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4月重点关注关税谈判和执行,国内农产品领域将面临“短期利好、长期进行结构优化”局面,国外需要关注天气和南北美州出口替代。预计在美股、美元、商品市场拖累及国内外压力下,关税做法可能会沿着“先加后减”的思路执行。

  3月末到4月初,市场关注重心持续在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方面,即使4月1日缅甸7.9级的大地震(年内全球最高震级)的信息热度也让位于前者。原因在于缅甸仅仅属于亚洲且涉及东南亚一带进出国家,但特朗普的关税覆盖到全球,即使是某些无人岛屿(“挤满了海豹以及企鹅和其他鸟类”)也因为属于澳大利亚的海外领地,也被列入加征10%关税的名单之中。此次加征关税的逻辑是“加法”,即在现行适用税率基础上直接叠加34%(中国),而非取代此前的阶段性加征。

  我国对美出口占全部出口的份额已从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对美出口下降不会对整体经济造成决定性影响。聚焦到农产品领域,国内对于美国新总统上台进行了提前预判,也提前采取措施适当降低关税影响,但不排除存在谈判余地。在美国发布对等关税期间,国内适逢清明与周末小假期,商品市场多数仅表现在情绪层面。

  从国外盘面来看,农产品外盘期货随着消息面的发酵、以及关税范围与税率均超出此前预期,市场从小跌转向大跌,截至4月5日当周彭博谷物分类指数下跌1.51%,报30.9444点,上周累计下跌1.02%,其中CBOT大豆期货上周累跌4.43%;豆粕期货上周累跌3.44%。周一(4.7)国内期货开盘,除了油脂板块外,其他板块飘红。

  提前预判,降低风险

  我国自美进口的农产品量与金额与相应占比均已缓慢下降,如下图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关税压力下,农产品整体表现为结构性行情,部分产品将面临供应利好,从而能够在短期内得以“稳定中小涨”,中长期来看,结构化调整将加快,特别是进出口商将从谨慎观望中作出选择,即持续降低对美贸易,而加大对南美市场的交易。在天气影响未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预计南半球丰产可能性较高。随着南美大豆玉米上市,国内进口将持续沿着去年下半年的思路,降低进口市场的占比,缓冲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梳理国内有配额区别的产品,当下进口关税税率

  国内有配额的农产品,在进行对等反制关税后的税率表现不同,分别如下:

  自美进口的农产品(有配额)最新关税表

  国内无配额的进口农产品,根据海关编码方式梳理如下:

  在畜牧领域的反制,4月4日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负责人就暂停美国2家禽肉企业产品输华作解答:近期,中国海关在3批次美国输华鸡肉产品中检出中国禁用药物呋喃西林,涉及2家禽肉生产企业(Mountaire Farms of Delaware, Inc.和Coastal Processing, LLC)。为从源头上防范食品安全风险,依据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标准,海关总署决定自2025年4月4日起暂停上述2家禽肉企业产品输华。海关总署采取上述措施,是为保障食品安全所采取的必要防范措施,科学合理,符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也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美国与各国将展开多轮一对一关税谈判,消息面仍将纷呈。

  从全球层面来看,国际间正常贸易往来,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对某些存在竞争性的商品领域,美国期望的是谁先低头谁就能够获得低价进入美国的机会,因此在中国做出直截了当的“对等反制”措施后,全球在观望欧盟等国家的动态。部分国家已经表示放弃对美国的对等关税报复,而是实现零关税的示好,但各国情况不同,各算各的经济帐。从表面来看,特朗普和美财长均表达“不要报复、否则继续加码“的警告或提醒,但基于与不同国家谈判和豁免等条件下,关税或会出现减法可能,当然“先加再减”也许不能排除被特朗普再次作为其”极限施压“手段之一。

  尽管如此,基于中国制作业实体产业链的完整度,能够全面替代中国出口商品的可能性为零。如此巨大的生产市场在全球几无可寻,而作为消费市场而言,中国也是首屈一指。与中国做不做生意,应该以理性思考进行决策。

  不可避免的是,关税壁垒已经在持续推动美国国内物价上涨,部分跨国企业也在重压之下寻求更多可能性,此将给与美政府也尽快启动谈判窗口期。预计后续在美股、美元、商品市场拖累及国内外压力下,关税做法可能会沿着“先加后减”的思路执行。关注本周作为晴雨表的资本市场,对于商品的传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