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会同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制定印发2025年汛期科学防灾减灾奋力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预案,指导各地狠抓关键农时,落实关键技术,切实减轻灾害损失,全力以赴抗灾夺丰收。
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定海神针”,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中。回望历史,从“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朴素认知,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部署,粮食安全始终是关乎国家稳定、民生福祉的头等大事。粮食生产从播种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面临自然灾害的挑战,洪涝、干旱、病虫害等风险如影随形,唯有绷紧防灾减灾这根弦,才能让丰收从愿景变为现实。
防灾减灾是保障粮食稳产的“隐形防线”。农业生产的脆弱性,往往在自然灾害面前暴露无遗。而如今,随着极端天气频发,防灾减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2025年防汛预案的出台,正是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预防关口前移。从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到推广防灾减灾技术,从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到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每一项举措都是对粮食安全根基的加固,都是对农户切身利益的守护。
多部门协同发力,为农业防灾减灾织密“安全网”。农业农村部统筹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水利部强化水情调度,应急管理部做好抢险救援准备,气象局提供精准气象预报——这场跨部门的“协同作战”,让防灾减灾从单打独斗变为“握指成拳”。在安徽,通过建立“气象预警+农业专家”联动机制,农户提前收到暴雨预警后及时抢排积水,将损失降到最低;在四川,无人机巡田、智能墒情监测系统实时监控农田状况,让灾害隐患无处遁形。这些生动实践证明,只有凝聚各方合力,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防灾减灾体系,才能让农业生产在自然灾害面前更有韧性。
粮食安全非一日之功,防灾减灾需久久为功。从播种时节的土壤墒情监测,到生长关键期的病虫害防控,再到收获季的气象预警,防灾减灾贯穿粮食生产全过程。广大农业工作者要将预案细化到田间地头;科研人员要加快研发抗灾新品种、新技术,为农业生产装上“科技铠甲”;农户更要主动学习防灾知识,提升自救能力。当政府、科研机构、农户形成合力,防灾减灾的“铜墙铁壁”才能真正筑牢。
仓廪实,天下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只会愈发凸显。让我们以“时时绷紧弦、处处不松懈”的姿态,织密防灾减灾网络,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让14亿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成色更足,为民族复兴筑牢坚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