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玉米作为三大经济作物之一,其地位可想而知。随着玉米产量的不断增加,玉米的储藏品质问题也日益凸显。要想对其拥有一个更加科学、有效的储藏方式,则应知道储藏玉米的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尤其是脂肪酸值的变化,以及影响其改变的因素。

  1 玉米脂肪酸值的测定方法

  脂肪酸值是判定玉米是否宜存的一项重要指标。玉米中的脂肪酸是脂肪水解产生的代谢产物,脂肪酸值升高是造成玉米储存品质降低的主要因素,根据玉米脂肪酸值的变化可以有效判断玉米品质的变化程度。

  玉米脂肪酸值的测定方法是采用乙醇作为提取液,用酚酞作为指示剂,滴定终点为溶液呈微红色30s不褪色。然而,这只是试验中的测量方法,在实际中这样测量会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玉米的黄色素会对结果产生干扰,从而使溶液终点在出现微红色时已滴定过量,从而引起测量结果的偏大。实际上在《玉米储存品质判定规则》中规定,检测中以滴定至样液有色差即为终点。然而这样做结果仍不准确,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对颜色的敏感程度不同,从而产生个体差异,其结果会使同一样品因为检测人员的不同,其检验结果不同,进而产生了较大的误差。

  2 影响玉米脂肪酸值变化的因素

  2.1玉米在收购入库前脂肪酸值已在升高

  在玉米收获这一环节,玉米的质量深受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品种等,甚至收获方式都会影响到玉米的质量"。近年来,玉米的脂肪酸值普遍增高。其主要原因有2个,一是农民很少会对刚收获的粮食进行晒干、清杂处理。因为自然晒干的玉米会因水分散失在销售时质量减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收入,所以市场上流通的基本上是高水分和高杂质的玉米。第2个原因是由于生产成本增加,粮源竞争激烈,农民普遍存在“惜售”心理,很多农民会压粮,将当年收获的粮食存放起来,在第2年的春天出售,在此期间,农户对玉米的保管基本不采取任何措施,大多为露天储存,导致新收获的玉米因水分大,保管不当,造成短期内脂肪酸值升高。

  2.2 机械烘干会使玉米脂肪酸值明显升高

  刚收获的玉米,水分普遍偏高,储藏前就必须进行降水,保证玉米储存安全。因此,收粮单位在收购时都会对玉米进行烘干,但机械烘干也会明显地增加脂肪酸值。

  2.3 温度对玉米脂肪酸值的影响

  粮食在储藏过程中,脂肪相对于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是比较容易水解的2。而游离的脂肪酸在粮食中是先出现的,这样就使玉米不耐储藏,尤其在外部环境适宜时,储藏菌酶大量繁殖,分泌出脂肪酶,脂肪酶使脂肪水解,从而使粮食中的游离的脂肪酸大量增加2。此外,随着储藏时间的增长,温度的升高,脂肪氧化的速度也会加快,脂肪酸值也会快速增加。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多少,标志着玉米储存品质的优劣。

  通过实际观察,随着储藏温度的不同,储藏时间的增长,玉米的脂肪酸值会有所变化。在5~25℃期间,玉米的脂肪酸值变化很慢,然而在35℃时脂肪酸值的变化非常快,主要原因是由于在储藏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玉米脂肪酸值也在不断升高。

  由此可知,在35 ℃时,玉米中脂肪酸值增长速度较快。为了缓解脂肪酸值快速升高,在温度达到35℃时,检测人员应经常监测玉米的脂肪酸值,如果发现玉米的脂肪酸值变化太快,应及时采取一些措施,如谷物冷却等,以保证粮食的质量。

  2.4 玉米的自身因素

  在玉米的自身因素中,水分对玉米脂肪酸值的影响最大。在相同的储藏条件下,玉米的水分越高,其脂肪酸值增长越快,主要是因为水分低的玉米呼吸强度弱,进而氧化程度就弱,相继的脂肪酸变化就缓慢,玉米质量劣变的就明显缓慢。与此同时,玉米中的水分还会影响微生物的活动,水分越高,微生物生长繁殖就越快,对粮食的品质会造成很大的损坏。此外,水分高的玉米对温度的抵抗力也较弱,当温度升高时,粮食的代谢、呼吸作用会明显增强,进而水解程度就明显加快,其结果也是玉米中的脂肪酸会显著增加。低水分的玉米对微生物的增长繁殖、日常活动会有明显抑制,并且对高温的抵抗力也会明显高于高水分的玉米。

  3 结语

  通过本文对储藏环节玉米脂肪酸值变化规律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我们得知环境因素对玉米的储藏影响较大,如温度,温度的高低会很大程度影响脂肪酸值。除了外界环境外,玉米的自身因素也会使脂肪酸值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