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山东省6000多万亩小麦丰收在望,广袤的田野上,一片片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空气中弥漫着成熟的麦香。在山东南部地区,一些旱地小麦已经开镰收割,农民们抢抓农时加快进度,确保颗粒归仓。

  记者在枣庄市台儿庄区杜安村的一处麦田里看到,联合收割机往来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饱满的麦粒源源不断地从收割机的出料口涌出,装满了一旁的运输车辆。农户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看着自家的小麦颗粒饱满,产量可观,心中满是欣慰。

  当地农户告诉记者,杜安村这片千亩山地小麦迎来首镰收割,这是他们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耐旱良种的成果。村里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全程机械化作业,预计亩产比往年提高20%。

  在枣庄市山亭区,当地组织机械、人力投入到“三夏”抢收小麦的热潮中。上阵各类机械1.8万台,机械化作业率达90%以上。目前,山亭区13.5万亩小麦种植区机械轰鸣一派繁忙,预计6月上旬全区小麦收获完毕。

  山亭区西集镇负责人介绍,为确保丰收的小麦及时抢收快收,农业部门密切关注天气,指导村民因地制宜抓好夏粮抢收工作,做好路段指引,积极提供贴心的关怀服务。同时,集合多方面的力量,帮助各村调配收播机械,全力做好抢收抢种服务保障和指导工作,确保(夏粮)颗粒归仓。

  记者了解到,为应对夏收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山东积极协调粮食烘干设施,确保收获的小麦能够及时烘干、储存,避免因受潮导致粮食损失。同时建立了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一旦出现阴雨天气,将迅速投入抢收工作,最大程度减少天气对麦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