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9月30日消息:周二亚洲电子交易时间段,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连续第二日下挫,因为受到美国收获压力以及需求疲软的双重打击。
截至中午,11月大豆下跌3.75美分或0.37%,报1006.75美分/蒲。
12月玉米期货下跌1美分或0.24%,报420.5美分/蒲。
12月小麦期货下跌2美分或0.38%,报517.5美分/蒲。
本月迄今大豆下跌4.53%,玉米上涨0.06%,小麦期货下跌3.14%。
分析师称,大豆下跌的原因在于美国季节性收割带来的供应压力,以及全球最大买家中国缺席美国市场所导致的出口需求持续疲软。
美国中西部周末天气温暖干燥,有利于大豆和玉米收割,且气象预报显示本周将持续类似天气,这将加速新季作物收获上市的步伐。
美国农业部周一收盘后发布的作物进展报告证实了这一点。截至周日,美国玉米收割完成18%,大豆收割完成19%。
美国农业部预计今年美国玉米将迎来创纪录的产量,进一步强化了供应充裕的预期。不过早期收获报告显示玉米单产不及预期,因为受到干旱和病虫害的损害,限制了玉米跌幅。
新加坡交易商表示,从需求面看,美国大豆价格前景看空,因为最大的进口国(中国)没有购买美国大豆,而此时正值美国新豆供应涌入市场。
由于中美贸易战持续,美国大豆出口商错失数十亿美元的中国订单,这些业务正被南美竞争对手所取代。在上周阿根廷临时取消谷物出口税后,约有40船阿根廷大豆登记于11月和12月出口,其中大部分目的地是中国。这些采购直接冲击了正处于关键销售季的美国大豆出口。
上周俄罗斯小麦出口价格连续第二周上涨,因为进口国需求增加,但这并未能有效提振美国小麦市场,因为不同产地的小麦竞争激烈,美国小麦仍面临全球供应充足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