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定边县立足旱作农业实际,集成推广多项旱作农业关键技术,探索出一条“科技保产、节水增粮”的新路径。昔日低产的“望天田”,逐渐变成稳产高产的“增收田”“希望田”。
初秋时节,在贺圈镇纪畔村旱作集成示范区,连片的糜子、高粱、谷子等作物渐次成熟,秋风过处,穗浪翻涌,勾勒出一幅丰收在望的画卷。村民刘沛义与农技人员穿行田间,一同查看作物长势。
贺圈镇纪畔村村民 刘沛义:“我种了三十多亩玉米、二十多亩高粱、二十多亩黑豆,还种了三十几亩糜子,这几年以来长势数今年长得好。”
刘沛义是旱作农业集成技术推广项目的受益者之一。项目推行三年来,他真切地感受到政策与科技给种地带来的变化。
贺圈镇纪畔村村民 刘沛义:“国家提供的地膜、种子、化肥。原来自己种的,不用地膜,有些农药农民就没能力打,现在换成飞机打,产量肯定增收。玉米原来产量大几百斤,经过这样的措施,按今年的长势,我估计亩产一千三四百斤。”
我县耕地中旱地占比超过七成,尤其是白于山区,年均降水量仅340毫米左右,“靠天吃饭、广种薄收”曾是旱地农业的真实写照。面对这一困境,我县系统推广以深松整地、轮作倒茬、选用抗旱耐旱品种、地膜覆盖等为核心的旱作集成技术,推动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向“科技保产”转变。
县农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 李剑:“旱作农业重心是提升大面积单产,坚持稳面积单产提升,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的‘三藏’技术。主推全膜深沟探墒穴播技术,良种良法相结合,农机农艺相结合,实现亩均增产20%以上,亩均增收100元以上。”
今年,我县共实施旱作集成技术推广项目15万亩,作物种类涵盖玉米、高粱、糜子、谷子、马铃薯等,通过“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的“五良”融合模式,在贺圈镇、红柳沟镇、杨井镇、白湾子镇等14个乡镇建立万亩示范片,项目区预计可实现节水30%、节肥20%、节省劳力20%。
县农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 李剑:“今后通过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建立糜子、谷子、杂粮、豆类、高粱等‘五粮’基地,推广‘五良’技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村全域和美。”