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随着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份《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专报》(以下简称《专报》),2025年全国秋收秋种气象服务正式启动。
《专报》显示,今年秋季气象条件总体利于作物秋收秋种。未来十天,全国大部农区晴雨相间、气温偏高,东北地区主要粮食区初霜冻接近常年,气象条件整体利于秋粮作物充分灌浆和成熟收晒。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等地可能会出现3次降水过程,降水落区高度重叠,建议加强农田水利设施检修、疏通排涝机具、做好机收设备准备与调度,防范农田渍涝对作物灌浆成熟和秋收的不利影响。
早在7月22日,中国气象局就对进一步强化秋粮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作出部署,要求多措并举全力保障秋粮生产。国家气象中心将霜冻害等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时效由未来1~10天延长至未来1~30天,做到早监测、早预警、早发声。在“分作物、分灾种、分区域”全国农业气象灾害格点产品基础上,强化人工智能全球中短期预报系统“风清”、人工智能全球次季节-季节预测系统“风顺”产品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实现短期、中长期无缝隙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并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土壤墒情监测预报,首次联合农业农村部发布农田墒情预报,服务农业抗旱减灾和机收作业。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深化与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等部门合作,不断优化农机E通小程序,家庭农场随手记、全国家庭农场一码通、农事直通等APP,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管理网站等农事服务传播矩阵;稳步提升系统间融合应用能力,将“预警+”数据及服务产品通过图层模式全面嵌入式融入全国农机作业指挥调度平台,为国省两级农机作业决策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各地气象部门也陆续开展精细化服务,及时发布预报预警服务信息,全力保障秋收秋种。
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研发5千米×5千米网格的玉米机械化收获适宜度预报模型、水稻机械化收获适宜度预报模型,并针对玉米、水稻、大豆作物分别研发大风、低温冷害、渍涝、霜冻和干旱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估模型,建立“智能网格+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能力。
在辽宁,新建的139个农业气象综合观测站投入使用。省气象局开发“辽天惠农”微信小程序,研发地块级农业气象要素数据服务接口,为粮食生产动态提供土壤水分、热量等数据服务支撑。初步构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指标体系,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共同发布灾害风险预警。
河南省气象局联合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分公司,整合气象、遥感、保险大数据,打造天、空、地一体化数据底座,将气象要素转化为保险公司可直接使用的赔付率、作物损失率等指标,实现“触发即干预”和“赔付率预测”。创新开发“作物专属指标库”,内置河南主要粮作物生产周期标准指标,跑通“灾前预警-灾中干预-灾后快赔”线上闭环,推动风险管理节点前移。
安徽省气象局依托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乡村振兴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建设高标准农田气象观测中心站,并开发中心站和台站监控系统,将物候观测站、土壤水分站等观测数据接入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实现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灵活调用。
在重庆,水稻陆续进入收晒期。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及时发布《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专报》,包含秋收气象适宜度预报、农业气象条件影响分析、未来天气对于秋收的影响等,并根据预报给出有针对性的农业生产建议。
在海南,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投入运行。该系统可依托格点化气象预报和作物适宜度模型,自动生成未来十天农事活动适宜性分布图,实时发布水稻收割、瓜菜采收等农事建议,为农民科学安排农事活动提供直观依据。(侯英雨、郑昌玲、宋瑛瑛、张晓卿、王鹏、刘东明、马超、田宏伟、孙毅博、郭若水、毕淼、吕润、白蕤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