式相比,注射式施肥、施用后覆土等方式可分别减少温室气体、氨气排放量10%—20%、40%以上。

  三、工作要求

  1. 细化减排技术措施。各地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畜禽养殖场特点,分解细化减污降碳技术措施,进一步增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让养殖场真正可学会用。

  2. 加强减排效果宣传。深入了解养殖场减排需求,对实践中应用效果好的典型案例,加强总结提炼和效益分析,利用短视频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营造良好的畜牧业减排氛围。

  3. 夯实排放核算基础。积极与发展改革、生态环境、统计等部门对接,协同做好畜牧业碳排放统计核算等基础工作,为畜牧企业进入碳交易市场、开展碳足迹量化、做好碳标识认证等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