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万农高科集团有限公司获颁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A证),福建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总数达到6家。这背后的数量变化趋势,值得关注。

  2017年、2018年,科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农友种苗(中国)有限公司先后取得证书,成为福建当时唯二两家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此后多年,这一数量未实现突破。在许多调研报告中,这一现实被作为论证福建种业企业“小、散、弱”现状的重要论据。去年以来,这一局面得以改变,永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华泰五谷种苗公司、福建六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万农高科集团有限公司先后加入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阵营,成为福建种业振兴的有力注脚。

  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之于种业振兴大局,为何如此重要?

  众所周知,种业是农业“芯片”。当前,我国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已超四成,欧美发达国家则达到60%以上。但种业振兴并不是简单的选育出新品种而已,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生产应用、市场培育等环节缺一不可。这就需要人才、技术、资源、资金等创新要素高度集成。显然,只有技术密集型企业才具备这样的能力。它们能够像电脑主板一样,使科研、生产、市场、投资等都能高效找到对应“接口”,推进种业创新成果快速产出和转化。

  因此,企业被视为种业振兴的骨干力量,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则是“骨干中的骨干”。这从准入门槛可见一斑。

  我国实行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应持有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A证),实行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有效区域为全国。以杂交水稻种企为例,要取得A证,应拥有3个以上作为第一育种者的国家级审定品种,近3年年均种子生产面积1万亩以上,3年内至少有1年销售额1.2亿元以上或占全国1%以上市场份额……可见,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具有科研育种能力强、生产经营规模大、生产经营行为规范等特征与优势。

  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对于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重要性不言而喻。拥有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数量,也是衡量一地种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但现状是,我国种企虽然数量众多,但大多规模小、创新弱、竞争力不强。全国8000多家种业企业中,具有育种能力的企业占比不到10%。即便是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在营收中的占比也普遍较低,与孟山都、杜邦先锋跨国种业巨头不可同日而语。

  这里既有我国种业发展起步较晚等历史原因,也有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够健全等体制机制的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育种力量高度集中于农业科研院所与高校。一个直观表现是,尽管全国每年新品种层出不穷,但许多是低水平的重复、低效率的创新,真正能够被市场接受并获得大规模推广的仍是少数。究其根本,是因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脱节,科研产出难以有效回应市场需求;同时,种业创新不仅需要技术与人才作为支撑,更需要强大的资金实力与市场资源作为后盾,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代表的传统育种机构难免力有不逮。

  种业振兴,关键一招是应当让企业唱“主角”——尤其是加快培育壮大具有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的优势种业企业,持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2021年以来,我国按照“一年开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步调,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其中,企业扶优作为五大行动之一,被摆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

  具体到福建来说,近年来,我省在扶优企业方面打出了组合拳。譬如,省农业农村厅实施省种业企业培优项目,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国家育种联合攻关企业和省内优势种业企业开展育种创新;成立种业企业扶优工作专班,建立挂钩联系制度,精准指导服务;鼓励科研院校与企业通过建立种业产业研究院、联合开展育种攻关等方式,实现科企优势互补,着力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种业创新与产业化体系。

  得益于精准有效的措施,一批种业企业育种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和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我省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数量的接连突破,便是力证。

  刚刚获得A证的万农高科集团有限公司,早在10年前便进入鲜食玉米领域,主打糯玉米种子市场。最初,其经营路线是从国外引种,向科研机构购买品种权。近年来,该公司逐渐从“买买买”转向自主研发。其策略是高位嫁接科研机构创新资源,通过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共享资源、联合育种等方式,构建科企创新合力。

  创新成果很快获得市场认可。不久前,万农高科自主选育的鲜食玉米品种“万农甜糯158”,作为玉米特专型品种入选第二批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在万农高科等优势企业的带动下,福建鲜食玉米种业异军突起,成为后来居上的优势种业代表,每年供应的鲜食玉米种子量占全国近15%市场份额。

  种业创新并非一日之功,优势种业企业也不是一天炼成的。更加精准有力的政策持续护航种业企业,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科研机构与种业企业构建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以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土壤,打造资源与技术共享平台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系统发力,精心耕耘,久久为功,才能让种业骨干更好发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