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粮中添加酸化剂可以通过降低胃肠道pH,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抑制肠道有害微生物的繁殖,促进动物的生长,提高代谢率,并能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机能,减少应激反应。本文综述了饲用酸化剂的分类、作用机制以及在动物营养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为饲用酸化剂在动物营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1 饲用酸化剂的种类

  现有的酸化剂主要包括无机酸、有机酸和复合酸化剂3种。无机酸的种类繁多,目前常见并广泛应用于动物营养中的无机酸主要有硫酸、盐酸和磷酸等。但是由于具有较强的酸性,容易给动物机体带来强烈刺激,对动物体内物质代谢、矿物质的吸收有一定影响。有机酸化剂具有较好的风味能够改善饲料的适口性,提高动物采食量,改善动物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主要有甲酸、乙酸、丙酸、丁酸、乳酸、柠檬酸、延胡索酸、苹果酸、酒石酸、山梨酸等。复合酸化剂是将2种或2种以上的单一酸化剂按照一定的比例复合而成,目前广泛应用的为磷酸型复合酸化剂和乳酸型复合酸化剂,不同酸化剂之间的协同作用能有效提高动物生产水平,几种可在不同pH范围起作用的酸化剂复配在一起,有更广的抑菌和调菌区系。

  2 饲用酸化剂的作用机理

  2.1 酸化剂对肠道及其微生物的影响

  酸化剂能降低消化道的 pH,激活胃蛋白酶原,并刺激十二指肠分泌胰蛋白酶,增进胃内其他多种消化酶的活性。消化道中的有害菌生存的适宜pH为6~7,而有益乳酸菌在pH5左右才能正常生长;酸化剂可改善消化道内环境,抑制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的生长,促进乳酸杆菌数目的增加。

  2.2 酸化剂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酸化剂能刺激口腔内味蕾,增加唾液分泌量,并能掩盖饲料的不良味觉,提高动物的采食量,从而有利于生长性能的提高,减少疾病的发生。

  2.3 酸化剂对消化代谢的影响

  幼龄动物消化道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消化道内胃酸分泌不足,必须通过饲粮来调节消化道的酸性环境。动物胃内(pH 2.0~3.5)、小肠(pH5~7)的酸性环境,利于饲料组分在体内被充分消化吸收,进而提高生长性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大多数有机酸是能量转换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直接参与代谢。

  3 饲用酸化剂在动物营养中的应用

  3.1 酸化剂在禽生产中的应用

  3.1.1 提高生产性能

  马红艳等(2006)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0.2 %、0.3 %的酸化剂 A1(乳酸型),结果表明,各试验组肉鸡增重分别提高3.88 %、7.59 %、11.11%(P<0.05),料肉比分别降低1.87%、2.81%、5.73%(P<0.05);日粮添加0.1%、0.2%、0.3 %的酸化剂A2(复合酸化剂),各试验组增重分别提高4.69%、4.32 %、11.48 %(P<0.05),料肉比分别降低4.22 %(P<0.05)、2.81%(P<0.05)、1.40%;且各试验组的死亡率均有所下降。

  3.1.2 改善营养物质的消化率、提高畜产品的屠宰率

  李军等(2011)研究了不同添加水平复合酸化剂的日粮酸化作用及对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在AA肉仔鸡日粮中分别添加0.1%、0.15 %0.2%、0.25%、0.3%的酸化剂,结果表明,添加复合酸化剂显著降低了日粮的pH及系酸力,显著提高了各阶段日粮蛋白质、能量、干物质、钙和磷的表观消化率,且以添加量为0.15%的作用效果最好。李军等(2009)研究指出,添加酸化剂可提高肉鸡各阶段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且肉鸡的半净膛率、胸肌率和腿肌率均显著提高。

  3.1.3 酸化剂对肠道的影响

  3.1.3.1 降低肠道 pH、提高肠道酶活性

  郭鹏等(2011)在AA肉仔鸡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0.1%、0.2%、0.3%的复合酸化剂,结果显示,试验 21d时,0.2%复合酸化剂组嗉囊、腺胃、肌胃和十二指肠的pH显著降低(P<0.05),0.3 %复合酸化剂组嗉囊和腺胃的pH显著降低(P<0.05),且添加0.2%和0.3%复合酸化剂均可以显著提高十二指肠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P<0.05);试验42d时,0.3%复合酸化剂组空肠pH显著降低(P<0.05),十二指肠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0.2%复合酸化剂组十二指肠淀粉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由此说明,添加复合酸化剂组对消化道前段pH影响显著,日粮中添加0.2%复合酸化剂能够有效降低消化道的pH,并能提高十二指肠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张美英和王志祥(2009)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分,别添加0、10、15、20、25 mg/kg的山楂提取物,结果表明,适宜的添加量水平可极显著提高十二指肠和胰腺的胰蛋白酶活性(P<0.01),显著提高胰腺脂肪酶活性(P<0.05),淀粉酶活性也有一定程度提高(p>0.05)。

  3.1.3.2 净化肠道微生物区系、增加有益细菌数目

  王书全(2011)将360只AA肉鸡随机分为4组,试验I组为对照组(基础日粮),试验Ⅱ组为基础日粮+0.5%酸化剂、试验Ⅲ组为基础日粮+0.25%合生素、试验Ⅳ组为基础日粮+0.5%酸化剂+ 0.25 %合生素,结果表明,试验Ⅱ、Ⅲ、组1~21d十二指肠和盲肠的pH及21 d和42 dAA肉鸡空肠和盲肠的大肠杆菌数量均显著降低,2dAA肉鸡空肠和盲肠乳酸杆菌的数量显著增加;由此表明,合生素和酸化剂均有促进AA肉鸡生长、增强免疫功能和改善肠道微环境的作用,并且二者有协同作用。李智等(2010)研究表明,酸化剂可以有效降低胃肠道的pH,并且可抑制有害细菌的繁殖,有利于有益菌的生长。

  3.1.4 影响生化指标、提高免疫力

  贾刚等(2009)在肉鸡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0.025%、0.05%的缓释复合酸化剂,结果表明,试验组肉鸡空肠和盲肠中乳酸杆菌数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盲肠中大肠杆菌数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42日龄时,试验组肉鸡胸腺指数、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1.24 %(P<0.01)、1.22(P<0.05)、1.59 %(P<0.05)、1.43%(P<0.05);试验结果说明,在肉鸡日粮中添加缓释复合酸化剂,可以通过降低肉鸡消化道pH、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而促进肉鸡生长。孙喜伟等(2009)研究表明,不同酸化剂及添加量使雪山草鸡种鸡蛋重提高0.05~0.54/枚,蛋壳厚度提高0.003~0.006cm;试验组总蛋白含量升高,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变化呈降低趋势,球蛋白含量升高;各试验组血清钙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

  3.1.5 改善环境,减少疾病发生

  曹要玲等(2011)研究发现,以富马酸、乳酸为主的酸化剂和益生菌组合的试验添加物,极大地提高了黄羽肉鸡的平均日增重,降低了采食量、料肉比和死亡率,并且改善了鸡舍的环境,减少了鸡只唿吸道疾病的发生。有研究发现,在肉仔鸡大豆-玉米型饲料中分别添加酸化剂(1.5kgt)和抗生素促长剂(AGP,正对照组),不加添加剂为负对照组,试验35d时,3个试验组肉鸡的死亡率分别为2.04%、3.09%、2.39%;试验42d时,各试验组肉鸡腹水发病率呈现暴发之势,各组肉鸡的死亡率较对照组分别上升 7.53 %、5.26 %、3.81%。酸化剂组肉鸡死亡率较前增加37.27%,低于负对照组72.90%,低于正对照组 41.25%(石永峰和张卓,2011)。

  3.2 酸化剂在猪生产中的应用

  3.2.1 改善生长性能

  穆勇攀等(2011)在同批次断奶的杜x长x大三元杂交仔猪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1%、0.2%的乳酸型复合酸化剂,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组仔猪日增重分别提高15.31%(P<0.01)、27.25 %(P<0.01),日采食量分别提高6.65 %(P<0.05)、8.27 %(P<0.05),料增重比分别下降9.24%(P<0.01)、15 %(P<0.01),饲料成本分别降低 7.07 %(P<0.05)、14.89%(P<0.01)。田明和黄生强(2011)研究表明,添加酸化剂可使仔猪日增重提高9.2 %(P<0.05),料肉比降低8.7%,腹泻率降低 42 %(P<0.05)。Valchev(2008)在仔猪饲粮中分别添加0%、0.3%和0.5 %酸化剂Lac(组成成分:富马酸、丙酸、柠檬酸、乳酸和甲酸),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酸化剂组仔猪平均日增重提高7%~9%,并且病原性及与病原性相关的微生物数量也相应减少。Kirsi等(2005)研究了包被酸化剂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包被酸化剂(甲酸和脂肪酸)能显著提高仔猪生产性能。

  3.2.2 降低腹泻率

  王杰和陈玉林(2010a)在仔猪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A1、A2、A;和A复合酸化剂(主要成分包括柠檬酸、延胡索酸、磷酸、乳酸苹果酸、酒石酸,A1、A,组磷酸含量较高,为40% ~50%;A、A4组乳酸含量较高),添加水平均为0.2%,结果表明,4个添加组的仔猪采食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3.52 %、0.94 %、15.64 %、8.20 %;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1.14%、12.00%37.43%、14.57%;料肉比分别比对照组降低12.15 %、9.94 %、13.26 %、7.73 %;腹泻率分别比对照组降低84.99 %、77.48 %、73.80%、62.46 %。孟宏社等(2010)在配合饲料中分别添加0.5%复合酸、1.5%益生素,结果发现,基础日粮添加酸化剂后可显著提高仔猪日增重,降低料肉比(P<0.05);且复合酸和益生素均可显著降低仔猪腹泻率(P<0.05)。

  3.2.3 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3.2.3.1 降低肠道pH,提高酶活性,促进绒毛生长

       陈宝江等(2011)研究表明,添加酸化剂能够显著降低胃和十二指肠 pH(P<0.05),且随着食糜向后移动,效果下降;显著提高结肠食糜挥发性脂肪酸中丁酸、戊酸含量(P<0.05),显著降低乙酸含量(P<0.05);促进空肠肠绒毛生长(P<0.05),增加肠道吸收面积;由此可知,酸化剂可通过降低肠道pH,促进厌氧菌生长繁殖,改善消化道环境,提高丁酸合成,促进肠绒毛生长。郭雪峰等(2006)在断奶杜长大三元杂种仔猪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康体酸8g/kg和乳味酸8g/kg,结果显示,试验组胃及各肠段内容物的pH比对照组均有所降低,尤其是胃和十二指肠,差异极显著;试验组各肠段的绒毛高度均高于对照组,隐窝深度均低于对照组,且试验组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之比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在早期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适量的酸化剂,能降低其胃肠道内容物的 pH,改善肠黏膜的形态结构。李鹏等(2009)也指出,添加磷酸型酸化剂和乳酸型酸化剂都可显著降低仔猪胃和十二指肠食糜pH,显著提高仔猪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王杰和陈玉林(2010b)研究表明,仔猪日粮中添加复合酸化剂能显著降低仔猪胃肠道的酸度(P<0.05),各添加组的仔猪胃内容物pH分别比对照组降低0.36、0.36、0.33、0.35,小肠内容物 pH 值分别降低 0.32、0.32、0.30、0.34;仔猪胃蛋白酶活性分别提高89.26%、89.77%、90.89%、88.12%,仔猪空肠胰蛋白酶活性分别提高 56.38 %、59.54 %、61.69 %、56.26 %(P<0.01);仔猪回肠胰蛋白酶活性分别提高7.98%、9.41%、 12.49%、6.48%。

       3.2.3.2 优化肠道微生物区系,提高有益菌的数目

       Kasprowicz等(2009)研究表明,添加甲酸钠能显著提高仔猪十二指肠中甲酸和丁酸的浓度,显著提高回肠中乳酸的浓度,降低盲肠中甲酸乳酸菌的浓度;添加苯甲酸能显著增加盲肠和粪中产气荚膜杆菌的数量,降低十二指肠中乳酸、回肠中丁酸和盲肠中甲酸的含量。晏家友等(2009)研究表明,微胶囊型缓释复合酸化剂可以极显著降低断奶仔猪胃和小肠 pH,极显著提高空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的比值,断奶前期仔猪小肠蔗糖酶和乳糖酶活性显著提高,断奶后期仔猪盲肠和结肠中乳酸杆菌的数量极显著提高、大肠杆菌的数量有所降低,此外,微胶囊型缓释复合酸化剂还有增加仔猪肠黏膜抗体SIgA分泌量的趋势(P>0.05)。

  3.2.4 对生化指标的影响

  李建平等(2010)研究表明,柠檬酸与五味子联合添加可显著提高生长肥育猪血清中总蛋白(TP)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降低总胆固醇(CHOL)含量和ALT活性,提高生长猪的饲料利用效率(P<0.05)。王荣发等(2010)研究发现,复合酸化剂shb对仔猪部分血液指标产生明显影响,这些血液指标发生的变化与仔猪生长、健康和免疫性能等有一定联系。

      3.2.5 对消化率的影响

       Pastuszewska等(2007)研究认为,酸化剂提高消化率与饲料中色氨酸的含量有关,当饲料中没有色氨酸时,添加酸化剂对猪回肠的蛋白质消化率和蛋白结合氨基酸的吸收没有促进作用;当饲料中色氨酸含量在0.65%~0.73%时,则能提高回肠的蛋白质消化率和蛋白结合氨基酸的吸收。景翠等(2009)在早期断奶仔猪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2%、0.4%酸化剂。结果表明,添加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33%、5.21%(P>0.05),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0.91%、8.04%。王杰等(2010a)研究表明,添加不同水平的复合酸化剂能使28日龄断奶试验组仔猪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提高3.86%~4.80%,能量表观消化率提高3.76%~5.89%,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增加1.25 %~6.14 %。

  3.2.6 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李建平等(2009)研究表明,添加柠檬酸可显著提高断奶仔猪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李鹏等(2009)研究发现,添加0.1%0.3%乳酸型酸化剂可以显著提高仔猪血清中I-gA 的含量;添加0.1%、0.3%磷酸型酸化剂使得IgA含量有升高的趋势;且各添加组仔猪血清IgG含量显著提高,血清IM含量有升高趋势;说明添加酸化剂可以提高仔猪的体液免疫水平。陈代文等(2006)研究指出,试验全期添加酸化剂能降低粪便中大肠杆菌的数目(58.31%),提高断奶仔猪血液IgG水平(21.74%),断奶仔猪血清IgM 水平也有提高的趋势,还能降低仔猪淋巴细胞转化率(P>0.05)。

  3.3 酸化剂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酸化剂能促进反刍动物乳酸的吸收,缓冲瘤胃内pH,防止瘤胃酸中毒的发生。Nisbet和Martin(1991)研究报道,添加苹果酸、延胡索酸、天冬氨酸可以缓解草酞乙酸的缺乏,从而促进乳酸的利用,抑制pH的改变;且延胡索酸可以和产甲烷菌竞争H2,从而减少甲烷的生成。并且 Demeyer 和Hender-ickx(1967)曾报道,添加延胡索酸可以减少甲烷产生,达60%。Lopes等(1999)研究证实添加6.25 mmol的延胡索酸可减少 17 %的甲烷产生,相当于利用全部H的77 %。Russel(1998)研究报道,延胡索酸对甲烷产生的抑制作用不同可能与动物不同的日粮类型对瘤胃内pH的影响有关。刘海涛等(2007)研究发现,日粮中添加延胡索酸也能有效提高牛瘤胃中挥发性脂肪酸(VFA)的浓度。卢宁和王永军(2008)在羔羊基础日粮中添加适量酸化剂I(天然甜酸味的复合酸化剂)、酸化剂Ⅱ(有机酸复合酸化剂),结果表明,酸化剂产品I在提高羔羊的增重速度、饲料转化效率和饲料主要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作用效果均优于酸化剂Ⅱ,但酸化剂Ⅱ降低腹泻率的效果优于酸化剂I。王永军等(2009)研究报道,降低羔羊日粮系酸力水平,可以显著改善羔羊日增重、料重比和羔羊对日粮主要养分表观消化率,能有效改善羔羊健康状况。

  3.4 酸化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王纪亭等(2009)在鲤鱼(Cyprinus carpio)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复合酸化剂,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添加0.2%和0.3%酸化剂组鲤鱼的终体重分别提高5.24%、8.41%,相对增重率分别提高13.93 %22.26%,特定生长率分别提高10.99%16.48%,饵料转化效率分别提高11.11%17.28%,饲料蛋白质效率分别提高13.96%23%,饲料蛋白质沉积率分别提高18.59%27.3%;且0.3%添加组鲤鱼肝胰脏、前肠和中肠的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各添加组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有升高的趋势。周克勇等(2006)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柠酸、乳酸等复合酸化剂可Ⅱ增加饲料的适口性,提高鱼类的摄食量和能量转化率。潘庆等(2004)研究发现,磷酸、柠檬酸和乳酸可提高罗非鱼胃蛋白酶活性向枭等(2009)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酸化剂能提高鲫鱼特定生长率、蛋白效率、降低饵料系数。李海涛等(2009)研究发现,饲料中添加酸化剂能显著促进了罗非鱼的生长(P<0.05),饲料系数及蛋白质效率也有一定的改善。

  4 结语

  饲料中添加酸化剂能有效弥补幼龄动物胃酸分泌不足,改善肠道pH,提高肠道内酶的活性提高生产性能,增强免疫机能,改善环境。但是酸化剂在肠道中作用机理尚不明确,饲用效果还不稳定,腐蚀机器设备等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动物营养中的研究应用,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