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黑土地可是咱的‘金疙瘩’,以前沙化厉害,种啥都不高产,现在用了新技术,地里保水保肥多了,今年玉米长势比往年好太多!”望着田间郁郁葱葱的作物,北大荒农业股份友谊分公司第七管理区种植户老李的脸上难掩喜悦。作为黑土地保护的一线实践者,分公司正通过科技创新,让这片曾面临沙化困境的耕地焕发新活力。
茁壮生长的作物
据了解,友谊分公司第七管理区坐拥13万亩耕地,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在此生长,但丘陵地带的地理特征让土壤沙化成为“心腹大患”。“一到雨季就担心水土流失,肥料跟着水跑,苗长得参差不齐,亩产能差上百斤。”管理区农业助理夏文东坦言,沙化不仅影响产量,更威胁着黑土地的永续利用。
为破解这一难题,管理区主动对接分公司统筹规划,联合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经过多次实地勘察与试验,最终引入“等高环播”技术种植模式。“简单说就是顺着地形等高线搞环形播种,像给土地‘编了个防护网’,雨水下来流速慢了,土和肥就留住了。”中科院研究员解释道。这项技术针对性解决了丘陵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同时通过优化种植结构,让土地利用率提升了15%以上。
玉米等高环播技术种植模式
如今走进分公司第七管理区的田间,环形种植带顺着山势蜿蜒,与传统种植区形成鲜明对比。据初步测算,采用新技术的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去年提升0.2个百分点,玉米预计亩产可增加120斤,大豆亩产提升近50斤。“光这一项,我家300亩地就能多收入4万多块!”种植户们算起增收账,个个喜上眉梢。
“黑土地被誉为‘地中的大熊猫’,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守护黑土地,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长远账。”第七管理区农机副主任周庆涛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扩大技术应用面积,配套推广有机肥替代、秸秆还田等措施,让科技成为黑土粮仓的“硬核支撑”,在守护好子孙后代“饭碗田”的同时,让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
如今,友谊分公司正以科技为笔,以实干为墨,在黑土地上书写着守护与发展的新篇章,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屏障贡献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