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生产是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的支柱产业之一,产业发展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全旗农牧民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定点科技帮扶奈曼旗以来,通过设立基金专项,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成为奈曼旗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背后的基金力量。
奈曼旗是玉米生产大县,年种植面积在290万亩左右,占粮食播种面积的89%。2020年之前,奈曼旗玉米种植多为稀植漫灌一炮轰施肥的传统生产方式,存在种植密度和产量低、管理粗放、水肥效率低等问题,壤土地块玉米亩产量约600kg,风沙土地块亩产不到400kg。
近年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作物栽培生理创新团队资深首席李少昆研究员的带领下,研发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全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核心技术,已在玉米主产区有较大的应用面积。但奈曼旗地处东北春玉米区的西北部,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对技术有独特的需求,技术的落地还需要进行本地化过程。
基金委了解到奈曼旗的产业需求后,积极联系李少昆研究员,于2022年启动“基于水肥一体化的奈曼旗玉米绿色增产水肥高效机制研究和应用”扶贫专项,资助团队以合理增密和构建高质量群体为目标,制定以耐密高产品种选育、土地精细耕整、导航单粒精播、滴水齐苗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为调控途径的综合性解决方案,集成适合奈曼旗玉米生产的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模式,并通过创建高标准技术示范基地,种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打造“田间课堂”。同时,建立“分层培训+精准对接”服务体系,采取党建领办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联盟等方式大力推广。当年,该项技术在30万亩玉米田推广,亩产量提升150公斤以上。
奈曼旗沙地玉米产量低,而滴灌水肥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对沙地玉米的产量提升效果显著。为探索在沙地上以粮改沙、节水增粮,实现增粮和保育,2023年,基金委又支持研究团队启动了“奈曼旗沙地玉米产量与水分生产效率协同关系研究”专项,继续为奈曼旗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自此,奈曼旗的玉米生产发生了令人惊叹的变化:2025年,沙地玉米百亩田单产突破1236.79公斤,千亩片平均亩产达到1146.43公斤,分别创造了东北春玉米区沙地玉米百亩和千亩的高产纪录。义隆永镇10.55万亩玉米田首创全国乡镇级“吨粮田”,平均亩产达到1045.84公斤。壤土地块较传统种植亩增产150kg-250kg,风沙土地块玉米产量较传统生产亩增产400kg-600kg。集成创新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全旗推广面积达215万亩,全旗粮食增产约2.15亿公斤,增收4.5亿元以上。
奈曼旗固日班花苏木玉米种植大户佟巴根那通过“田间课堂”学习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后,家中的500亩沙地从过去亩均产粮三四百公斤,到现在亩产轻松过“吨粮”,成了享誉一方的“沙漠玉米王”。他还将学到的新技术通过新媒体直播教给老百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奈曼旗的精准帮扶,不仅破解了困扰当地玉米增产的技术瓶颈,更构建了可复制的绿色高产模式,为全国玉米主产区提供了丰产增效、资源高效、生态友好的现代农业样板,也为专项基金的设立和发展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