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8月12日消息;作为全球最大食用油进口国,印度原计划通过扩大油籽种植来减少昂贵的进口,但随着更多农民转向玉米和大米种植,油籽面积正明显下降。

  这一转变与政府推动以玉米和大米替代甘蔗生产乙醇密切相关,目标是实现汽油中20%的乙醇掺混比例。乙醇生产的副产品为玉米酒糟粕(DDGS),这种富含蛋白质的饲料供应激增导致油粕需求下降,油籽价格承压,促使农民减少种植大豆和花生。

  据行业估算,过去两年里印度的玉米酒糟粕产量激增了约13倍,2025年产量将达到550万吨。由于玉米酒糟粕价格更低,饲料生产商正在用其替代油粕,进一步打击油籽加工产业。

  印度政府数据显示,截至8月8日,油籽播种面积同比下降4%,而玉米面积则增长10.5%,创历史新高。在马哈拉施特拉邦纳西克地区,不少农户已大幅削减大豆种植面积,转而选择玉米,既能获得更高收益,又能为牲畜提供秸秆饲料。这种趋势对印度食用油安全构成威胁。去年印度为进口食用油花费逾170亿美元,进口量达1600万吨,远远高于20年前的440万吨。

  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升,食用油消费每年保持3%至4%的增速。新德里计划到2030/31年度将国内食用油产量从目前的1270万吨提高至2545万吨,以满足预计需求的72%,但是来自玉米酒糟粕的冲击正在阻碍这一目标实现。

  业内人士预计,若趋势持续,未来六至七年食用油进口可能超过2000万吨,加剧全球供应紧张并推高价格。

  在生物燃料政策推动下,印度已提前实现20%乙醇掺混率目标,两年前这一比例仅为12%。然而,即使在玉米酒糟粕产量激增之前,印度也面临油粕过剩问题。

  由于宗教与文化原因,大约14亿人口中相当比例为素食者,肉类消费水平远低于全球平均,这使得国内饲料需求有限,过剩的油粕多出口至韩国、越南、泰国和孟加拉国。但随着油籽支持价格提高,印度油粕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一些进口国转向从美国采购,压缩了印度出口空间。

  尽管印度玉米酒糟粕出口量从2022年的1.66万吨飙升至去年的35.41万吨,但与国内庞大产量相比仍显不足。玉米加工厂家尝试向孟加拉和越南等美国玉米酒糟粕的传统客户出口剩余产量,但是规模有限。

  业内呼吁政府出台激励措施,推动油粕与玉米酒糟粕出口,以缓解国内市场压力。印度农业部长乔汉此前承诺将按政府定价收购油籽以支持农户,但针对玉米酒糟粕供应激增的具体应对措施尚未披露。

  油企人士指出,玉米酒糟粕放大了油粕过剩问题,若不能解决这一矛盾,印度提高油籽产量和食用油供应的目标将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