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时节,在河口区新户镇,万亩玉米种植基地里,农机轰鸣,人机欢腾,秋季农业生产正有序推进。如今,改良后的盐碱地正成为“黄河滩”的致富引擎,丰收的喜悦挂在农民们的脸上。
在海山家庭农场,农场主崔海山正组织工人们进行玉米后期管理。崔海山是来自安徽的一位种田大户,2020年起开始到山东流转土地种田,规模由最初的3000亩发展到10000余亩。
“一开始听说这里土地盐碱,从心里就打怵,没想到这一季玉米亩产能达到1000多斤,大大增强了我们信心!”崔海山说道,“规模化种粮还是有账算的,刨去成本,这茬玉米一亩地能赚300多元。”
新户镇近邻渤海,地处黄河最下游,土地盐碱化程度最高。盐碱地上如何能种出丰收粮?探索之路从未停歇。近年来,新户镇大力实施片区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其中,大力采取暗管排碱模式进行治理,配套完善盐碱地气象综合监测系统、盐碱地土壤多参数自动监测系统、盐碱地虫情信息监测系统,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土壤墒情及环境因素,动态采取农业措施,提高盐碱地改良效果。完善灌排设施、平整耕地等改善灌溉、生产条件。同时施用有机肥,改良培肥土壤,提高耕地地力,成为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宜机作业的稳产增产田。
盐碱地改良为土地增添了生机,增加了效益。受益于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如今土地集中连片,灌溉条件改善,崔海山越来越感到走规模化经营路子是对的。来东营包地、租地后,崔海山先后组建了家庭农场、成立了农业公司,并探索出了社会化服务模式,如今成为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
在崔海山看来,盐碱地改良化解了种田“靠天收”的风险,让种田大户越种越顺心,越种越有盼头。
大户种粮有信心,农业丰产有希望。一直以来,新户镇坚持改良利用结合、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以创新盐碱地改良利用模式,拓展盐碱地增值空间,变昔日“万亩荒滩”为今朝“沃野良田”,向着乡村振兴美好未来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