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月调高美国饲料谷物供应,因玉米和高粱产量上调

  华盛顿9月17日消息;本月美国农业部全国家农业统计局(NASS)发布了最新的玉米和高粱种植面积、单产和产量预估。根据现有数据(包括来自美国农业部农业服务局的最新认证种植面积数据),玉米收获面积调高了135.6万英亩,高粱收获面积调高了4万英亩。玉米单产下调了2.1蒲/英亩,高粱单产上调了1.4蒲/英亩。以上调整使得这两种谷物的产量均有所增加,其中玉米产量调高7270万蒲,高粱产量调高1070万蒲。这些产量调整和2024/25年度玉米用量更新以及2025/26年度玉米期初库存的相关调整,使得本月将美国饲料谷物总供应量上调260万吨,达到创纪录的4.804亿吨,这导致谷物价格较去年有所下跌。

  美国国内展望

  由于种植面积扩大,2025/26年度玉米产量上调

  美国玉米的2025/26年度始于2025年9月1日,尽管美国农业部自5月以来一直在报告新季玉米生产前景。本月美国农业部发布了产量更新(基于客观单产和农场主调查的结果),并对美国农业部农场服务局的最新认证种植面积数据以及所有可用数据进行了审查,将种植面积和收获面积均较之前预估上调了2%,分别达到9870万英亩和9000万英亩。几个主要玉米生产州(包括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衣阿华州和明尼苏达州)的种植面积均高于之前预测,也高于2024/25年度。

  本月将2025年美国玉米单产较8月份预测调低2.1蒲,降至186.7蒲/英亩,但仍处于历史最高值。伊利诺伊州(下调2蒲/英亩)、衣阿华州(下调3蒲)、明尼苏达州(下调3蒲)和内布拉斯加州(下调1蒲)的玉米单产均显著下调。但是除内布拉斯加州外,这些州的单产预估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在作物生长进度方面,截至9月7日当周,95%的2025/26年度美国玉米达到“乳熟”期,与五年均值持平。约四分之三的作物达到“蜡熟”期,与75%的历史均值相当。截至第36周,只有约四分之一的美国玉米达到“成熟”期。美国玉米收割工作已开始(收割进度为4%),主要在南部各州进行。

  由于美国农业部将2025/26年度玉米产量上调了7300万蒲,且本月将期初库存上调了2000万蒲,美国玉米总供应量预测上调9300万蒲至181.65亿蒲。供应量高企、价格具有竞争力,以及依然强劲的出口销售,支持本月将2025/26年度玉米出口预期上调1亿蒲,达到近30亿蒲。美国玉米出口继续以惊人的速度运往众多目的地。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3/24年度以来,中国几乎没有采购美国玉米。尽管缺乏中国需求,但是根据截至2025年7月的2024/25年度贸易数据,2024/25年度美国玉米出口预测仍上调了0.1亿蒲至28.3亿蒲。美国对传统贸易伙伴(包括墨西哥、日本、哥伦比亚和西班牙)的玉米销售一直很强劲。

  本月维持2025/26年度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用量56亿蒲不变,2024/25年度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用量下调了3500万蒲,这是基于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饲料和其他用量也保持在61亿蒲不变。四种饲料谷物(玉米、高粱、大麦和燕麦)的饲料和其他用量估计为1.59176亿吨,和上月预测持平,但是比新修订并下调的2024/25年度估计值高出940万吨。玉米用量将占2025/26年度四种作物饲料和其他用量的97%以上。

  2025/26年度谷物消费动物单位(GCAUs)指数预测为100.8,高于上月的100.35,高于2024/25年度修订后的预测值99.9。在指数组成部分中,生猪、蛋鸡和肉鸡的GCAU增幅最大。9月25日美国农业部将发布季度生猪和猪只报告,提供2026年初母猪分娩意向招标。

  本月维持2025/26年度美国玉米年度农场均价不变,此前8月份曾下调30美分,降至每蒲3.90美元。美国农业部价格报告显示,全国大部分地区粮库的每日玉米现货报价低于4.00美元/蒲。根据出口销售数据,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玉米作物平均是在销售年度的第一季度(9月至11月)上市销售。本月晚些时候,NASS将发布季度谷物库存报告,更清晰地描绘2025年6月1日至9月1日期间的消耗数据。随着玉米和高粱2025/26年度的开始,这些数据将有助于完善美国饲料谷物期初库存的估计。

  美国高粱产量上调,主要因为德克萨斯州增产

  本月美国农业部修订了2025/26年度高粱产量前景,上调了种植面积和收获面积预测以及单产。这两个面积类别均上调了4万英亩,完全因为德克萨斯州面积增长5万英亩。德克萨斯州面积增加(预计收获面积将达到170万英亩)抵消了内布拉斯加州和南达科他州各减少5000英亩。本月将高粱单产上调1.4蒲/英亩,得益于科罗拉多州(增加1蒲/英亩)、堪萨斯州(增加3蒲/英亩)和德克萨斯州(增加1蒲/英亩)单产上调。这些州在2024/25年度收获的高粱相当于全国产量83%,作物受益于及时降雨和偏低气温。

  本月将新季高粱产量较8月份调高1074万蒲,达到4.0224亿蒲。如果成为现实,将比2024/25年度高出近17%。六个报告州中有四个预计将实现产量同比增长(包括科罗拉多州、堪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和德克萨斯州)。

  本月将新年度以及2024/25和2023/24年度用于生产乙醇的高粱用量进行更新,基于修订后的EIA原料数据,将2023/24年度的用量调高至2290万蒲。EIA发布的更新日历年数据显示,2024/25年度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的高粱用量高于之前预期,因此本月上调了1000万蒲,达到8300万蒲。由于新年度高粱作为乙醇原料的使用将保持强劲,将2025/26年度高粱的食品、种子和工业用量(乙醇是工业用量的一部分)上调1000万蒲。

  本月维持新季高粱的其他用量类别不变,包括饲料和其他用量以及出口量。上一年度(2024/25)的高粱出口仅为9500万蒲,反映需求疲软,特别是来自中国的需求。在2024年9月至2025年7月期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量同比下降了69%。自2020/21年度以来,在年度前11个月,中国平均占到美国高粱出口销售额的84%左右。而在2024/25销售年度,截至7月份,中国所占比例不到49%。

  美国大麦和燕麦供需平衡表的调整不大

  在9月30日美国农业部发布小谷物报告前,本月未对美国大麦和燕麦的产量预测进行修订,供需平衡表更新也很少。就新季大麦而言,出口速度强于预期,导致本月将出口调高300万蒲,达到800万蒲。大麦出口上调是基于6月和7月对加拿大强劲的近期销售。本月没有调整2025/26年度燕麦供需平衡表。燕麦和大麦的年度农场均价维持不变,分别为每蒲3.10美元和5.30美元。

  国际展望

  由于美国产量上调,全球粗粮产量略有上调

  本月将2025/26年度全球粗粮产量预期上调90万吨至15.73亿吨。美国玉米(+180万吨)、美国高粱(+30万吨)和非美国大麦(+300万吨)产量上调幅度,略高于美国以外国家的玉米(-390万吨)、黑麦(-20万吨)以及小米和燕麦(均不到10万吨)产量调低幅度。总体而言,本月将2025/26年度美国以外国家的粗粮产量预期下调了120万吨,但仍比去年同期高出1180万吨(约1%)。

  美国以外国家玉米产量的调整主要为,欧盟净调低270万吨(环比下降5%)。欧盟产量下调主要是因为罗马尼亚玉米产量预期急剧下调。由于种植面积减少6.8万公顷,且单产调低17%或0.71吨/公顷,本月将罗马尼亚玉米产量下调了160万吨,降至610万吨。此外8月份法国的气温连续多日超过104华氏度(约40摄氏度),对玉米作物造成进一步的损害。法国的高温导致2025/26年度玉米产量调低50万吨,降至1280万吨。塞尔维亚玉米产量调低160万吨(约32%),同样是因为单产(调低了1.46吨/公顷,至3.78吨/公顷)和收获面积预期下调。8月份,美国农业部分析师造访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地区,对该地区的生产状况有利更多了解。该地区在关键的夏季月份连续两年遭受不利的生长条件,特别是严重降雨不足以及气温高于平均水平,由于当地灌溉基础设施有限,限制了农民在降水不足时补充土壤水分的能力。因此农民们越来越多地转向种植冬季作物和/或更耐旱的其他作物,例如葵花籽。

  本月俄罗斯玉米产量较8月份调低6%,因为预计单产下调。根据对“蒸散应力指数”(ESI)的分析(该指数用于衡量异常的蒸发,有助于识别用水量异常高和低的地区),俄罗斯玉米作物由于长期干旱而受到显著生长压力。本月俄罗斯联邦统计局(Rosstat)的最终数据已可用,显示谷物和豆类种植面积减少约5%,尽管玉米面积没有变化。

  在前苏联其他地区,特别是前苏联的西部地区,持续干旱加速了春季谷物和夏季作物的成熟和收割。乌克兰大麦产量上调,收割工作已接近完成。本月乌克兰玉米产量没有变化。南部关键夏季生长阶段的高温对单产造成破坏性影响(从植被健康指数”(VHI)可以看出),但是被北部普遍有利的生长条件所抵消(VHI指数呈积极态势)。

  本月将全球粗粮贸易量上调,原因是美国和赞比亚的出口预测上调,两国均受益于玉米出口供应增加。由于欧盟、塞尔维亚和俄罗斯的玉米产量下降,出口分别下调了70万吨、80万吨和60万吨,因为干旱继续影响2025/26年度作物。乌克兰2025/26年度以及2024/25年度(以10月到9月的贸易年度为基准)的大麦出口均调低50万吨,原因是产量下降、国内饲用量增加以及出口速度缓慢。澳大利亚大麦出口量较8月份上调了110万吨,原因是产量显著增加。8月份分析师对澳大利亚西部的考察证实了早先的统计迹象,即该地区大麦作物长势良好,支持出口供应庞大的预期,中国将继续是澳大利亚大麦的主要市场。

  与澳大利亚类似,由于作物产量增加,本月将哈萨克斯坦大麦出口预期上调。该国统计局发布了2025年所有作物的最终种植面积数据。尽管大麦收获面积环比保持不变,为230万公顷,但不断改善的“归一化植被差异指数”(NDVI)数据为单产上调提供了支持,使得产量环比增加了12%以上,达到370万吨。

  本月将中国2025/26年度高粱进口预期下调了30万吨,原因是全球对该谷物的需求增加,以及国内消费前景下调。墨西哥高粱进口预测上调20万吨,原因是饲用消费量预期增加,本月上调10万吨至480万吨。欧盟高粱进口量上调了10万吨,达到20万吨,原因是饲料需求增长。目前欧盟高粱饲用量预计为12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