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一场席卷全国的环保风暴正深刻重塑养猪业格局。随着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持续加码,多地掀起畜禽养殖污染整治行动,部分县域因环保政策严格执行出现“无猪县”现象。

  环保风暴来袭,散养户连夜卖猪,大猪贱卖、小猪转移

  凌晨三点,我国南方某县的乡村公路上,一辆辆挂着黑布的货车摇摇晃晃。车斗里,几百头肥猪挤成一团,发出此起彼伏的哼哼声——这不是普通的生猪运输,而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连夜转猪!再晚半天,猪场就要被贴封条了。"58岁的张大哥蹲在空了一半的猪圈边,手里攥着半凉的烟卷,眼眶泛红。他养了20年猪,从几头母猪起家,如今存栏300多头,却在今年6月收到了"月底前清栏"的最后通牒。

  "以前是怕猪价跌,现在是怕政策变。"张大哥告诉笔者,从5月中旬开始,村里的养殖群里就炸了锅。"乡镇干部挨家挨户通知,说要在6月底前完成'无猪县'整改,所有散养户必须清栏,要么卖猪,要么转移到隔壁县。"

  他算了笔账:300头猪,按当前行情,卖一半能回本,剩下的一半转移要雇车、付过路费,加上饲料损耗,至少搭进去2万多。"更扎心的是,隔壁县也不欢迎我们——人家也在搞环保,接收外县猪场的手续卡得严。"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某养殖交流群的聊天记录显示:"辽宁锦州的王哥,昨天刚把50头母猪拉到内蒙古,光运费就花了8000块""河北的李姐,大猪12元/公斤贱卖,比成本价还低3块"……

  更让散户绝望的是,整改验收后,他们可能连"养猪资格"都没了。"听说验收标准是年出栏1000头以下不让养,我们这种百八十头的散养户,根本够不着门槛。"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未来养猪可能得靠资本——要么加入大型养殖集团的合作场,要么承包规模化猪场,散户单打独斗的时代要结束了。"

  环保执法高压:多地养殖场遭遇“生死劫

  散户的困境背后,是全国环保政策的持续收紧。

  湖南作为畜禽养殖大省,成为本轮环保风暴的典型样本。截至 2025年6月,张家界市累计对16家养殖场立案调查,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8份,罚款总额达148.05万元,1家养殖场被责令停产整治,2人被行政拘留。其中,慈利县某大型养殖场因屡教不改,累计罚款124.75万元并移送公安机关,凸显地方政府对污染零容忍的决心。

  福建清流县则通过政策设计系统性推动养殖污染治理。根据《生猪等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提升工作方案》,全县划定禁养区范围,要求禁养区内养殖场限期关闭或拆除,并对可养区实施“一禁三分离”(严禁水冲清粪、推行干清粪,生活用水与生产用水分离、雨水与污水分离、饮水与污水分离),严控单位面积土地承载量。截至2024年7月,全县排查生猪散养户160户,其中禁养区19户需清栏,预计2025年底前实现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全面达标。

  中央环保督察组的行动同样剑指养殖污染。在烟台,某养猪场因距离居民区过近、粪污处理设施不达标被责令整改;临汾某养殖场因违法侵占林地被立案调查,要求6月23日前恢复植被。这些案例表明,从中央到地方,环保监管已形成“高压闭环”,企业违法成本显著上升。

  行业洗牌:能繁母猪或减少580-780万头

  环保政策的持续收紧正引发行业结构性调整。据行业分析,2025-2027年环保新政将导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减少580-780万头,相当于现有存栏量的12%-16%。这一预测基于三方面压力:散户退养潮:长江经济带和珠江三角洲水源保护区内约65万户散户面临强制退养,预计减少母猪存栏350-500万头;中小场淘汰:年出栏2000-5000头的中小型养殖场中,设备老旧或选址不当的1.2万家将退出市场,影响母猪存栏180-220万头;资本离场:2018-2023年新进入的房地产转型企业和金融资本项目中,约30%因环评不达标关停,涉及母猪淘汰50-60万头。

  环保标准的提升是核心驱动力。新版标准将养殖场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限值从400mg/L收紧至150mg/L,首次对磷排放设立30mg/L硬性指标,并将监管范围从年出栏5000头以上扩大至2000头规模场。安徽、辽宁、福建等地已排查约5000家养殖场,多家企业因超标排放被处罚,部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

  环保与民生的双重考题

  环保政策的严格执行引发部分争议。2025 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呼吁避免“运动式关停”,强调补偿机制的重要性——因公共利益关停的养殖场可主张全额补偿,包括存栏畜禽、固定资产、经营损失等,山东、广西等地已出台细则保障养殖户权益。

  专家指出,环保风暴既是挑战也是产业升级的契机。“这场变革将淘汰30%无法达标的产能,但也推动行业向智能化、集约化转型。”某行业分析师表示,“关键在于找到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点,例如推广种养结合模式、加强粪污资源化利用。”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亦提出,要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鼓励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技术应用场景。

  农业农村部近期明确表示,要"防止以环保名义简单关停养殖场",鼓励散养户通过"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散户"等模式参与粪污资源化利用;多地也开始探索"环保补贴+技术帮扶",比如湖南部分地区对安装粪污处理设备的散户补贴30%,辽宁推出"养殖污染治理贷",低息支持中小场改造。

  环保政策的长期化趋势已不可逆。与此同时,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中小养殖户可通过加入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降低风险,共享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