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31日当周,全球油籽价格继续上涨,其中芝加哥大豆期货升至15个多月高点,受益于中美达成贸易协议、豆粕强劲领涨以及出口销售预期上升的多重利好推动。
周五(10月31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1月大豆期约报收11.1525美元/蒲,比一周前上涨5.2%;11月船期1号黄大豆在美湾的现货平均报价为每蒲11.9125美元,上涨6.3%。12月豆粕报收每短吨321.6美元,上涨9.35%;12月豆油报收每磅48.68美分,下跌3.16%;泛欧交易所2月油菜籽期约报收480.50欧元/吨,上涨474.25欧元/吨,上涨2.4%;加拿大1月油菜籽期约报收637加元/吨,上涨0.71%;阿根廷上河大豆FOB现货报价为每吨432美元/吨(含33%出口税),上涨4.6%。周五,ICE美元指数报收99.63点,比一周前上涨0.89%。
10月份,芝加哥大豆期货上涨11.33%,为四年来的最大单月涨幅。
过去一周市场瞩目的焦点,中美领导人周四在韩国举行会谈,并达成了一项内容广泛的贸易协议。特朗普会后宣布立即将中国商品关税从57%降至47%(因为芬太尼相关关税从20%降至10%)。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会谈结束后表示,中国承诺未来三个月采购1200万吨美国大豆,并承诺未来三年每年至少采购2500万吨。尽管分析人士对未来协议能否如期履行仍存疑虑,但是采购承诺仍然极大提振美国市场信心,推动大豆期价突破11美元阻力位。美湾CIF报价上涨,显示出口商预期短期订单将有所增加。彭博社报道称,中国可能考虑取消今年3月份对美国大豆加征的10%关税,若落实,将使美豆在价格上略有改善,但13%的剩余关税仍令美国大豆较巴西大豆缺乏竞争力。
从大豆制成品来看,豆粕连续14个交易日上涨,累计涨幅超过每短吨50美元,创下逾一年新高,成为芝加哥农产品的领涨品种。分析人士指出,基金持续从豆油转向豆粕,多头在饲料需求恢复和供应担忧背景下继续增仓。美国国内豆粕基差稳定,南美豆粕离岸价同样攀升,但是美国FOB报价仍保持溢价优势。相反,豆油市场则连创新低,跌至4个多月低点,受累于全球植物油疲软走势和美国生物燃料政策不确定性。豆油份额(oilshare,用于衡量豆油在大豆制成品价值中所占份额)已从10月中旬的47.9%降至43.0%,显示资金正在快速撤离豆油多头仓位。
供需方面,美国大豆收割接近尾声,市场传言部分地区的单产低于夏季预期。南美播种进展总体顺利,巴西种植进度约达36%,与往年持平;气象预报显示未来两周中西部地区将迎来季节性降雨,有助于改善墒情。阿根廷油籽工人工会(SOEA)则警告若薪资谈判未达成,将于下周发起罢工,这一潜在风险可能干扰11月中旬阿根廷大豆压榨与出口节奏。
展望11月,市场焦点将集中在中国采购兑现进度、美国出口销售报告以及南美天气变化。若中方在短期内兑现部分采购承诺,美豆有望保持高位震荡;但若巴西雨季顺利、阿根廷罢工风险解除,供应压力或在12月重新显现。总体而言,短期大豆走势偏强,但在豆粕超买与豆油疲软分化的格局下,技术回调风险正在积聚。
以下是过去一周大豆市场要闻。
中美达成贸易协议,中国承诺1月份之前采购1200万吨美国大豆
周四中美元首在韩国釜山举行面对面会晤后,宣布达成一项内容广泛的贸易协议。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称,中国已同意在明年1月之前采购1200万吨美国大豆,并在未来三年每年至少采购2500万吨美国大豆。中国未来几个月采购1200万吨美豆的承诺超出了许多分析师的预期,StoneX和芝加哥农业资源等公司此前预测,在明年初巴西大豆上市前,中国可能需要采购500万吨到1000万吨美国大豆。因此消息传来后,芝加哥大豆期货迅速止跌反弹。美国商品公司总裁唐·罗斯表示,近期美国出口商可能需要迅速采购美国大豆并装运中国。但是协议的长期内容并不是那么令人振奋,因为中国是否会履行采购承诺存在不确定性。2020年特朗普和中国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但是受疫情爆发等因素影响,中国最终没有实现采购承诺。
本周中国开始采购美国大豆,总计约43万吨
消息人士周三表示,在周四中美元首会晤前,中粮集团购入三船美国大豆,数量18万吨,12月和1月从美西港口装运。在周四中美达成协议会后,彭博社报道中国买家至少又购买了四船美国大豆,数量约25万吨,今年晚些时候和2026年初从美西和美湾装运。知情人士透露,这些采购很可能由中粮等国企完成,未来还会有更多采购。但即便部分关税取消,中国商业压榨企业尚无动力转向美国大豆,因为从美国进口大豆仍然无利可图。
从报价来看,10月30日,美湾大豆报价为每吨438美元,相比之下,阿根廷上河地区的大豆报价为428美元/吨,巴西帕拉纳瓜港口大豆报价为每吨448美元。
分析师预期美国大豆收获完成84%
因美国政府继续停摆,美国农业部继续暂停发布关键报告。分析师预期,截至10月26日美国大豆收割完成84%,一周前估计为73%,去年同期89%。分析师们还预期,截至10月23日当周,美国2025/26年度大豆出口净销售量计位于60万至160万吨。
美国农业部出口检验报告显示,截至10月23日当周,美国大豆出口检验量为106万5吨,位于预期范围低端,较一周前减少33%,较去年同期减少60%。2025/26年度迄今美国大豆出口检验总量达到671.5万吨,同比减少36.9%。
南美大豆播种开端良好
巴西国家商品供应公司(CONAB)称,截止2025年10月18日,巴西2025/26年度大豆播种进度为34.4%,高于去年同期的37.7%,但是低于五年均值42.5%。CONAB预计2025/26年度巴西大豆产量将增长3.6%,达到创纪录的1.776亿吨。荷兰合作银行周三预测巴西大豆产量达到1.77亿吨,比上年增长约3%。
目前多家气象机构已表示拉尼娜现象正在形成,预计将持续到2026年初。世界气象组织(WMO)、国际气候与社会研究所(IRI)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报告均指出,拉尼娜强度较弱。世界银行警告说,拉尼娜现象可能对阿根廷的农业生产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