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价格持续下跌中,产能过剩问题是当前猪价低迷的核心原因。从5月份开始,发改委、农业农村部、中国畜牧业协会分别召开“反内卷”、“生猪高质量发展”等会议,自上而下引导行业去产能。但截至2025年7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达4042万头,始终在目标红线之上徘徊。这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市场主体并没有因为价格下跌和政府约谈而采取实质性的大规模去产能行动。

  从政策调控手段来看,包括但不限于窗口指导/约谈、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证照检查、环保等,比如今年以来,湖南启动全省“地毯式”三月排查,广东实施最严畜禽粪污排放标准…各地治理手段虽各有侧重,却共同释放出一个信号:新一轮环保风暴正在进行中,数据统计,30%的猪场面临产能调控和环保风暴的双重压力。

  各省出台严格环保政策

  在政策层面,这可能是最严格一次,从全国到各省都如此。今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要求地方党政 “一把手” 对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将环保工作纳入政绩考核体系。这意味着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已从行业管理上升为政治任务,各地也制定了严格的畜禽环保处理政策。

  福建省全面清查私设暗管、雨污分流不彻底等问题。存栏 2000 头以上的猪场,被要求加装液位报警装置和应急贮存池,以杜绝雨季溢流风险。

  广东省自2025 年 5 月 1 日起开始实施《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DB44/613 - 2024)。新标准将总氮、总铜、总锌等指标纳入管控范围,倒逼企业升级污水处理设施。

  山东省根据《山东省 “十四五”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行动方案》,到 2025 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要稳定在 90% 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要保持 100%。近期,山东多地开展 “四不两直” 暗访,重点检查粪污资源化利用台账和设施运行情况。

  四川省在《四川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中提出,到 2025 年,生猪规模化养殖占比要达到 65%,岷江、沱江等流域的养殖场需在 2025 年底前完成粪污还田管网建设。尽管时间节点稍晚,但部分重点区域已经提前启动整治。

  湖北省重点整治污染防治设施“带病运行” 的问题。异味发酵床处理能力不足的猪场,被要求限期扩容,并建立 “异味反馈群” 接受公众监督。

  江西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 2030 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要保持在 80% 以上,并要求规模养殖场 “配套建设与生产规模相匹配的储粪场和污水储存池”。

  各地环保排查进行中

  6月份,湖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和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将集中用3个月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一次地毯式排查,重点排查四类情况。

  今年以来,山东济南抽查养殖场(户)41个,其中规模场(户)18个,规模下场(户)23个;发现不同类型问题16个,均督促落实整改。

  广西博白县自7月以来,先后5次召开全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调度会及专项行动推进会,系统部署排查整治任务。累计排查养殖场(户)17622家,发现并立行立改问题335个,对排查中存在污染防治设施不全、运转不正常等情况的养殖场,建立整改台账,明确时限,由监督指导组全程跟踪督促。

  湖北当阳市实行全市规模养殖场干部包保责任制,将全市259家规模养殖场分配至全体干部职工进行包保,已开展5轮畜禽粪污治理专项排查,每月电话联系1次,每季度到现场1次,节假日等重要节点全员下沉全覆盖排查畜禽粪污污染问题。

  安徽省蒙城县生态环境分局联合蒙城县畜牧局每季度对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场开展一次全覆盖检查。截至2025年7月底,共检查776家,帮助解决环境问题1035个,对存在养殖粪污长期露天堆放、直排外环境等环境违法行为的8家养殖场实施行政处罚。

  30%猪场迎来生死战

  “这场环保风暴将淘汰30%无法达标的产能,”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专家警示,“关键在于找到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点。”

  业内权威评估显示,2025-2027年环保新政将导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锐减580-780万头,相当于现有存栏量的12%-16%!哪些猪场首当其冲?

  第一类:传统散户,水源保护区的“风暴眼”

  长江经济带和珠江三角洲水源保护区内约65万散户面临强制退养,占全国散户总数的22%。平均每户存栏能繁母猪5-8头,预计减少母猪350-500万头。

  第二类:中小型专业养殖场 设备与区位的“淘汰赛”

  年出栏2000-5000头规模的养殖场中, 设备老旧型(建场超过10年)和 选址不当型(距离居民区/水体不足500米)将淘汰40%约1.2万家退出市场,直接影响能繁母猪存栏180-220万头。

  第三类:跨界资本新手,环评成“生死门”

  2018-2023年新入行的房地产转型企业和金融资本项目中,约30%因环评不达标面临整改或关停,涉及产能800万头,对应母猪淘汰50-60万头。

  面对这场席卷行业的环保升级大考,养猪人如何绝处求生?三大关键策略务必牢记:

  1.环保设施升级刻不容缓!

  污水处理系统改造迫在眉睫,切勿等到天价罚单上门才追悔莫及。

  2.紧盯政策红线!

  水源保护区、居民区附近的猪场必须动态调整养殖规划,远离雷区。

  3.向标准化转型!

  风暴之下危机并存,合规化、标准化养殖是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

  环保倒逼的产业升级浪潮已不可逆转。580万-780万头母猪的淘汰倒计时,敲响的不仅是部分养殖场的退场钟声,更是整个行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跃迁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