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贸易局势混乱,船只调动频繁,欧洲多个枢纽港口正遭遇自新冠疫情以来最为严重的一轮拥堵危机,主要港口泊位紧张,船期延误严重;对航运、内陆物流乃至整个欧洲供应链体系都造成了巨大影响。
主要港口泊位紧张,船期延误严重
目前,鹿特丹、安特卫普、汉堡和不来梅港等欧洲主要港口泊位难求,船期严重延误。多家媒体报道,欧洲主要港口平均等泊时间普遍飙升,驳船在鹿特丹港平均等待时间达77小时,安特卫普为66小时;部分主干航线集装箱船排队期长达7至14天,港区堆场几近饱和。
阳明海运称,鹿特丹候港时间为3-6天不等,汉堡、安特卫普情况也不容乐观。马士基航运宣布自6月25日起,旗下TA5跨大西洋航线跳港鹿特丹;安特卫普港口高层表示,目前是疫情以来最严重拥堵,集装箱停留时间超8天,码头吞吐量达极限,有28艘船舶在锚地等待,还有119艘船舶前往锚地,鹿特丹港候港时间更是高达92小时。
日本海洋网联(ONE)的报告显示,停靠在鹿特丹港的“ONE Treasure”延误时间超267.5小时(超11天)。克拉克森港口拥堵指数显示,鹿特丹港口集装箱拥堵指数自2021年回落后,今年又急速增长至39.5万箱,目前处于19.07万箱的高位。
运价波动频繁
运往欧洲的货载运价波动明显。6月中旬每大箱运价约3200美元,之后回落至2800美元,目前又重回3200美元。货代指出,运价上涨不易,主要因欧洲航线多使用2万箱以上的超大型集装箱船,船只不易满载。大型货代公司称,近期船只延误时间有所缩短,但预计月中会恶化,运价届时可能调升,且近两周欧洲线回到亚洲装货船只增加,预计7月15日涨价几率很高,运价会随每周船只到港状况起伏。
欧洲大港为何如此拥堵?
(一)贸易政策调整导致货流变化
美国总统特朗普不断调整关税政策,使航运公司频繁调整航线网络以适应货流变化。同时,该政策使更多亚洲货物涌向欧洲,DHL数据显示,亚洲到欧洲的货物今年年增率达7%,欧洲港口不堪重负。
(二)自然灾害加剧拥堵
一年一度的莱茵河干旱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拥堵。水位因持续干旱跌至历史低位,大量依赖内河联运的集装箱滞留港口,内陆运输链条几近瘫痪。莱茵河最窄、最浅的“咽喉点”Kaub,货船只能装载约50%货物;在杜伊斯堡与科隆,货船仅能装载40%-50%货物。
(三)航运联盟变动引发连锁反应
全球最大的地中海航运MSC和马士基之间的2M联盟解散,在欧洲码头运营中引起连锁反应,迫使船期和泊位分配重新配置,进一步加剧了拥堵。
(四)港口自身问题突出
欧洲港口人力资源紧张、装卸效率下滑,罢工预期升温,使作业安排更加紧张。此外,不少老旧港区尚未完成自动化升级,面对高密度船舶集中靠港,缺乏有效调度和回应能力,处理能力明显滞后。
船公司启动应急机制
为应对拥堵,船公司纷纷采取措施。马士基TA5航线不再挂靠鹿特丹,改由英国费利克斯托直接航行至德国汉堡,绕开拥堵严重区域;其他船公司考虑将船期改挂南欧港口如瓦伦西亚、塔兰托,借助地中海港区缓解压力。同时,不少船东开始向客户收取拥堵附加费,并通过租用额外堆场、调整中转节点等方式缓解运营压力。
拥堵影响超出港口范围:港口拥堵的影响已波及整个欧洲供应链体系。物流企业反映,拖车与铁路班次频繁跳票,货主交期一再推迟,部分进口商仓库超负荷运行,库存成本激增,有些紧急订单不得不转为空运处理,整体物流费用上升。欧洲本地制造业也面临原材料难以按时到达、产能安排被打乱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