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山西省秋粮收获与冬小麦播种的关键期,自9月以来,全省多次出现降雨过程,部分农田土壤水分饱和甚至积水,叠加10月9日至12日预计的持续性阴雨天气,导致夏玉米等秋粮收获推迟、茬口衔接偏紧,不少地块因土壤黏重、机械难下田,面临冬小麦无法适期适墒播种的难题。针对这一紧急情况,连日来,省现代农业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深入运城、临汾、晋中等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户应对连阴雨,全力清收玉米,保障小麦播种质量,为明年夏粮丰收夯实基础。

  “今年秋雨多,地太湿,玉米收不回来,麦也没法种,正着急呢,专家来了就有底了。”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曲村的农户看着地里还没收获的玉米,原本满脸焦虑,直到体系专家徐隽铭带队前来指导,他们才松了口气。徐隽铭现场查看玉米成熟度,手把手教农户识别“乳线消失、籽粒顶端出现黑层”的完熟标准,“完熟的玉米得抓紧抢收,没熟透的别着急,落实晚收增产技术,咱要做到玉米、小麦‘两晚两增’,不能为了赶播期牺牲播种质量。”同时,他还提醒农户,利用降雨间隙,对低洼地块的玉米秸秆及时清理,加快土壤散墒,为小麦播种腾挪空间。

  在临汾市襄汾县的麦田里,山西省现代农业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姬虎太正指导农户调整播种机参数。“墒情是当前播种的关键,宁可晚播,也不能烂耕烂种。”姬虎太一边查看土壤湿度,一边向围拢的农户讲解,“要是地太湿,得先开沟沥水、晾墒,等能进机械了再整地。”针对晚播地块,他特别强调“四补一促”,选高产早熟品种“以种补晚”,播期每推迟1天亩基本苗就多1万株“以密补晚”,增施氮磷钾均衡的底肥“以肥补晚”,再加上精细播种“以好补晚”,冬春管理多上心“以促为主”,晚播也能出壮苗。

  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教授、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高志强则重点提醒农户“把好三关”。选种上,要挑产量潜力大、生育期短的抗逆品种,播前必须做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防治茎基腐病、地下害虫;整地时,坚持秸秆还田,用大型农机做到“细、平、实”,土壤过湿就先散墒,避免秸秆覆盖影响整地质量;播种时严格遵循“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进度服从质量”,墒情适宜的地块抓紧适期播种,积水地块就用晚播应变技术,确保种一粒、出一棵。

  在晋中市祁县西六支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专家还开展了小麦播种技术培训,从品种选择、播量计算到播种深度,一一详细讲解。“以前觉得播得深点稳当,今天才知道晚播小麦得浅播,3厘米到4厘米最合适,能抢积温、早出苗。”合作社社员王师傅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

  针对玉米收获后可能出现的毒素污染问题,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愈也给出建议:“要是担心玉米有真菌毒素,可用臭氧降解技术处理,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截至目前,专家团队已在全省指导农户抢收秋粮20余万亩,帮助100余个种植主体解决小麦播种难题,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等旱地麦区,趁降雨间隙抢种的100余亩小麦已顺利出苗,长势良好。专家们表示,只要农户严格落实科学播种技术,即使受连阴雨影响播期推迟,也能培育冬前壮苗,保障明年小麦稳产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