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年三季度生猪价格跌破13元/公斤的警戒线时,温氏股份的业绩报表也随之出现承压。

  10月21日晚间,温氏股份披露的财报显示,这家国内畜禽养殖巨头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骤降65.02%,扣非净利润跌幅更深至68.07%。

  在“量增价跌”的行业魔咒下,即便资产负债率四年内首次回落至50%以下,温氏股份仍难掩周期波动带来的经营阵痛。这场始于猪价的业绩滑坡,不仅折射出养殖行业的共性困境,更暴露出这家“农业界华为”在战略转型与风险抵御中的深层挑战。

  利润雪崩背后的三重挤压

  温氏股份的三季度财报,盈利数据的褪色最为刺眼。单季度17.81亿元的归母净利润,较上年同期50.92亿元的高点缩水近六成,而这样的下滑并非突然而至——从二季度开始,公司净利润已出现42.83%的同比降幅,透过营收与利润的下滑曲线,可清晰看到三重压力对盈利空间的持续挤压。

  生猪业务的“量价背离”成为业绩滑坡的核心推手。三季度公司销售肉猪973.58万头,较上年同期的718.78万头大幅增长35.45%,但销量增长的红利被价格暴跌彻底吞噬。

  9月份毛猪销售均价跌至13.18元/公斤,较上年同期的19.05元/公斤暴跌30.81%,8月份价格同比跌幅也达32.03%。这种反差在财务数据上形成尖锐对比:前三季度营业收入758.88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归母净利润却从64.32亿元降至52.56亿元,同比降幅18.29%。东方财富(25.750, 0.12, 0.47%)网的研究报告指出,三季度猪业贡献盈利约15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缩水,而这一板块正是温氏的营收支柱。

  成本与价格的“剪刀差”进一步加剧盈利压力。尽管温氏已将肉猪养殖综合成本控制在6.1-6.2元/斤(即12.2-12.4元/公斤)的行业第一梯队水平,猪苗生产成本更是降至260元/头的低位,但价格下跌速度远超成本优化幅度。

  以9月数据测算,毛猪销售均价仅比综合成本高出不足1元/公斤,这意味着每卖出一头110公斤的商品猪,利润已压缩至百元以内。与此同时,经营现金流净额从上年同期的125.74亿元降至81.99亿元,34.79%的同比降幅显示企业“造血能力”正在减弱。

  费用管控的红利未能抵消主业颓势。前三季度28.11亿元的管理费用较上年减少9.07亿元,降幅达24.41%,创下2019年同期以来的最低水平,财务费用也因有息负债减少而下降26.82%。但这些节流成果在猪价暴跌面前显得杯水车薪——仅管理费用节省的金额,尚不足净利润减少额的三成。统计显示,若扣除费用管控因素,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降幅可能扩大至25%以上。

  周期中的巨头成长与阵痛

  温氏股份的业绩波动,实则是其四十余年发展历程中周期属性的延续。这家从广东云浮乡村走出的企业,其成长轨迹始终与畜禽养殖的周期浪潮紧密交织。1983年,温鹏程父子与六户农民凑齐8000元创办的勒竹畜牧联营公司,或许未曾想到会成为后来的行业巨擘。1987年形成的“公司+农户”模式,更成为温氏穿越早期行业波动的核心密码。

  在“保价回收”的承诺下,温氏度过了多次行业危机。2004年H5N1禽流感爆发时,公司从养猪业务中抽调36亿元赔付养鸡农户;2013年禽流感再度来袭,即便日亏近3000万元,仍保证养殖户每只鸡至少1元收益。这种利益共同体模式支撑温氏完成两次关键跨越:1997年从养鸡拓展至养猪领域,形成“鸡猪并举”格局;2015年登陆创业板时,造就48位亿万富翁、千位千万富翁的造富神话。

  上市后的温氏经历了周期的极致考验。2020年生猪价格飙升推动其业绩与市值双高,温鹏程家族财富达到293.8亿元巅峰;但2023年前三季度却陷入亏损,归母净利润为-45.30亿元。这种剧烈波动背后,是“公司+农户”模式的双刃剑效应:行业上行期可通过轻资产模式快速扩张,下行期却需承担对农户的保底责任,叠加饲料原料价格上涨的压力,盈利弹性被显著放大。

  2025年的业绩滑坡,本质上是新一轮周期调整的体现。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三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43680万头,同比增长2.3%,能繁母猪存栏虽微降0.7%,但仍处于产能相对充裕区间。在供给过剩背景下,全国瘦肉型生猪均价从1月的16.36元/公斤跌至10月的10.72元/公斤,创2021年10月以来新低。作为行业龙头,温氏的业绩曲线不可避免地与行业周期深度绑定。

  降负债与数字化的双重尝试

  面对周期冲击,温氏股份正在启动一场以“财务修复+技术赋能”为核心的突围战。三季度财报中,资产负债表的改善成为为数不多的亮点:资产负债率降至49.41%,较年初下降3.73个百分点,这是自2021年二季度以来该指标首次回落至50%以下;有息负债从上年末的201.76亿元减少49.23亿元,降至152.53亿元,短期借款更是仅余7457万元。

  财务结构的优化得益于持续的“降负债”战略。2023年亏损期间,温氏通过处置部分资产、严控资本开支等方式缓解资金压力;2024年盈利改善后,并未盲目扩大产能,而是将更多资金用于债务偿还,使得财务费用同比减少2亿元。在经营现金流承压的情况下,公司仍维持正向流入,81.99亿元的净额虽同比下降,但足以支撑债务偿还与日常运营需求。

  “鸡猪并举”的双主业战略在三季度显现缓冲作用。当生猪业务陷入低迷时,肉鸡业务实现量价齐升,三季度销售3.5亿只,9月销售价格升至6.6元/斤,成功恢复盈利。前三季度9.48亿只的肉鸡销量中,鲜品占比达17%,熟食销量近1200万只,显示公司在产业链延伸上的进展。东方财富网测算,三季度鸡业贡献盈利约5亿元,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猪业的亏损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温氏在业绩承压期仍维持高分红政策。前三季度拟每10股派3元现金红利,合计19.94亿元,较上年同期翻倍,分红比例达38%。这种做法被解读为向市场传递信心的信号。

  周期波动的风险尚未根本化解。当前生猪价格已跌至2021年以来的低位,但行业供给过剩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卓创资讯(56.650, 0.74, 1.32%)数据显示,10月中旬全国瘦肉型生猪均价仅10.72元/公斤,较年初高点下跌34.47%。更值得警惕的是,能繁母猪存栏虽略有下降,但4035万头的规模仍处于相对充裕区间,意味着未来6-8个月生猪供给压力仍将持续。对于温氏而言,若猪价进一步跌破成本线,即便成本控制处于行业前列,仍可能陷入亏损。

  “公司+农户”模式的管理压力逐渐显现。这种模式曾是温氏快速扩张的核心优势,但随着规模扩大,管理难度与成本显著上升。截至2025年三季度,与温氏合作的农户超5万户,如何保证标准化养殖、控制疫病传播成为难题。2024年曾有媒体报道,部分合作农户因成本上涨私自使用廉价饲料,导致出栏生猪品质下降。尽管公司通过AI兽医等技术加强监管,但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始终存在,可能影响产品质量与成本控制的稳定性。

  市场竞争与政策调控的双重压力日益凸显。在生猪养殖领域,牧原股份等竞争对手通过自繁自养模式实现更低成本,2025年三季度牧原肉猪养殖成本约11.8元/公斤,低于温氏水平;在肉鸡领域,圣农发展的熟食化率已超30%,远超温氏1.26%的熟食占比。

  政策层面,环保要求趋严推高养殖门槛,而生猪收储等调控政策虽能短期托底价格,但难以改变长期周期走势。此外,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受国际粮价影响较大,2025年三季度豆粕价格同比上涨12%,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

  股权结构与治理问题也引发市场关注。温鹏程家族作为实际控制人,通过直接与间接方式持有公司超30%股权,这种家族控股模式在决策效率上具有优势,但也可能导致“内部人控制”风险。2023年公司亏损期间,曾因高管薪酬未与业绩同步下调引发中小股东不满。尽管2025年管理费用大幅下降,但如何建立更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仍是温氏需要解决的治理课题。

  资本市场对温氏的态度已显现分化。2025年初至10月23日,公司股价仅上涨9.75%,较2019年45.55元/股的高点仍有大幅差距。这既反映了市场对行业周期的担忧,也体现了对公司转型成效的观望。若能在成本控制、技术落地、模式优化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温氏有望在周期反转时获得估值修复机会。

  从行业历史看,每一轮周期底部都是行业洗牌的关键期。对于温氏股份而言,2025年三季度的业绩承压不仅是对经营能力的考验,更是战略调整的窗口。在猪价寒冬中,唯有夯实财务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破解治理短板,才能在行业回暖时重拾增长动能。这场周期中的突围战,不仅决定着温氏的未来,也将为中国农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样本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