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在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部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全力推进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努力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
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十四五”期间,国家出台了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地上图,对耕地数量严格考核问责。截至去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4亿亩,比2020年增加了2800万亩。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确保达到平衡标准。
坚定不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这是提高耕地质量的有力抓手,目前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张兴旺介绍,近些年中央持续加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是不断加大的。“十四五”期间,中央累计投入超过了7000亿元,2020年中央财政亩均投入标准提高到了2000元以上,以“一平”、就是田块平整,“两通”、就是通水、通路,“三提升”、就是提升地力、产量和效益,为基本标准,分区分类推进建设。全国已累计建成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700多万处,水渠1000多万公里,田间道路1200多万公里。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不仅有效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在节本增效上的效果也非常明显,不少原来没有水源基础的“望天收”田块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更多地区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
同时,农业农村部还从严从实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的“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对已经建成的项目逐个“过筛子”。“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绝不护短,绝不把问题留到以后,要真正地建一块成一块。”张兴旺强调,健全工程质量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和长效管护机制,把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起来。
积极推进退化耕地治理。“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部统筹推进黑土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性耕作、土壤侵蚀防治、肥沃耕层培育等措施,大力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累计保护黑土地超过4亿亩次,治理侵蚀沟3.3万条,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同时,农业农村部支持重点县,主要是在南方实施土壤酸化治理720多万亩次,治理后土壤的pH值提高了0.5、产能提升了10%左右。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这两条路径相结合,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
全面开展土壤普查。2022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对约110亿亩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开展“全面体检”。“目前进入到调查成果形成阶段,这次调查将为摸清全国耕地质量底数、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张兴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