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女子云养猪,为了8万分红投资10万回本1万6。此外,一些不法分子打着“云养”的幌子,行传销和非法集资之实。消费者不仅无法因此获利,所投入的资金最终也往往石沉大海,农业农村部紧急出台风险提示。

  从项目投资入局

  据毛女士反映,她在宁波参与了一个投资养猪的项目,据说四个月后,一万元就能分红八千多块。她投了十万下去,结果只拿回来一万六……毛女士说,现在生了重病,等着用钱,找公司要钱,不太容易。


  下载一个App,在网上“云认养”黑猪、牛羊、梅花鹿等,就能每月获得高额返利,稳赚不赔。这样的买卖听起来是不是很让人心动?随着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云养殖”“云种植”“云种菜”等等作为新型的“云养经济”模式走进大众视野,互联网和农业结合,看上去这是一种新型产业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鲜的投资方式。但是,这里面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陷阱。

  很多云养殖平台发展到后期与传销相似

  “若平台承诺的收益明显不符合市场规律,甚至涉及‘拉人头’、层级返利等行为,很可能涉嫌非法集资、诈骗或传销。”北京市隆安(广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黄翠仪律师告诉记者,传销通常涉及团伙式发展下线并获得返利,诈骗则更多表现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进而骗取他人财物。

  “一旦被定性为传销,涉案资金可能会被罚没,不会返还给投资人。”李旭表示,在劝说当事人避免投资“云养殖”时,他都要提醒对方不要抱有任何侥幸心理,“万一带有传销性质的云养殖平台崩盘了,发展下线的当事人甚至要承担法律责任”。

  “很多云养殖平台发展到后期,用户若想提现,必须追加投资或发展下线,这就是典型的‘一起沉没’。”李旭提醒,用户一旦发现“云养”不对劲,应该第一时间保存证据、合同、转账记录、宣传资料等,并向公安机关报案,避免因拖延导致资金无法追回。

  浙江省余姚市检察院检察官朱泽民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他以往办理“云养经济”领域案件的经验,不少投资者明知农业、畜牧业投资不可能有如此高的收益率,也明知这场投资就是一场“击鼓传花”,但他们总是觉得该项目不会在自己手中“爆雷”,而且有畜禽等实物作为“保障”,在侥幸心理驱使下,最终赔掉本金,蒙受损失。

  实际上,正规“云养殖”项目的回报通常是农产品等实物,而非翻倍的现金收益。“金融管理部门也多次提示,年化收益率超过10%则应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李旭告诉记者,“违法犯罪是硬伤”,如果“云养殖”涉及“高收益”“拉人头”“层层返利”,那么它就完全符合《禁止传销条例》中规定的关于传销的一些特征。

  有办案人员向记者总结相关案件的共性,一是借实体农业之名,行非法集资之实。涉案公司以农业实体项目(生猪家禽、养殖、牧草种植、饲料加工等)为包装,凭空捏造所谓的“新型生态农业模式”,混淆农产品买卖和资产投资的概念,为投资人营造出投资风险有实体项目和等值商品兜底的假象,实则以借新还旧的形式维持平台运转。

  二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借势网络热点,炒作“云养殖”概念,鼓吹网络技术附能实体经济的新型投资模式。涉案公司以新兴网络技术企业自诩,开发线上投资平台和农产品商城,同时利用第三方支付公司开通线上支付渠道形成资金池。从而大幅提升其集资的效率和范围。

  农业农村部网站发布风险提示

  9月17日,农业农村部网站发布风险提示,指出近期农业农村部已接到群众反映,有不法分子冒用农业农村部名义,假借农业农村现代化投资建设等名义,通过所谓的“中国三农”APP等线上渠道和线下拉人头等方式面向群众开展非法集资,期间伪造农业农村部文件、仿刻农业农村部公章、冒充农业农村部工作人员骗取群众信任,并向群众承诺定期分红或到期返还收益,骗取群众钱款。

  对此,农业农村部向社会公众作出如下风险提示:农业农村部从未以制发文件、派出人员等形式参与或推广“中国三农”APP等投资收益类活动,相关文件和公章均非我部正式印发的文件或合规使用的印章,“中国三农”APP及其相关网址和相关组织人员,均与农业农村部无任何关联,请广大群众提高警惕,加强甄别,谨防上当受骗。当前,乡村振兴受到社会高度关注,一些不法分子趁机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请广大群众知晓,农业农村部不会面向群众借用或征用资金,不会面向群众开展投资理财活动,不会通过发文件、派人员等方式诱导群众参与各类投资理财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